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銜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無錫214153)
校企合作中的各方包括企業領導及其各級團隊、學校領導與相關職能部門及二級學院、教師和學生等。校企合作的成敗,不僅取絕于兩方的領導,還與雙方中任何一方的每個要素都直接關聯。即只有形成系統、全面、完整的合作意愿,才能使校企合作在全要素都積極參與的情況下達到初始的合作目的。這種合作意愿不能達成,將極大地制約高職院校企合作的成效。
1.學生對校企合作的認同度不高。學生是校企合作過程中的重要參與方,更是最重要的受益者。但現實中學生對學校開展的校企合作不怎么認同,影響了校企合作的成效。據田智慧的調查結論是,只有7.28%的大一學生認為從大一就開始校企合作的,62.27%的大二學生則認為是從大二才開始有校企合作,竟然有30.45%的大三學生認為到大三時才出現了校企合作。同樣,表示清楚本專業校企合作的大一學生僅占8.84%,大二學生占30%,大三學生占95%。學生對學校開展的校企合作認同度很低,其中大三學生認為校企合作效果較差的竟占15.86%,認為不是很好的占45.56%,認為合作良動的只有38.58%[1]。由此可見,學生對學校開展的校企合作成效的認同低,成為校企合作較差的首要原因。
2.學校開展校企合作的主動意識與能力不強。表現在:一是主動開展校企合作的意識不強。在有的學校,真正關心校企合作的部門和人員,只有部分學校領導、校企合作主管部門、二級學院院長及其校企合作辦法室,而其他領導與職能部門則往往認為與己無關,甚至有些二級學院的書記及副書記、教研室主任、教師等,都是在要評職稱時才參與校企合作工作,而不是真正從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面的需要來開展校企合作工作。二是工作被動。在許多學校,校企合作是在主管部門引見、行業協會推薦、私人聯系、企業主動提出的情況下開展的,幾乎沒有見到、聽見有哪個高職院校為開展校企合作而通過各種媒介尋求合作企業的現象,看不到鼓勵師生參與校企合作的獎勵政策。三是學校對企業期望過高,自身合作能力又不夠。學校希望企業能夠接受學生就業、提供實習基地、進行實習指導、出任兼職教師、參與專業 (課程)設計等,但卻忽略了自身能為企業提供的服務。客觀來講,目前的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確實沒有這樣的能力,這也是校企合作成效差的原因之一。
3.企業參與高職院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由于企業參與高職院校企合作無法獲得政府的稅收優惠、培訓補貼、榮譽稱號等效益,也無法通過參與高職院校企合作獲得共培優秀人才、優質技術服務、組織流程再造等利益回報,導致企業參與高職院校企合作的動力不足,據張利庠、楊希調查,在114個有效樣本中,只有35個企業參與了校企合作,而未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卻高達79個[2]。
1.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用人標準存在差距。表現在:一是開辦專業缺乏深入調查研究,不能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如會計專業凡校都設,且招生規模越來越大;再如許多高職院校設置金融專業,卻不考慮金融界招工不但要求本科以上且是 “211”、“985”高校,專科生連招考資格都沒有。二是人才培養目標偏離企業用人標準。家長希望孩子成 “龍”成 “鳳”,學生希望能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國家、社會希望高職教育能培養出技能型人才精英,這些愿望卻很難實現統一。高職人才培養目標不僅混淆了教育的目的與手段,而且忽略了學校教育的滯后性與技術及管理在日新月異地發展,培養的高職技能型人才只能適應昨天,卻不是明天。比如,福特制企業需要的是專門型技能人才,豐田制企業則需要復合型技能人才,溫特制企業卻需要知識型技能人才[3],目前單一的精英型技能人才目標是顯然無法滿足企業的用人標準的實際需要。
2.教師參與合作的能力達不到企業的要求。具體表現在:一是沒有達到 “雙師素質”的標準。根據 《關于全面開展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方案的通知》的規定 “雙師素質”標準,教師在取得講師以上教師職稱后,還應取得相應技術職稱及職業資格。但這種教師在高職院校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二是教師教研重于科研,社會服務能力不斷弱化。高職教師科研能力低下,不僅制約著教師自身的發展水平,更深刻影響著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成效[4]。韋弘、黃曉東、唐鋒調查后發現,在被調查者中,6%的教師認為自己的科研能力 “很弱”,10%的教師認為自己的科研能力 “較弱”,50%的教師認為自己的科研能力 “一般”,只有29%的教師認為自己的科研能力 “比較強”,5%的教師認為自己的科研能力 “很強”。同時,“有41%的教師近5年沒有發表過論文”。他們多數(分別占14%與59%)傾向于認為學校的科研平臺較好和一般,但科研成果仍難以實現向生產力的轉化[5]。顯然,這樣素質的教師能力是很難爭取到與企業合作的機會的。
3.學校的校企合作管理難以見效。表現在:一是校企合作管理機構不全。據張鴻雁調查,在50所高職院校中只有15所學校設置了校企合作部門,6所學校將其職能并入了科研管理部門,其余29所學校則既未設置獨立的校企合作管理部門,也未明確校企合作的管理職能歸屬何處[6]。另據趙善慶調查,在35個學校中有17個學校將校企合作工作機構設為了一級機構,有10個學校將校企合作工作機構設為二級機構[7]。二是只重視就業階段的合作,卻對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合作重視不夠。三是缺乏整體推進、統籌運作的能力。四是忽視校企合作制度建設[8],如缺少教師培訓上崗制度、工學交替運行方面的制度、 “雙師型”團隊工作制度、校企合作評價制度等[9],導致校企合作水平不高、深度不夠。
