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婷婷
(重慶工商大學,重慶 400054)
對媒體人媒介素養缺失的原因分析
曾婷婷
(重慶工商大學,重慶 400054)
自媒體時代下,每個人都可以在網上發出其所見所聞,新聞媒體也可從中尋找有新聞價值的內容進行選擇報道。就在內容的加工過程中,部分媒體因為自身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出售“有償新聞”使假新聞魚目混珠,蒙蔽受眾。本文通過分析媒體人媒介素養缺失原因并提出改善對策,以期望以此促進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
媒體人;素養缺失;缺失原因
(一)媒介審判
媒介審判是指新聞媒體在報道司法案件時,超越司法程序,搶先對涉案人員作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勝訴或敗訴等結論,造成破壞司法原則后果的情況。[1]
在我國,不管是公共危機事件還是個人司法事件,新聞媒體都存在部分的媒介審判現象。公共危機事件方面,如食品安全、環境污染事件頻頻發生。個人司法案件方面,近幾年有鄧玉嬌事件、藥家鑫事件,但最典型的則是2013年上半年的“李某某”涉案事件,犯案人員大部分為未成年人,未成年保護法早有規定,對未成年犯罪案件,新聞媒體、網絡等是不得披露其資料的。然而正是媒體人對這起案件的過度報道,使得“媒介審判”大行其道。
(二)非理性發聲
2013年12月2日上午,一幅“大媽訛老外”的圖片引起大量網民關注。圖片中一位騎摩托車的外國青年與一位倒在地上的中年女性拉扯。[2]在這之前,由于媒體上曾有不少類似“老人當街摔倒后反訛扶助者”的報道出現,不少網民便理所當然地譴責這位“碰瓷”的“大媽”。但是第二天,警方的調查結果顯示,確實是這位外國人撞到了這位中年女性,并且外國青年還是無證駕駛。
在這起案件中,筆者認為,產生這種誤會的原因就在于人們所謂經驗的常識錯誤。“常識”并不是事實,它是基于過去經驗事實的推斷,它幫助我們迅速做出認知,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這種知識的局限性,不要過度推斷,隨時思考是否還有其他可能的解釋,切勿走向主觀先行的非理性發聲的極端。[3]由此可知,該經驗常識論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不容小覷的。如果媒體人自身對發生的事件都沒有保持一種辯證的思維方式,沒有摸清來龍去脈便盲目地“鞭笞”。那么最后,公眾對媒體人的信任度下降,損失最大的還是媒體本身。
(三)監守自盜
2013年下半年,陳永洲作為一位媒體記者以“陳姓市場人士”、“堂吉訶德陳”化名先后發布了多條陷害中聯重科相關的文章及內容的劣行暴露在廣大群眾面前。
這件事讓整個新聞界蒙羞、尷尬和擔憂。這正說明,媒體的公信力、媒體人的職業操守是這個行業的基石,沒有這塊基石,媒體沒有前途。[4]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在日益激烈競爭的媒體時代,媒體公信力是媒體行業站住腳的核心。而真實就是媒體公信力的基礎。沒有真實,怎么保證報道的可信性?這就要求媒體工作人員恪盡職守,拒絕所有的虛假新聞、有償新聞以及低俗報道等。這是媒體人職業道德不能越過的底線。
通過以上闡述,筆者認為導致媒體人把關不嚴以及新聞生產質量不能得到保證的主要原因有:
(一)利益化市場
由于注意力成為一種稀缺的資源,故為了迎合注意力,爭取經濟利益的最大化,有些媒體經常會發布一些不實、夸張的信息。再加上受眾獵奇性本能,對“特色”標題過多追捧。然而,最不能忽視的是同行的競爭壓力。在摸索階段,為了自身的利益,常常忘記了媒體工作者本身的職責,開啟爛俗競爭。
(二)記者缺乏監管
我們提到的媒體人的媒介素養,歸根結底,其實就是記者的專業能力與意志。意志的監管來源于自律和他律,“姚貝娜去世”事件便是媒體自律他律缺失的一個典型案例。[5]他律包括法律和媒體產業,中國目前還沒有出臺明確的新聞法,關于新聞各個方面的法律條文散落在憲法與其他法律中。只是我國法制建設進程緩慢,新聞法制缺失,執法也不嚴,新聞媒體行業漏洞多而雜,從而缺乏監管。
(三)輿論領袖助推
輿論領袖又稱意見領袖,他們作為媒介信息和影響的中介和過濾環節,是某一個領域的佼佼者,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觀點或建議。
如今的微博大V運用其影響力對謠言、炒作類信息進行助推,各路雇傭網絡水軍的大力跟帖,將虛假、炒作推到頭條。
(四)受眾水平
筆者認為,受眾是媒體信息的接收者,他們的注意力直接影響著新聞生產的整個過程。媒體人為了爭奪注意力,因此會仔細調查受眾的喜好,并一一對應。而大眾的媒介素養參差不齊,大多數受眾對新聞的批判力不足。面對新聞媒體的炒作沒有理性,容易盲從并且含有匿名宣泄心理,不顧自己言語的殺傷力;再者由于大多數受眾都是平民老百姓,在生活中有很多不公平的現象,因而有些人對某些特定的群體存在一定的偏見。
新聞生產的過程是媒體人把關的過程,所以想要提高新聞的生產質量,我們必須提高媒體人把關的能力,而這個把關的過程要經歷能力和意志的雙重考驗。首先,能力是指媒體工作者對基本新聞事實的“把關”,這是新聞編輯把關的第一步,也是基礎。意志則是媒體工作者的法律意識以及職業操守,是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權衡。其次,媒體工作者要懂得自尊自愛自律,堅持新聞專業主義,堅守客觀公正的原則,規避司法審判過程中的媒介審判。客觀公正是新聞專業主義要求的核心,也是新聞傳播活動的基本準則。最后,媒體工作者的工作內容傳遞信息,工作核心是正確引導輿論,對社會負責。每個行業都有其自身的特點規律,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他們要做到四通八達,新聞更多的是要傳遞信息而非宣傳,對社會負責,這是新聞存在的根本。
[1] 孫祥飛.新聞傳播學專題80講[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3:95,199.
[2] 外籍男子無證駕駛撞倒大媽[N].新京報,2013-12-4.
[3] 劉海龍.新聞素養與下一代新聞業[J].新聞記者,2014(4).
[4] 打擊虛假新聞 捍衛輿論監督[N].新京報,2013-10-28.
[5] 袁卓熙.由“姚貝娜去世”引發的“新聞倫理口水戰”[DB/OL].新華網湖南頻道,2015-1-18.
G206.2
A
1674-8883(2015)14-0312-01
曾婷婷(1992—),女,四川人,重慶工商大學研究生院2014級新聞學專業,研究方向: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