王美澤
(酉陽報社,重慶 409800)
區縣黨報在媒體融合發展中需做三件事
王美澤
(酉陽報社,重慶 409800)
媒體融合,是近幾年在界內說得比較多的字眼,特別是今年,這幾個字給人“遮眼”的感覺。當前,很多區縣報人都表現出了困惑:媒體融合,究竟該怎樣融合?到目前,全國都還沒有成功融合的案例,似乎都還只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在這個要融合又還沒找到好辦法的摸索過程中,區縣黨報該干些什么、能干些什么呢?筆者認為,目前,區縣報人應該干好三件事。
區縣黨報;媒體融合
狼來了,狼來了,這次狼是真的來了。
曾經有一段時間,有人形容機關辦公室工作人員的生活是一支煙、一杯茶、一張報紙,現在,無論你走進任何辦公室,看到的工作人員,必定是坐在電腦面前的。別說到辦公室,現在我們走出去,在凡是能看見人的地方,總能看到在看手機的“低頭一族”。也就是說,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了解信息的渠道已經悄然發生改變,互聯網已經普遍進入人們的生活,曾經占據主導地位的傳統媒體的大船在不斷下沉。
《云南信息報》總編、社長譚志良,辦了7年,有7000多萬元的利潤,就2013年,一年就有3000多萬元的利潤,但到2014年的時候就只有500多萬元的利潤了。2015年,該報做了三次預算,最好的結果是持平。《云南信息報》是一份都市類報紙,他們有800多位員工,其中有400人是搞發行的,現在因為養成不起那么多員工,今年他們把搞發行的400人剝離出去與其他公司合作了。該報以前一年的發行費是800多萬元,現在搞發行的這部分人剝離出去后,報社還管他們三年,以后就不管了。這三年中,2015年給500萬元,后兩年逐年減少。我們可以想象,管這三年,有奶便是娘,三年過后,作為市場類報紙,它的發行就真有些令人擔憂了。該報的管理人看到了這點,但他們又不得不這樣做,他們真的是很無奈,因為他們沒法管、管不了。
都市類報紙是這種情形,黨報、大報會不會好一些呢?
《云南日報》副總田靜介紹:云南報業集團目前在做的事情有5件:做報紙、搞房地產開發、賣車、搞旅游、做物流。做報紙只占各種資源的五分之一。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總經理李忠說,《浙江日報》有二分之一的人在做網郵。譚志良還談道:《南方周末》一直是我們認為很牛的報紙,它隸屬南方集團,去年政府給南方集團補助了7000萬元,這7000萬最后全部給了《南方日報》(因為它是黨報),所以《南方周末》目前的日子也不是那么好過。《云南日報》副總田靜也提到,《蕭山日報》的廣告一直是做得很好的,但2014年它的廣告收入降了40%,今年一季度又猛降70%……
這里我們必須看到:有傳統體制機制帶來的制約,有新媒體帶來的沖擊,有行業不景氣帶來的發展危機,區縣媒體走融合發展的道路勢在必行。
Cosmopolitan董事、總經理徐巍說:“我們在行業內算是比較頂端的媒體了,在外人眼中,我們很高大上,但是實際上我們非常清楚,我們無非是坐在‘泰坦尼克號的頭等艙’。”
“泰坦尼克號的頭等艙”是啥意思?大家都知道,泰坦尼克號最終的結局是沉沒,徐巍的意思是當前的傳統媒體就像沉沒前的泰坦尼克號,生命力強一點的媒體就像住在頭等艙里的客人,沉沒得稍慢一些,像都市里的市場類報紙,就像站在泰坦尼克號甲板上的人,隨時都面臨沉沒的危險,或正處于沉沒中。
徐巍說Cosmopolitan坐在“泰坦尼克號的頭等艙”,因為Cosmopolitan在全世界都是比較頂端的媒體,所以它的生命力較強,但最終也難逃沉沒的命運。筆者在這里說區縣黨報也坐在“泰坦尼克號的頭等艙”,是不是有點抬高區縣黨報呢?那也不是,這里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當前區縣黨報面臨的形勢。
首先,政府還要依靠傳統媒體發出聲音。美國那么發達的國家,報紙也照樣存在。在我國,黨委政府管理國家和地方事務時需要宣傳平臺,黨報作為宣傳工具之一,至少目前還不可或缺。在人人都是信息發布者的時代,五花八門的海量信息,信息的傳播也是無序的,人們很難分清哪些信息是真實的,這種情況下,網民們需要看到黨委政府的態度,區縣黨報在很大程度上是代表黨委政府在說話。
其次,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是相互依存的。當前新媒體發展如此迅速,歸根到底,它的稿源除了少部分來自網民報料,或網民對一些突發事件進行推波助瀾外,大部分還是來自傳統媒體。目前比較火的新媒體今日頭條,它每隔4條新聞就有一條廣告,一條廣告均價就是28萬元,它一年的廣告收入以億為單位。這么“牛”的一個新媒體,它依靠的是什么呢?它依靠的是抓取別人的信息,其他媒體做出來的有價值、有看頭的新聞,它可以用先進的技術,經過篩選、甄別,一分鐘就可以抓過去。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新媒體的發展,說不好聽點是利用了傳統媒體,說好聽點,它是依賴傳統媒體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現在科技更發達了,人們有了更便捷地了解信息的渠道,傳統媒體的宣傳方式也應該主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與新媒體融合,讓正能量以讀者更能接受的方式進行廣泛傳播。
