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實
(順義區廣播電視中心,北京 101300)
新數據時代新聞學的發展研究
黃秋實
(順義區廣播電視中心,北京 101300)
近些年來,“大數據”一詞的普及性不斷提高,大數據時代這一概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在龐大的數據資源基礎之上,各個行業和領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新聞學作為信息行業的一種學科,對數據的依賴程度較高,大數據對新聞學的影響十分顯著,不僅使新聞突破了媒體的壟斷和限制,也使新聞在理念、生產方式、受眾、輿論等多個層面上發生了改變。本文就對新數據時代下新聞學的發展進行研究,以為新聞行業從業者提供有效借鑒。
新數據時代;新聞學;發展研究
“大數據”是一個新興概念,是由麥肯錫全球數據分析研究所提出的,在近些年來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但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在廣泛意義上而言,大數據是一個在存儲、管理和分析能力上比典型數據庫軟件得到更大程度提升的數據集,涵蓋了各種形式的文字、數字、符號、視頻、音頻、圖像等信息,更多的是非結構化的數據。因此,大數據的主要特征包括兩點:一是數據量大。二是數據形態新。[1]在這種新數據時代背景下,新聞學的理念、媒介環境等都發生了重大改變,這也是新聞學發展的重要研究內容,本文就對此進行闡述。
從本質上而言,新聞是信息的一種,其新聞來源即各種數據,就麥肯錫公司的調查結果表明,新聞行業在數據占有量上,位于各個行業的第三位,充分表明了新聞在數據方面的突出優勢。新數據時代給新聞學理念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以數據為核心。在傳統理念當中,雖然新聞是要基于事實的,但對數據的收集和利用重視程度相對較低,主要還是依賴于新聞從業者的主觀判斷;但在大數據時代這一背景下,數據傳播速度和體量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新聞數據獲得的渠道增多、成本降低,數據分析的結果決定了新聞的選取、制作和傳播等過程,成為新聞決策的核心所在。同時,在大數據環境中,發展出了各種新興媒體,以數據為核心的理念更加突出,通過對數據資源的充分挖掘,結合媒體自身的特性和用戶的喜好,來制定針對性的信息,充分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
其次,以服務為基本。在大數據時代中,可以被用來制作成新聞的數據信息數量急劇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選擇合適的新聞信息就需要依靠大數據技術來確定;在以往的新聞學理念當中,追求的是內容為本,也就是依靠高質量的新聞信息來取勝,但是,在大數據時代下,這一理念轉變為以服務為基本,也就是指新聞信息的選擇需要從服務于受眾的角度出發,這種服務體現在很多方面,包括新聞的傳播時間、途徑、互動等,才能保證媒體本身得到受眾的認可。“以服務為基本”新聞理念是網絡媒體發展和興起的重要根本,近些年來,在傳統電視媒體當中也有了大量嘗試,包括樂視電視、小米盒子等。[2]
第三,數據的開放化。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數據的增長是爆炸式的,僅以媒體的數據存儲速度而言,是遠遠落后于這種增長速度的,在這種背景下,如果不將數據開放,新聞媒體就從其他途徑驗證新聞的效率會被大幅度降低,進而影響新聞的時效性,在各個媒體競爭中落于下風。數據開放是新數據時代新聞媒體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開放數據庫,不僅完成了新聞媒體應有的提供新聞功能,還吸收了外部的數據資源,實現了媒體數據與社會數據之間的聯通,保證了新聞媒體所制作新聞的時效性、社會性。
第四,數據的產品化。在大數據時代中,數據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新聞信息,各種加工后的數據中商業價值越來越大,信息產品化趨勢越加明顯,新聞媒體作為數據的主要擁有和使用者,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從數據中得到眾多有用的市場規律信息。例如,受眾愛好、受眾與媒體關系等,實現從提供新聞信息到提供數據分析結果的轉變,進而推出數據相關產品。
