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萬根
(延邊大學,吉林延吉133002)
2005年,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發的 《關于調整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及所屬二級學科的通知》精神,原先的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上升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設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等五個二級學科,2008年再增設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為此,全國各地高校分別設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二級博士點和一級、二級學科碩士點。目前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學位點已達到上千個,大多數民族高校也都設置了碩士點和博士點。
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自設立后初顯成效,學科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學科建設中仍存在著一些困難和不足。
第一,學科總體實力薄弱,研究生培養質量需進一步提高,培養機制、培養方式還需不斷更新。民族地區多為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所以民族高校相對一線發達地區普通高校相比,教學資源、基礎設施和人力素質等許多方面都較為欠缺,對學科實力和人才培養形成了一定的阻礙。民族高校在學科總體實力上存在欠缺主要表現為: (1)研究能力較差,缺乏有實效、有創新的課題項目;(2)教學培養能力不足,特別是在研究生人才培養方面,缺乏靈活創新的培養機制和方法,而且個別高校還存在著教學管理制度不嚴格、對學生要求考核不嚴格的現象,對于講授什么課程、怎么講授、怎么考核沒有一個嚴格的標準,或者標準難以嚴格落實;(3)對學生的論文不能嚴格要求,從而使得許多學生的研究成果缺少實用性和創新性。這些問題都嚴重阻礙了學科總體實力的提升。
第二,研究領域較為單一,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外,其他三個二級學科還需進一步加強建設。由于教學資源和師資力量的不足,許多民族高校在短時間內難以開設其全部的二級學科,開設最多的只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同時,一些民族高校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上缺乏整體性和跨學科綜合研究。所以,難以形成馬克思主義理論各二級學科之間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其跨專業相關學科的整體性綜合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各學科發展水平也存在不均衡的現象。
第三,學科帶頭人層次有待進一步提高,領軍人物和高層次教學科研人員匱乏。對于高校杰出的學術領軍人物和帶頭人,學科建設具有重要的促進和引領作用.而民族地區由于經濟社會發展落后,難以吸納和聚集大量的人才,加上民族高校名氣較小,研究能力和教學水平有限,帶頭人和領軍人物的層次水平較其他知名院校要遜色許多,短時期內不能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飛躍發展。教學科研人員的整體水平也存在差距,科研成果不突出,較難獲得國家級項目。
第四,經費投入不足,現有條件難以滿足研究生教育發展的需要,學科研究平臺嚴重不足。由于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許多跨學科專業的學生考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其專業基礎相對較差,所以應該給他們提供更多的學習條件和研究平臺。而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基礎設施陳舊,科研氛圍欠佳,很難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研究平臺,加上民族區域經濟的落后,造成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投入經費的不足,給學習平臺的搭建和學習空間的擴展帶來了困難。
第五,在學科建設中沒有充分考慮民族地區的特殊性。民族高校的學生很大一部分來自少數民族,他們在知識基礎、知識結構、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上和其他民族相比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所以民族高校必須有針對性地加強學科建設工作。一些民族高校只重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普遍理論問題的研究,而忽視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理論和宗教理論等問題的研究。在教育教學上,許多民族高校與其他普通高校使用相同的教材與教學大綱,在教學方法上也沒有差異,使許多少數民族學生難以真正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
第一,加強學科建設和學位授權點建設。學科建設是高校最具戰略性的基礎建設,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是培養拔尖人才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平臺。這就需要民族高校要把握好機遇,構筑創新平臺,營造創新環境,為促進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積極拓展研究生的學習與研究空間。要根據社會對高層次民族地區人才的需求狀況,適時調整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方向,不斷完善學科體系;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的建設,進一步提高學科研究的整體性,加強二級學科之間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相關學科的聯系,保證二級學科之間均衡發展,促進學科研究水平的整體提高。要加強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的聯系,避免兩者相脫節,培養兼備較高理論研究水平和教育教學水平的民族高校優秀教師隊伍。要不斷凝練研究方向,使研究方向更貼近民族高校和民族地區的實際,提高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實效性。
第二,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學科研整體水平。高水平導師隊伍的建設是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和學科建設的基本保證。為此,一是要培養具有一定教學科研水平的優秀研究生導師,二是要培養以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為代表的教學科研帶頭人隊伍,三是要培養以中青年骨干教師 “創新人才”為代表的學術帶頭人梯隊和骨干教師隊伍。作為民族地區的高校,要重點培養少數民族教師,因為他們能夠更加了解本民族和本區域的實際,能夠更好地對少數民族學生進行教育工作,完成針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研究課題。對于在教學科研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少數民族教師,要給予重點培養,將其作為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帶頭人的潛在發展目標。要積極組織少數民族教師參加教育培訓和經驗交流活動,邀請重點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知名教授來校進行培訓講座。鼓勵學術創新,對于創新型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要重點培養兼備理論研究和教育教學能力的優秀教師,多培育出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的雙重人才。為了保證導師隊伍的建設,一要完善導師隊伍建設評價體系,引入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真正做到按需設崗、評聘分離,嚴格制定和執行教學管理制度;二要加強對中青年導師的培養,尊重導師的學術個性,為導師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創造條件,促進導師學術水平不斷提高。
第三,加大資金支持,培養高素質民族人才。民族地區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充足的資金投入,所以在國家層面上,應注意到民族地區經濟基礎差、資金不足的情況,在財政教育撥款時應加大對民族地區高校的傾斜程度,保證民族地區高校有足夠的資金培養高素質民族人才。同時民族地區政府也要認識到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對于民族團結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加大對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發展的財力支持,并為其各類調研活動提供支持和便利。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高素質人才,使其成為本學科的領軍人物和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所以民族高校一定要在人才培養這一工作上下大功夫,將其作為學科建設中的一項重點工作。民族高校要創新人才培養方式,避免一味使用傳統的課堂文字教學,要采用靈活互動的方式,還可采用案例教學的方式,通過呈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案例,讓每個研究生都參與其中、勤于思考。讓研究生在導師的帶領下投入到民族地區社會實踐中去,通過參觀走訪、社會調研等方式,親自了解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建設中的應用。
第四,創新人才培養方式,搭建學術研究平臺。要培養民族地區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需要創造良好的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平臺。為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某些二級學科進行深入研究,可由優秀的少數民族教師組成研究所和學術團體,提高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能力,可吸引優秀的研究生參與到研究所或學術團體的研究活動中來,提高其學術研究能力。搭建廣闊的學術交流平臺,加強與其他知名高校的聯系,定期選派優秀教師到這些高校參觀學習。
第五,突出民族地區的特殊性。少數民族研究生在學習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習慣、民族觀念和宗教信仰等方面與漢族之間有一定的差異,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要充分考慮這些問題。在民族高校,除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一般問題的研究,還要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宗教觀的教育與研究,使民族高校的研究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念,避免民族歧視,促進民族融合和各民族的和諧相處。在教學上,要制定針對少數民族研究生的教學大綱,探索和采用適合少數民族研究生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對于一些重要學科的教材,要編寫少數民族語言版本的教材或者輔學讀本,幫助少數民族研究生更好地學習和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時,在研究方向選擇和研究課題設置上,也要充分考慮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情況,使民族高校的研究課題貼近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實際,多研究一些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本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課題,多為民族地區政府機關的政策建設提供借鑒。
[1]張雷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體系建構與建設研究 [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2]張雷聲.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體系建構與建設[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8):7-9.
[3]閻占定.對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的幾點思考 [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1):25-28.
[4]王志林.我國民族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普及教育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