第三,區縣黨報依賴它做新聞的主動性還有存在的價值。在科技不那么發達的年代,報紙憑借獲得的刊號,讓大家只能依靠它獲取信息,那個時候,它的地位是壟斷的。現在,區縣黨報雖然失去了原有的壟斷地位,但還掌握著輿論的主動權,還是黨委政府的喉舌,還起著主導作用。當前,人人都是信息發布者,但在區縣,真正在主動或者說擔著責任去做新聞的,還是主流媒體(包括黨報和電視臺)。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雖然增多了,但幫助受眾辨別信息的真偽,引導受眾接受正能量,這仍是主流媒體(主要包含傳統媒體)的責任。
筆者個人認為,不管社會如何進步,不管科技如何發達,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都要有一個思想交流的平臺,只是在不同的時代,根據科技發達的程度的不同,表現的形式不一樣罷了,有責任、有擔當的新聞人應該是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的。所以,談媒體融合發展的同時,區縣黨報守好自己的輿論陣地是當前首先要做的。守好輿論陣地就要做好新聞,既要傳遞好黨委政府的聲音,又要盡量滿足受眾的需求,做與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或他們喜聞樂見的新聞。做好了原創新聞,讓他們不管在怎樣的平臺上表現出來,都是一身“正氣”,都能體現出自身存在的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區縣黨報的報人必須得接受這樣一種可能:以前區縣黨報依靠它的壟斷地位,可以通過打廣告獲得經營利潤,以后,它的經營性可能會被逐漸弱化,應該是服務的成分更多一些,為政府服務,為社會服務。說簡單一點就是履行作為黨委政府的一個事業單位應該履行的更多社會管理的宣傳服務的職能。
前面筆者講到,社會不管發展到哪個階段,統治者都肯定不會丟掉宣傳工具,但運用哪種宣傳工具去宣傳,卻是有選擇的。適者生存,傳統媒體必須主動適應新形勢的新要求,也只有主動去適應,才有生存的空間,否則,終將會被淘汰出局。
前面筆者提到泰坦尼克號,說傳統媒體就像泰坦尼克號,終究會沉沒的,但在沉沒后,必定會有一種取代它的東西,所以區縣黨報必須在大船沉沒之前為自己找好退路,那就是發展好新媒體。
其實,區縣黨報發展新媒體是有優勢的,它有政府的資金支持,有傳統媒體的資源扶持,但區縣黨報辦新媒體大多都沒有社會網站辦得好,沒能起到“引領”的作用。筆者認為,區縣黨報要辦好新興媒體,必須在兩個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突破機制的束縛。傳統媒體的公信力為什么在下降,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傳播的內容受到限制,什么可以報道、什么不可以報道、哪方面的內容應該以哪種形式報道……總之,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都被管得比較死,一些受眾感興趣的東西,往往要在社會網站上才能看見,抑此即揚彼,這無形中的給了社會網站一些特權。區縣黨報辦新媒體不是說要掙脫管制去享有這些特權,但促進新媒體發展的一些可以爭取的權力還是必須爭取。另外,辦新媒體必須有一套適合它的考核機制。溫水煮青蛙是區縣黨報管理者必須吸取的教訓。區縣黨報辦新媒體為啥沒得人家社會網站辦得好?除了機制束縛,除了技術之外,就是體制束縛內的人沒得別人有闖勁,在溫飽有保障的前提下,不會像別人那樣去想辦法、去奔命。發展新媒體,需要建立一套能激發人不得不做好這項工作的考核機制,必須得逼,通過逼,讓他們努力了就會有豐厚的回報、不努力就可能沒有飯吃,說簡單點就是引進社會媒體的管理方式。
第二,注重人才的引進。沒有人才,想辦好新媒體,那就是一句空話。筆者前面提到的今日頭條,現在它之所以會有這么大的氣候,最根本的還是靠人,今日頭條的人雖然不多,但全都是IT精英,他們就是利用技術抓取別人的東西,讓別人的東西為他所用。區縣黨報在辦新媒體時必須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解決思想認識上的問題。區縣黨報現在辦的新媒體,已經不再是傳統媒體的附屬物,它必須獨立,必須直起腰桿走路。為了避免浪費人力,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稿源上雖然可以共享,但新媒體必須運用自己的手斷把新聞稿用網民樂意接受的方式表現出來,讓稿件“耐看”,讓網民“愛看”。二是必須注重對尖端人才的引進。在區縣報的人群里,掌握尖端技術的人才幾乎沒有,就是有,也沒有充分地用好。改革,必定有陣痛,區縣報要想找到新的出路,就必須得下血本引進人才。有人才就能引領,就有機會為大家找到新的出路。三是必須更新老報人的知識。辦新媒體,需要新知識,老報人如果不及時充電,顯然不能適應新形勢的新需求,不管是送出去培訓也好,還是請老師進來教也好,“更新”是當務之急。
泰坦尼克號終將沉沒,坐在泰坦尼克號里的人,要么等,要么主動蛻變。等,生的希望渺茫;主動蛻變,則有可能變成有超強生命力的超人。在媒體的融合發展過程中,區縣黨報只要有積極應對的態度,有科學的方法,有十足的干勁,相信最終也可以蛻變成有超強生命力的超人。
G216.2
A
1674-8883(2015)14-0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