4.企業的利益難以得到保障。企業的本質是以營利為目的,這是其參與校企合作的出發點與終結點。但這一愿望很難得到實現。沈雕認為,由于高職院校難以讓合作企業獲益,所以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10]。胡海青、朱家德反問道:企業決定參與校企合作的一個重要考慮是自己參與培養的人才是為己所用,還是被其他企業所雇用[11]?企業公民理論認為,企業也是國家的公民,不能只顧自身的利益,道德等社會責任也是其做出行為決策的重要依據,但目前我國的絕大多數企業都達不到這種要求[12]。
信息溝通是達成合作意愿與實現共同目標的前提,但目前校企合作中信息不暢是普遍現象。一是學生并不清楚參加校企合作的真正目的,學校只是想當然地要求學生參加校企合作活動,學生的積極性得不到發揮。二是與企業的聯絡往往不是通過市場力量,而是人情力量在推動,往往需要靠親朋好友、同學、校友等牽線搭橋。三是校企合作不能實現本地化。如中西部地區的學校要與東部地區的企業合作、北方的學校要與南方的企業合作等,成本既高,學校又不能獲得當地政府與企業的支持,嚴重制約著校企合作的成效。
1.構建基于命運共同體的職教集團,并借其平臺實現有效交流與溝通。職教集團是一個權威組織,具有聯系行業的功能,能夠實現行為統一、有機整體、資源共享、利益公平、分工協作、內生發展等特點[13]。因此,應當加強職教集團建設,完善集團組織結構。其中,理事會應主要負責制定修訂集團章程、重大且宏觀的管理制度、討論提案及重大合作項目,秘書處主要負責監督工作方案、加強宣傳與聯絡工作,職能委應當包括校企合作委員會、招生就業委員會、教學指導委員會、技能鑒定委員會、科技服務委員會,監事會主要負責資本使用與工作落實情況等,各項工作都要有人來做。要建立健全理事會議召開管理辦法、資金籌集與投入及使用管理辦法、成員責權利管理辦法、集團師資建設管理辦法、集團學生質量培養管理辦法,明確各方職責。政府要對職教集團進行補貼、加大財政投入、加強宏觀引導,高職院校要為企業免費培訓員工,優先提供畢業生、提供場地及其他資源,不斷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行業要提供合作項目、新專業開辦建議、課程內容更新建議,組織行業內企業參與校企合作乃至加入職教集團。企業要全程參與人才培養,提供實訓基地、提供實習崗位,制定培養標準,參與教師能力提高,提供就業機會等。只有發揮了職教集團這個很好的溝通平臺,才能使其互通信息、有效交流,碰撞出更多的校企合作項目。
2.加強校企合作信息的溝通管理。一是通過校企合作信息管理平臺進行溝通。高職院校企合作信息管理平臺應當形成一個以學校為核心、輻射眾多企業的合作共同體,便于企校之間、企業之間的溝通與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便于學生了解企業、了解市場,拓寬專業視野,為順利就業奠定基礎。高職院校企合作信息管理平臺應當開辟多個空間,設置企業、學院、學生三個入口,為學校及時掌握行業企業的發展方向、科研技術領域動態、人才供需情況等提供信息支撐。企業可方便地發布招聘信息,學生可方便地更改求職信息。二是通過各種組織形式實現信息溝通。如通過校企合作理 (董)事會、區域合作委員會、“廠中校、校中廠”、企業專家工作站、教師工作站等多種組織形式進行溝通,確保校企合作信息在校、企雙方間的溝通,及時采取措施保證校企合作的有效開展。
1.政府要營造有利于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環境。翟帆指出:“職業教育的社會地位并不高,缺少吸引力,老百姓的子女選擇職業教育還屬無奈之舉。”我國著名學者紀寶成說:“由于種種原因,包括受市場化大潮中出現的擁抱資本、疏遠勞動、輕視勞動者風氣的裹脅和影響,我國的職業教育事實上處于地位不那么高、實力不那么強、人們不那么看重的境地,受教育者也幾乎全部是平民百姓的子女。”[14]他指出:“關于職業技術教育,大家談起來都認為很重要,現實生活中又離不開,打心眼里卻瞧不上。”他說:“現在幾乎沒有市委書記、市長與縣委書記、縣長的孩子上職業院校,就連說職教重要的人的孩子一般都沒有上職業院校。”[15]認為國內職業教育現狀已陷入 “很重要、離不開、瞧不上”的尷尬境地[16]。對此,政府要努力創造有利于職教良性發展的制度與政策環境,在全社會樹立勞動最光榮的價值導向,改革考試制度,改變職教畢業生就業的歧視性政策,改變職業晉升中只能升到高級技師的制度,加大職教投入。只有大環境改變了,社會才會重視職業教育、家長及學生才愿意接受職業教育、企業才可能產生參加職業教育及參與校企合作的意愿。
2.構建以政府為主的校企合作多元融資模式。在這方面,發達國家有許多成型經驗。如美國1976年頒布的 《高等教育法》規定,要建立合作辦學基金,為校企合作提供了經費保障;德國則由政府與企業承擔全部學校教育與企業培訓的經費;日本則由國家、地方、企業共同承擔職業培訓經費,其中公辦學校國家承擔50%,企業辦學則是上述三方各承擔1/3[17]。政府應從財政資金中設立校企合作專項經費,用于開展校企合作的高職院校與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同時,不僅要繼續落實對參與校企合作企業的所得稅政策,而且也要對其投資、加速折舊等給予優惠,從而促進校企合作意愿的達成。
3.充分發揮行業組織在校企合作中的促進作用。行業組織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應進行全面合作,如指導高職院校制定切合社會新時代特征的人才評價標準,協助高職院校調整教學內容與改革教學方法等。同時,行業組織可以在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及評價標準制定中與其進行深度合作,如制定符合行業需求的專業與課程標準,促進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等。根據崗位能力要求,協助高職院校完善人才培養標準的制定。