新聞生產過程是新聞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對數據應用的主要途徑,在大數據時代下,新聞生產的方式有了很大程度變化,這一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在新聞信息采集方面的變化。在傳統的新聞信息采集中,大多是一種被動采集的方式,即獲得相應新聞線索后,派遣專門的記者通過電話、實地調查等方式得到新聞信息,是一種十分低效的采集途徑;而在大數據時代中,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來對各種社交、網絡和傳統媒體中的數據信息進行監控和分析,準確定位受眾的需求,并利用云計算技術將與受眾需求相關的數據資源及時搜索出來,得到相應的新聞信息,加工制作成數據新聞,服務于用戶。由此可見,大數據時代下的新聞信息采集轉被動為主動,且在人力、效率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
其次,在新聞數據存儲方面的變化。在大數據時代下,新聞媒體得到的數據在量上有了極大的增長,同時,這些數據也有實時、隨機的特點,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些非結構數據的分析和利用的難度是十分大的,這就要求變革新聞數據的存儲形式,實現集約化和結構化的高效存儲。就當前的大數據技術而言,仍停留在低密度、碎片化、結構多樣的存儲層面上,影響了數據的高效利用和存儲成本,而這也正是大數據技術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3]
第三,在新聞信息制作方面的變化。在傳統的新聞制作當中,都是要依靠人力來完成的,但是在大數據時代之后,計算機寫作和人機協作新聞成為可能,也就是在新聞制作過程中,依靠大數據技術完成對相關數據資料的搜索、整合和分析,然后利用相應的模板或者人工審核修改的方式,完成新聞制作過程。其中,計算機寫作的應用范圍較窄,多在體育和金融領域方面,而人機協作方式成為一種主要的報道形式,突破了傳統記者單純寫稿的方式,提高了新聞制作的效率、降低了記者的工作負擔,是新聞生產方式的重大改變。
第四,在新聞信息呈現方面的變化。在大數據時代中,各種大數據技術的出現和人們需求的改變,傳統單純的文字和圖片呈現方式已經遠遠無法滿足受眾的要求,對新聞信息的關聯和動態變化也難以進行準確、詳實、直觀的反應,故而,圖片、表格、視頻等可視化的呈現方式得到廣泛應用,新聞信息的呈現進入“讀圖時代”。
受眾調查是新聞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新聞信息報道選擇的重要影響因素,在大數據時代下,受眾調查與傳統的調查方式相比,在各個方面都有了顯著改善,具體表現為:
首先,拓展了調查廣度。在傳統的受眾調查當中,僅能通過調查問卷等方式完成對單個受眾或小部分受眾的調查,是一種碎片化的調查方式;而在大數據時代下,受眾的調查是在一個社交網絡基礎上進行的,通過對網絡中受眾之間的相互關系等內容的調查,增大了在橫向上的覆蓋范圍,提高了調查結果的科學性。
其次,加深了調查深度。在拓展調查廣度的基礎上,大數據技術還可以根據用戶積累的使用記錄,來分析用戶的心理和愛好,加深調查的深度,根據相應的指標將用戶分成不同群體,分別發送個性化的新聞信息,充分滿足受眾的需求。
第三,受眾意見價值性增強。在以往的受眾反饋意見中,其反饋情況更多的是用來衡量新聞信息的傳播效果,在其他方面的作用接近于無;而在大數據時代中,受眾反饋的意見除了基本的衡量作用外,更多的是一種民意的體現,是社會輿論和價值導線的指向標,得到更多方面的重視,其價值性大大增強。[4]
第四,改變受眾與媒體關系。在以往的新聞傳播當中,受眾與媒體之間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媒體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而大數據時代之后,受眾的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與媒體處于相對平等的地位,甚至從一定程度上而言,受眾對媒體的發展起到了指導和決定性作用。同時,在大數據技術的基礎上,受眾與記者之間的界限更加模糊,受眾參與新聞制作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草根記者。
