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銳
(合川區廣播電視臺,重慶 401519)
如何掌握好新聞采訪的技巧及提問方法
楊 銳
(合川區廣播電視臺,重慶 401519)
采訪,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嫻熟掌握的一種基本功,它是新聞寫作的前提。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要使采訪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必須注意采訪技巧。采訪技巧,是記者在新聞采訪過程中經常運用的訪問技巧和訪問藝術,它是記者獲取新聞素材、了解事實真相的重要途徑,如何成為一個出色的記者,采訪技巧是關鍵,它是記者所應具備的最基本職業素養;做了10多年的記者,積累了不少經驗,下面主要探討一般新聞采訪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從而讓大家真切地了解到一位記者采訪時常用及需要掌握的采訪技巧和提問方法。相信,一位記者如果能夠從中掌握多種采訪技巧,那么他就會真正成為一名出色的記者。
新聞采訪;記者;提問;技巧
(1)新聞采訪。指的是記者為獲取新聞對客體所進行的觀察、詢問、傾聽、思索和記錄等活動。是新聞寫作的前提,是了解新聞事實的重要手段。而新聞采訪技巧就是采訪過程中對觀察、詢問、傾聽、思索和記錄等活動的綜合運用。新聞采訪,是體現一名新聞工作者職業特點的新聞實踐活動,同時它也是最能體現記者基本功的新聞活動
(2)采訪技巧。指的是新聞記者在采訪活動中積極運動各種不同的訪問方法,是記者打開受訪者心靈大門、實現雙方良好溝通的橋梁,新聞采訪同時也是最考驗新聞記者專業功力和采訪技巧的一項新聞務實活動,多少新聞記者都是通過無數次采訪的事件經驗磨練出來的,而如何運用好新聞采訪技巧一定是新聞記者在采訪實踐中得到的最寶貴的財富,它是記者獲得真實材料、了解事實真相的一把金鑰匙。段存章說,采訪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記者只有掌握了采訪技巧,采訪時才能得心應手、如魚得水,才能采集到真正有價值的新聞素材,寫出好的文章。
(1)提問采用“老三問”套話。許多記者提問都沒有自己的風格,只會提問“你有什么感想”、“你會怎么做”等一些沒有創新的問題,這樣的采訪很難勾起被采訪人的談話興趣,深入了解新聞事實,也得不到讀者的注意。
(2)記者口頭表達能力差,提問不能簡明扼要。有些記者問話讓采訪對象不得要領,一些記者輕問重寫,提問辭不達意,他們往往筆頭功夫過硬,嘴上功夫不行,在認識上還有偏見:認為注重口才是講花架子,不務實。筆者經常能看到一些記者提問,說了好多話繞不到主題上,說來說去,不僅把被采訪者說糊涂了,連記者自己也不明白說了什么。
(3)記者學識有限,準備不充分。在采訪自己不了解的領域時,一定要先做足功課,采訪涉及的一些專業知識,不僅要自己知道,還要讓受眾知道。某記者有一次去采訪一位醫生,但醫生的回答中涉及很多醫學專用名詞,記者卻一直提問醫生這些名詞的意思,采訪最終變成了一堂學習課,最后醫生不耐煩了,給了記者一本醫書,讓他好好了解清楚了再來采訪。
(4)記者只顧挖掘新聞而忽略了被采訪者的隱私。能更深層次地了解被采訪者,挖出讀者想知道的事跡是每個新聞工作者的采訪目的。但在此過程中,記者往往容易失去自我控制力,抓住一個點直截了當地提問被采訪者,容易觸及被采訪者的底線,使被采訪者緊張、不悅,氣氛尷尬,最后不歡而散。不僅這次沒采訪到想要的新聞事實,以后也很難再采訪到被采訪者了。
當然,新聞采訪并無定法,不同的記者喜歡采用不同的訪問形式和技巧,因此采訪時也要因人因事而異,手法要不斷變換,不拘一格??偟膩碚f,記者在采訪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技巧或藝術:
(1)采訪前要做足準備工作。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無論采訪對象是人是事,都必須要對其有一定的了解,采訪前一定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才能圍繞采訪對象提出相關的問題,更多更深的地挖掘出采訪對象的資料,做到有話可說。首先是查找相關資料,通過網上搜索等途徑,找到有關采訪對象的所有資料,并判斷哪些資料有價值。接著要擬訂好采訪提綱,根據已掌握的材料,結合自己需要得到的內容,制作采訪提綱,這樣才能做到“不打無準備之仗”。而如果準備不充分,則會直接影響采訪效果,有時甚至會造成尷尬的局面。筆者就曾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一次采訪著名的軍事專家張召忠教授,因為是臨時通知專訪,結果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采訪時半天提不出一個有深度有價值的問題,現場氣氛非常尷尬。此后,筆者引以為戒,無論多匆忙,采訪前一定要充分準備,心中有數。