1.完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法律具有規范作用與社會作用。德國通過制定法律法規,明確了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責任,如培養技術工員、繳納職業教育基金、提供實訓技師等[18]。美國的 《帕金斯職業教育法》要求企業必須與當地職業院校建立合作關系,促進校企合作的開展。因此,我國應當通過制定 《職業培訓法》、《校企合作法》、《職業教育勞動保護法》等[19],來完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
2.不斷增強高職院校吸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能力。高職院校要更新職業教育理念,增強開展校企合作的迫切性,認識到自身能力難以吸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嚴峻性。學校領導、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二級學院負責人、專業帶頭人等都要到行業、企業去,向相關企業家及技術骨干等了解人才需求規格和科技需求等,找準合作項目。要有效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通過技能競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按照職業資格標準構建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對學生的專業選擇、職業規劃及就業指導。
3.校企共同建設實訓基地。要實現校企合作共同目標,就必須樹立既服務于學校人才培養,又服務于企業員工培訓及技術開發的 “雙服務”思想。要支持企業來校建設校內實訓基地,由企業出資或提供設備與技術,學校提供實驗場地、人力資源、科研項目等,共同建設實訓基地。學校也要到企業建設校外實訓基地,企業提供實驗車間、門店、崗位及實踐指導教師,學校派出教師參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技術研究開發、學生實習實訓等,從而把實訓基地建設成為集教學、培訓、實踐于一體,能夠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多功能、全方位的合作實體。
[1]田智慧.湖北省4所高職院校企合作現狀、問題及對策 [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26-27.
[2]張利庠,楊希.企業參與校企合作職業教育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33):56-59.
[3]查吉德.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新思考 [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18):12-19.
[4]姜明明等.校企合作培養高職雙師素質教師途徑的研究與實踐 [J].中國職工教育,2013,(20):29.
[5]韋弘,黃曉東,唐鋒.基于 “四個融合”破解高職教師科研素質 “短板”的策略探析 [J].職業技術教育,2010,(23):75-77.
[6]張鴻雁.將校企合作寫入院校制度 [EB/OL].http://edu.people.com.cn/GB/1053/18167810.html,2012-06-13.
[7]趙善慶.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作職責研究 [J].石油教育,2012,(01):40-43.
[8]馬林.內部制度建設:校企合作正效實現的關鍵[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11):48-50.
[9]周新源.淺談教學層面校企合作制度的構建 [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31):14-16.
[10]沈雕.高職教育校企合作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15):34-35.
[11]胡海青,朱家德.產學合作培養人才中企業集體行動困境分析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51-59.
[12]胡貴毅.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的基本問題研究——基于企業價值創造與利益分配的視角 [D].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30-31.
[13]蔣慧杰.基于共同體理論的職教集團發展策略研究——以陜西省三大職教集團為例 [D].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25-29.
[14]翟帆,紀寶成.職業教育是一項值得為之奮斗的事業 [N].中國教育報,2013-02-27.
[15]李劍平,紀寶成.市長市委書記孩子幾乎不上職業院校 [N].中國青年報,2013-04-15.
[16]孫朝方,黃漢城,鄺艷,紀寶成.職業教育陷尷尬 高考完全是精英教育產物 [N].羊城晚報,2013-09-27.
[17]高文.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發展問題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15.
[18]趙善慶.發達國家校企合作對我國的啟示 [J].中國高校科技,2012,(07):17-19.
[19]徐元俊.試論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法制建設與完善[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1):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