在大數據時代下,與新聞制作、傳播有關的人才素質、經營管理等方面的要求都進一步提高,數據的收集、使用等方式的變化,導致新聞媒介組織也要有相應的改變,才能適應大數據時代的發展趨勢。新聞媒介組織的變化主要有:
首先,互動信息平臺的搭建。在大數據時代中,數據就是最終的資源,數據的缺乏必然會降低新聞媒體在行業中的競爭力。因此,建立一個互動的信息平臺,利用此平臺來收集各種新聞信息和受眾數據,是各新聞媒體的基本要求。此信息平臺的重要特征即為互動性,利用受眾與媒體、受眾與受眾之間等多種形式的互動,完成媒體從單一向多個、不同類型數據的統一處理等功能。
其次,媒介形式的轉變。在大數據時代中,媒介已經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新聞信息傳播,而是兼具了數據生產、傳輸和產品服務等多種功能,是一種全媒體形式,涵蓋了媒體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同時,各個媒介組織與其他領域的合作也越加廣泛。例如,與IT行業的合作,通過軟件服務商、數據信息服務商等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將數據資源的價值充分開發利用,媒介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新聞組織,其商業化特征愈加明顯。[5]
第三,后臺實時數據的分析。在大數據時代中,數據的重要性日益突顯,各個媒介組織成立了專門的后臺數據部門,負責對數據的處理、分析和運用。后臺數據部門主要是通過對后臺數據的實時監控與分析,為記者提供相應的新聞線索和意見,及時調整傳播的內容,監督社會輿論情況,通過對數據的判斷,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或者違背社會價值觀的情況,并在第一時間做出準確處理,確保媒體的正面形象。
第四,組建專業的人才隊伍。在大數據時代中,各個新聞媒介組織都需要組建一支高水準的專業人才隊伍,以實現對大數據技術的高水平應用,這些專業人才主要有用戶體驗設計人員、流量實時監控監測人員、數據可視化呈現設計以及數據的深度挖掘和分析等人員,充分滿足大數據時代的各方面要求,保證媒介組織在大數據時代中的良好競爭力。
首先,輿論發展的歷史記錄。在傳統的新聞傳播過程中,公眾輿論的源頭和發展形成過程很難被實時掌控,媒體只能通過事后的采訪調查等措施來對輿論發展過程進行推理分析,這種方式得到的結果在可靠性、準確性等方面都得不到保證,阻礙了媒體引領輿論功能的有效發揮。而在大數據時代中,依靠大數據技術可以對輿論出現、發展等過程中的所有數據進行實時、準確的記錄,然后通過對這些數據的量化分析,就可以詳細了解輿論形成的原因,為媒體之后的新聞信息制作和傳播提供有效參考。
其次,輿論發展的多層次研究。在傳統的輿論研究當中,針對的僅是輿論的內容,通過受眾反饋輿論內容的分析,來預測和掌控輿論走勢,這種研究是片面的,并不能完全、有效地掌握輿論發展。在大數據時代中,除了可以監測輿論內容之外,還可以對輿論受眾之間的人際關系進行監測和分析,如此一來,就實現了對輿論的多層次、多角度研究,從而判斷輿論到底是民眾意見的真正反映,還是有人故意誤導輿論,更加全面、客觀的了解輿論情況和社會民意。[6]
第三,預警輿論的變化。在傳統的輿論處理當中,媒體對輿論的處理受限于技術等因素,只能停留在事中監測和事后處理層面上,效率相對較為滯后,經常會使輿情變化引起恐慌。在大數據時代中,可以對各個信息平臺的數據進行實時監控,從而實現對輿論走勢的全面分析和預測,建立相應的預警機制,再發現預兆時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避免了輿情向著無法控制的方向發展。
新聞價值標準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要素,分別是新鮮、重要、接近、顯著和趣味,在大數據時代下,新聞價值評價的標準也發生了一定程度變化:
首先,新鮮是指新聞信息在時間上要搶先,內容上有新意。在大數據時代下,大數據技術對于數據的傳輸和處理效率有了很大提升,互聯網的存在可以保證數據信息在第一時間內被挖掘出來,進一步提升了新聞信息的新鮮性。