(2)深入采訪是記者抓到“活魚”的重要途徑。新華社資深記者王景和認為,“最優秀的報道往往來自記者的直接觀察”。記者要深入基層,多與群眾接觸,多跑、多看、多聽、多想,盡一切努力了解群眾的要求和興趣,捕捉有特色的新聞。記者要在調查研究中廣泛勘探,重點開采,順藤摸瓜,刨根問底?!爸灰_上功夫深,不怕筆下沒有好新聞?!蓖瑫r,在采訪過程中,記者還要理性的分析了解到的信息,不要命盲目聽信采訪對象的話,要有自己的判斷。毛澤東同志說:“記者到下面去,不能人家說什么,你就反映什么,要有冷靜的頭腦,要作比較。”記者對了解到的所有新聞事件和素材進行科學的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再進行報道。
(3)記者在采訪時應靈活運用提問技巧。提問是記者與被采訪者進行語言交流的一種方式,提問的技巧是對話能否順利進行下去的關鍵。提問得當會使采訪活動事半功倍,還可融洽雙方感情,創造一種良好的采訪氛圍。相反,如果記者東拉西扯,不著邊際,不僅令被采訪者無所適從,甚至可能產生反感。因此,采訪提問是對新聞記者理論水平、業務能力、知識儲備、社交能力的綜合體現。記者在提問時,應根據不同的采訪對象、不同的環境采取靈活多變的采訪技巧。就采訪對象而言,有的人比較健談,而且思路清晰,只要記者提出問題,對方就會進行相應的回答。這種采訪比較簡單,記者只需把準備好的問題告訴對象即可。相反,有的采訪對象則比較拘謹,不善言談,對記者提出的問題只做簡單的回答,或干脆不吭聲。這時就需要記者首先要同被采訪者進行良好的溝通,創造一種輕松愉快的談話氛圍,讓對方徹底放松,并逐漸進入記者所營造的采訪環境中,然后記者再逐一拋出問題。
(4)根據采訪環境和氛圍采用不同的采訪方式。新聞事情林林總總,記者總會面對不同的采訪環境和氛圍。一般情況下,記者進行正常的采訪即可。但在采訪環境比較特殊的時候,記者一定要把握提問的時機,向誰提問,什么時候提問,提什么問題,用什么語氣來表達出來,都會影響采訪內容。例如,有一次筆者采訪在沁源“11·14”特大車禍事故中勇救學生而自己卻不幸遇難的英雄老師姜華,當時姜老師已去世,只有通過采訪他的家人、學生、同事等周圍人才能更多地了解他的事跡。當時筆者兩次去他家中,一次是正為姜老師開追悼會,他的母親哭得暈過去,妻子也處于極度的悲痛中,這種情況下她們根本無法接受采訪,筆者于是先去學校采訪他的學生同事。次日一早,記者再次趕到姜老師家中,當時他家人正在默默地吃早飯,這種情況下如果直接進入主題家人會很反感,所以筆者就陪他們靜靜地坐著,再慢慢說些安慰的話,將自己融入他們的氣氛中,他們也慢慢打開心扉,和筆者談了許多有價值的內容。最終,筆者采寫的關于姜華老師的通訊《瞬間,大愛永恒》獲得2005年度山西新聞獎一等獎。
(5)要善于觀察和傾聽。觀察,就是記者用自己的眼睛采訪。采訪過程中記者不僅要善于觀察采訪現場,通過一些細節獲取信息,豐富寫作內容;同時還要善于觀察被采訪者的情緒和狀態,及時調整話題內容,學會捕捉細節,采訪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傾聽,也是記者采訪中常用的方法。善于傾聽的記者,往往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被采訪者的信任感,讓對方打開話匣子,并在對方的敘述中找到新聞的亮點。不對現象進行細致觀察,就不能對現象進行有效區分;不對新聞事件刨根問底,就不能成為專業的記者;不追求細枝末節的嚴謹,就不能創作高質量的新聞作品。無論是觀察人,還是觀察事態,一般的秩序是:先動后靜,先大后小,先近后遠,先上后下。當對方顯出猶豫、為難的神情時,記者可適時地說幾句安慰、鼓勵的話;當對方由于憤怒、悲痛等原因不能控制自己感情時,可用溫和話句疏導對方焦慮的情緒;當對方敘述不清又急切想讓你理解他的意思時,可幫助他梳理思路,使談話順暢。注重細節,并及時記錄。
另外,在采訪不到第一主角時,還可以采訪周邊的人,如家屬、同事、朋友、鄰居等熟悉他的人。通過多個渠道、多個方面進一步了解新聞對象,只有掌握大量的事例材料,才能在隨后的寫作過程中有所分析、選擇,讓新聞作品更真實、豐滿。
記者的提問,決定其能否得到真實準確的新聞事實;能否將新聞事實挖深挖透,以及能否架起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橋梁,打開采訪對象的心扉。記者提問要看對象提問,對不同的人和事,及不同的環境,應采取不同的提問方式。在采訪過程中,一般有幾種常用的提問方式:
(1)正問法。正問法,也有人稱之為開門見山法,即直接向采訪對象正面提出問題,讓采訪對象一聽就知道記者想要了解什么,可直接作答。因采訪對象一般是自愿接受記者采訪的,對記者的提問一般會正面作答,因而這種正問法在采訪中最常用。例如,一些政策出臺,記者請有關人員對讀者的疑問做出解釋,一般會直截了當的提出問題,不必拐彎抹角;一起事故發生之后,記者向知情者了解事故的發生過程和原因,也正面提問,以盡快全面地了解事故;某個單位的一項創新、某個專家的一種新主張,都可以通過開門見山的正問法確保訪問順利進行。正面提問可以節省時間,提高采訪效率。
(2)反問法。即逆向提出問題,也可以稱之為激將法。它是指記者提問時,采訪對象不肯回答或岔開話題,記者從反面提出問題,迫使對方思考并回答問題。這種反問法經常被用于揭露性的批評報道中。當然,這種反問法并不一定在批評報道時才會采用。既是純粹是為了讓被采訪對象開口而采用的激將法,又是抓住對方談話中的某個漏洞從而迫使對方回答的方法。然而要注意的是,反問法一般比較尖銳、奇特,甚至刁鉆古怪。因此,記者要注意自己的立場,要善于控制全場氣氛。
