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恩潔
(南京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沒落“貴族”《東方時空》的機遇
——淺談電視新聞雜志利用數據挖掘技術發展
尚恩潔
(南京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東方時空》雖然曾將中國電視新聞雜志節目推向高潮,但是在電視娛樂化和新聞網絡化的今天,昔日“貴族”日薄西山。然而,數據挖掘技術卻能夠為其提供一個出路。數據挖掘技術可以挖掘出受眾的興趣、收視習慣等精確信息,拓寬人類數據認知半徑,即能用數據客觀地挖掘出新聞背后的新聞,而不僅僅憑記者編輯的經驗直覺主觀判斷,同時實現精準化投放和可視化呈現。“電視數據新聞”應該是以《東方時空》為代表的電視新聞雜志的未來走向。
《東方時空》;電視新聞雜志;電視娛樂化;電視數據新聞
所謂電視新聞雜志就是在形式上把電視新聞節目雜志化,將不同內容和形式的新聞板塊化,形成一種多主題、多角度、多層次的綜合性結構。[1]《東方時空》“改變了中國人早間不看新聞的習慣”和“將中國電視雜志新聞推向了高潮”,[2]開辟了中國電視的早間新聞時段,強化了新聞報道的深度與輿論監督的力度,以一種平民化的敘述方式,多樣化的板塊聚合,改變了中國電視敘述的官話、套話等“語態”。《東方時空》出現,是因為當時中國社會發展需要改革,需要媒體變化。[3]作為一個長達21年之久的新聞節目,《東方時空》的特點如下:
(一)力求內容貼近群眾,講求深度
《東方時空》的視點是向內向下的。向內,就是主要關注中國國內社會;向下,就是將百姓的生活搬上熒屏,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深入分析社會焦點問題,因而受到百姓喜愛。《東方時空》選取播報當日最新信息,滿足了受眾對當日新聞資訊的需求。
《東方時空》較《共同關注》則稍有深度。為配合央視新聞整體改革,做到淡化專題、強化新聞,同時增強對突發新聞的報道,對部分重點事件進行精短而通俗易懂的點評,[4]其力求主持人能夠代表觀眾提出一些問題,進行新聞淺層信息下的進一步追問,探求新聞背后的新聞,集新聞、論述、紀實和評論為一體,滿足觀眾深層次和多樣的信息需求。可是我們也看到《東方時空》很多時候只是提出了現象和問題,提出問題是好的,但是,現在的中國社會最不缺的就是發現并提出社會問題。其播出的新聞中除了新鮮的突發事件,在聚焦社會問題方面往往還是像疲勞駕駛、肇事逃逸、冷空氣侵襲、市場出現假貨等老生常談。而在一期談及假貨的節目中,主持人以“網絡市場越發達,就越需要監管。”看似擲地有聲,其實沒有給出更多觀眾想知道有關部門是否在行動、怎么監管的更進一步的內容。進一步了解當下受眾的信息需求,能夠給網絡時代的人們在刷了一天的海量信息之后,提供一個冷靜思考的空間,這也是目前這個信息爆炸但是多留于膚淺的時代所迫切需要的。
(二)構架獨特、形式豐富
《東方時空》作為電視新聞雜志先鋒,節目構架很典型的。其日常版由《時空連線》《東方之子》《百姓故事》《時空看點》《時空調查》版塊構成,每個版塊各有突出鮮明的特色。這些板塊特點明朗、相對獨立,不是每期都有。這些板塊在一個主持人的牽線串聯下靈活穿插,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形成幾點一線的模型。
現在的《東方時空》每一期都有一個知名主持人進行串聯,這些主持人不僅起到串聯節目的作用,還起到代替觀眾提問的作用。主持人針對每個事件對連線記者或者相關專家進行追問,而這些問題往往是很多觀眾看到這個事件時提出的問題。他們精悍短小的評論也往往引人深思,有利于打造節目的深度。同樣,哪些問題是受眾最關心的,只有深入了解、挖掘出受眾的信息,才能知道受眾的“痛點”,才能“對癥下藥”,才能做出滿足受眾信息需求的節目。如今,電視媒體競爭激烈,節目創意層出不窮,《東方時空》無法繼續在推陳出新方面占據領導地位。[5]
從DICC調查的幾代人網絡內容的關注規律中可窺見,90后是最愛在網上消磨“閑暇”時光的代際群體:95.2%的90后用戶時常在微博上“記錄生活”;92.8%的90后時常在微博上“分享心情”;92.0%的90后時常在微博上“消遣娛樂”;這三項的比例均為五大群體中最高的。90后并不經常參與網絡行動,對政務微博、媒體微博、大V等各類微博的@頻率均是五大群體最低。[6]網絡給電視新聞帶來的巨大的沖擊,且作為未來主體的90后更多的是把電視作為娛樂的工具。這使得像《東方時空》這樣的電視新聞雜志更加艱難。《東方時空》主打消息資訊,想盡可能快速便捷地展現給觀眾豐富和新鮮的資訊。