其次,重要是指新聞信息是與公眾切身利益直接相關的。在以往的新聞信息選擇當中,需要依然人的主觀判斷來從復雜、過時、冗余和虛假的數據群體中選擇出重要的數據,在如此龐大的數據庫中,這種選擇過程是艱難的,并不能保證最重要的信息能夠被有效選出。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可以提高數據選擇的速度,但是,由于機械性并無法完全取代主觀的價值標準,大數據時代中對新聞重要性的評價依然難以實現。[7]
第三,接近是指新聞信息能夠引起公眾的感情或心理共鳴。在大數據時代中,數據信息的來源更加廣泛,是由受眾自身自發或無意識產生的,包括新聞傾向性、點擊率等,這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受眾的心理需求,對新聞制作的方向有著指導作用。
第四,顯著是指新聞信息的內容要具有相對較高的知名度。在大數據時代中,新聞更加注重的是受眾的個性化需求,傳統的議題設置方式選擇的顯著性新聞在大數據時代中的地位已經有了一定程度降低,并不能完全起到理想的傳播效果,所以,新聞的顯著這一標準在大數據時代中有所削弱。
第五,趣味是指新聞信息能夠吸引受眾的興趣。在大數據時代中,受眾的個性化需求之間取代了趣味性這一標準,通過收集和分析受眾的數據,提高新聞產品的定位精準性,既能夠充分滿足受眾需求,吸引受眾興趣,也能夠起到更佳的傳播效果。
在新聞行業中,以廣告為代表中的商業新聞也是新聞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數據時代下,廣告的變化最為顯著,具體表現為:
首先,定位的精準度提升。在大數據時代中,依賴大數據技術可以得到受眾的愛好和習慣,通過對這些數據信息的分析,可以準確地了解受眾的購買需求,從而將廣告發送到相應的、有購買欲望的受眾大眾,提高廣告效果。同時,根據大數據技術的分析結果,可以將受眾需求進行詳細劃分,為廣告主商品精準定位受眾,完成了廣告心理層次上的精準定位;再加上受眾地理信息的記錄,實現了廣告的地理位置精準定位。除此之外,定位精準度的提升還能夠幫助企業或個人實現品牌形象的良好樹立和傳播。[8]
其次,識別受眾需求的共同點。受眾的需求并不是單一獨立的,許多需求之間存在著某些共同點,新聞媒介如果能夠掌握這種共同點,就能夠更好地預測受眾行為,但在傳統新聞媒介中,由于受眾行為之間的共通性、因果關系較少,人力的分析工作較為復雜,無法準確將受眾需求共同點識別出來。通過運用大數據技術,利用數據之間的相關性分析,可以在很多毫無因果聯系的數據中得到彼此存在相互關聯的信息,從而利用此點實現廣告上的突破。
在新數據時代下,大數據技術的出現和應用對新聞學的創新提供了條件,新聞學在理念、生產方式、媒介組織等眾多方面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加強對這些變化的研究,了解大數據技術帶來的影響,對于掌握新聞學的發展方向、做好新聞工作有著重要意義。
[1] 史安斌,廖鰈爾.“數據新聞學”的發展路徑與前景[J].新聞與寫作,2014(02):17-20.
[2] 蘇林森,馬慧娟,張東岳.大數據對新聞生產的影響[J].科研信息化技術與應用,2014(03):11-18.
[3] 連娜,張筱筠.“大數據”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J].新聞界,2014(15):29-32.
[4] 沈浩,談和,文蕾.“數據新聞”發展與“數據新聞”教育[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11):139-142.
[5] 張小強,郭小安.網絡環境下新聞傳播研究領域與方法的多元化趨勢——2013年中國新聞學年會綜述[J].新聞研究導刊,2013(12):44-48.
[6] 徐銳,萬宏蕾.數據新聞: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的核心競爭力[J].編輯之友,2013(12):71-74.
[7] 張波,張寧.新聞從業者應對大數據時代到來的思考[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3(04):15-18.
[8] 胡兵,鄭重.大數據時代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現代教育技術,2014(11):76-80.
G210
A
1674-8883(2015)14-00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