(3)側問法。側問法又叫迂回法,它是指記者不便從正面直接提出問題,而從側面入手,繞個圈子,然后再回到記者要問的主題上。這種側問法一般在三種情況下使用:第一種情況是,采訪的事情較為敏感,直截了當地問會引起采訪對象的警覺或厭惡而拒絕接受采訪。因此,采用迂回的方法提問,自然而然地把問題引導到要采訪的主題上去。第二種情況是,不知道采訪對象對記者要采訪的事情的態度,側問法可以起到投石問路、拋磚引玉的作用,明確對方態度后再作進一步采訪。第三種情況是,明知對方不愿意回答記者要采訪的問題,還是想通過對方來獲取相關材料,采用側問法,為對方制造錯覺,以為你沒有問這個問題而回答出你想要的答案,這樣可能達到采訪效果。
(4)追問法。記者一開始地提問,只是引出問題,記者獲得的詳細真實的新聞事實則是由追問實現的。追問可以幫助記者獲得準確的新聞事件、詳細的事實細節,撥開復雜的事件,從更多角度深入地展現新聞事實。若采訪出現以下情況,采訪者需要進一步考慮使用追問:第一,答案沒有回答問題?;卮鹫咧е嵛?,不愿回答問題;或回答者答非所問,顧左右而言他,這時,為了獲取自己提問所需要的信息,采訪者需要追問事實。第二,答案不準確。面對提問,被訪者回答含糊不清,事實不清楚,不準確,采訪者需要追問準確的新聞事實,否則所獲得的信息無法在新聞報道中使用。第三,回答蜻蜓點水。被訪者對問題一帶而過,回答沒有具體的新聞事實,也沒有明確的態度,或者回答無法使得受眾認知信息。這種情況需要追問深入的新聞事實。
總的來說,新聞采訪就是要在訪前做足準備,訪時靈活變通,訪后查漏補缺,多角度、深層次、寬領域地了解要采訪的新聞事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采訪不到有價值的事實材料,即使記者的筆尖如何了得,制作技巧如何高超也是無濟于事。這說明了采訪的重要性,而采訪技巧是記者必須掌握和具備的一種業務素質。記者在采訪時,就是要能靈活運用新聞采訪技巧,與采訪對象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創造良好的采訪提問氣氛,使采訪成功,為后一步新聞寫作收集充分的素材,從而圓滿完成報道任務。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媒體的發展,對記者的采訪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新聞記者需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素質,在遵循采訪共性規律的同時,把握采訪的個性特征,才能更好地完成采訪的使命。
[1] 段存章.獨家新聞這樣采寫[M].世界知識出版社.
[2] 王景和.記者眼中的?[M].新華出版社.
[3] 石鵬.論新聞記者提問的技巧[J].
[4] 田麗.淺談新聞采訪技巧的運用[J].新聞傳播,2013.
(3)注重反饋和二次傳播。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如果只是傳播出去,而不對社會大眾的反應做跟蹤調查,便無法得知民眾對意識形態的接受和認可程度。只有注重反饋,積極與受眾進行良好的互動,才能起到好的宣傳教育效果,提高意識形態傳播的有效性。同時,意識形態的傳播要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傳播,積極促成信息的二次傳播。一種信息單獨被傳播時,人們對它的重視度和信任度可能不會太強,但是在相互信任和熟悉的朋友圈之間進行傳播,信息的受重視程度和影響力會大大提升。新媒體為二次傳播提供了便捷的平臺,意識形態的傳播如果能運用好這一優點,便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給人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也隨之改變,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要充分了解時代背景的變遷,把握受眾的心理動向,做到“以變制變”,使得媒介特點、傳播方式和現代人思維方式之間相契合,進一步提高意識形態傳播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嚴文斌,等.新媒體下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對策思考[DB/OL].中國領導網,2012-10-31.
[2] 張免.習近平在北大考察: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DB/OL].新華網,2014-05-04.
[3] 岳泉,汪徽志,劉紅珠.新媒介概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
[4] 楊麗敏.互聯網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J].前沿,2013(14).
[5] 干敏敏.論網絡時代我國的意識形態建設[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9(4).
G212.1
A
1674-8883(2015)14-01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