在全球進入“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中國電視應運而生了一個未來新聞業的重要方向——“數據新聞”。[7]以電視新聞雜志《東方時空》為例,數據挖掘可以幫助其找到百姓真正關心的社會問題和深度挖掘點。
具體來說,其記者編輯掌握了大數據,就能將其轉化為生動的故事和洞見,并且借助于新媒體使新聞報道呈現出“可視性、縱深性、交互性”的特點,滿足受眾對電視新聞報道“更精確、更深入、更直觀”的要求。[8]
首先,新聞內容帶來的革新。以編輯為核心的大數據新聞制作流程可分為兩類:預設選題型和非預設選題型。第一類:預設選題型,要求編輯預先定好清晰的選題方向,定好要找的大數據維度,開始跑數據并進行篩選、分析,整合成條理分明的新聞報道。這樣的方式搜集來的數據可能會佐證編輯原來預設的結論,也有很大可能跟預設的結論背道而馳,則不管數據是否佐證預先結論,都能發現很好的新聞。第二類:非預設選題型,簡單說,就是在海量的數據里,尋找并發現超越認知的新聞點。這種方式要求編輯要有豐富的新聞從業經驗,通過聯想搜索自身的新聞數據庫,才有可能在大數據海洋里發現未知世界里的認知遺珠。而這樣挖掘出來的新聞往往是最有價值的,最能拓寬人類數據認知半徑的,即能用數據客觀地挖掘出新聞背后的新聞,而不僅僅憑記者編輯的經驗直覺主觀判斷,《東方時空》可以通過數據挖掘技術來確定播報選題,真正做到貼近社會,貼近百姓。
現在的《東方時空》從央視一套到了央視十三套,定位于綜合新聞報道,和《共同關注》《焦點訪談》共同構成了晚間新聞檔。追求新聞資訊的同時,力圖實現新聞報道的深度。
《東方時空》在《共同關注》和《焦點訪談》之后播出,其中有7、8成左右的新聞是前兩者播報過的,處于前二者之間的尷尬境地。新聞資訊的數量比不過《共同關注》,深度比不過《焦點訪談》。但是數據挖掘技術,除了能幫助電視新聞帶來內容的豐富和精準化,同時能帶來播報形式上的革新。在央視的大數據新聞“據說兩會”中,每天由新聞主創人員定好當日選題,通過十大關鍵詞的搜索排行,用制圖軟件來按照關鍵詞的重要性和搜索量兩個維度來自行生成“數據哥”人形形象。這樣創新的大數據產品在電視新聞上亮相后,受到了觀眾和網民們的喜愛,受到追捧。
《東方時空》便可借鑒這種數據的可視化展現,可視化展現可以增加報道的客觀性和說服性。最后,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可以尋找出百姓針對播出事件最關心的問題,那么主持人在節目中提出的問題就真正來自于民眾,增加收視率的同時,真正實現這檔新聞節目的社會意義,實現其曾經標榜的“用事實說話”,“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和“深度報道”。
[1] 牛鴻英.嬗變中的超越與困惑——從《東方時空》看電視新聞雜志節目的發展[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
[2] 陳莉.當代廣播電視概論[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 實話實說是有前提的 央視前制作人時間談央視[EB/ OL].南方周末,http://www.infzm.com/content/10440.
[4] 王淑媛.央視東方時空和共同關注改版前后的比較[J].新聞世界.
[5] 周顏佳.雜志型新聞節目的現狀與發展——以《東方時空》改版為例[J].青年記者.
[6] 復旦報告詳解中國代際群體特征:90后八卦,80后拜金[EB/OL] . DICC數據調查網站 , http://www.199it.com/arch ives/295609.html.
[7] 維克托·邁耶-舍恩伯格(英),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
[8] 中國大數據電視新聞時代的到來[EB/OL].財經網 ,http://tech.caijing.com.cn/2014-04-11/114088088.html.
G210
A
1674-8883(2015)14-0237-01
尚恩潔(1993—),女,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2級新聞專業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