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官青
(重慶工商大學,重慶 400067)
微博影響下的網絡行為
——以“微博公益”為例
劉官青
(重慶工商大學,重慶 400067)
“微博公益”活動的興起無疑為我國傳統的公益活動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發展平臺,它使我國公益事業“小善集聚大力量”的理念成為可能。在微博公益活動迅速崛起和發展的背景下,微博公益活動對網絡行為的影響相當深遠,但同時也存在把關人缺失等問題。如何加強新媒體時代對網絡行為的影響,引導網絡行為向公開、真實、健康的方向發展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微博;微公益;網絡行為;融媒體時代
微博,也就是微博客的簡稱。美國著名的微博twitter在2006年3月開始進入廣大網民的視野,而微博開始進入中國是在2009年,剛開始是飯否,隨后各大微博席卷而來,新浪、網易、騰訊等。其他聊天工具相比,微博以其獨特的開放性和及時性深受廣大網民追捧,并且它也是一個門檻相對較低的發言平臺。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微博粉絲,每個人都可以將微博視為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每個人都可以是某一信息的發布者。
微博在2011年迎來了自己的春天,與此同時“微公益”活動也應運而生。何為“微公益”活動?它其實就是特指在微博平臺上開展的公益性活動和公益性話題等,它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傳遞著“人人公益”的全新理念。在201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教授于建嶸命名注冊了一個名為“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的新浪微博,他呼吁廣大網友在街上看到乞討的兒童時,隨手拍下他們的照片,并且把時間、地點等一些重要信息發上,希望通過網友們這樣的小善舉,幫助那些丟失孩子的家長尋找到自己的孩子。這個全民參與的善舉因而也成為了“微博公益的開端”。從這里出發以微博這種新型的傳播媒介的公益行動就此展開,此后便開始了一系列的微博公益活動,如“免費午餐”計劃、“大愛清塵”行動等等。
(一)“草根”與“大V”同行
我們都知道,社會基金團體組織和少部分的有錢人掌握著傳統公益活動主導權,作為一名普通公眾,參與公益活動的渠道特別狹窄,而“微公益”活動的出現使得這一局限得以打破。在微博上有普通的“草根”民眾,他們通過發布、轉發信息活躍在微博平臺。也有明星,或是社會名人,抑或是網絡紅人,他們被稱為“大V”。在微博里,不管你是“仰望者”還是“被仰望者”,不管你是“草根”民眾,還是“大V”明星,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微博不僅讓社會各個層級、各個行業的公眾平等地參與到這一個共同的發聲平臺,而且還使平民偶像化、偶像平民化,使“草根”民眾與網絡“大V”并肩而行。
(二)受眾交互性增強
電視等傳統媒體的交流方式是“面對面”的交流方式,而微博的交流方式則是“背對臉”的交流方式。這種“背對臉”的交流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傳統媒體交流方式中不安的心態,加之微博是一個以個人為單位的信息發布平臺,它拓寬了公眾的選擇面,加速了它成為廣大網民了解和接收信息的一個重要渠道。另一方面,微博上的每位網民都是直面信息,通過微博平臺直接參與信息的報道和討論,可以說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自媒體。廣大網民在參與“微公益”活動時,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了解相關信息,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做出相應的反應,參與、轉發、質疑等等,并在這個過程中與其他的網友進行討論,或者是一起加入志愿者參與公益活動。
(三)輿論空間得以拓寬
“微公益”活動影響下的網絡行為的積極意義其實就在于它拓寬了社會輿論的空間。微博在技術上更趨近人類信息傳播溝通的“4A”理想情境,即Anyone、Anytime、Anywhere、Anyway。公眾通過微博可以主動并且強化規模效應的新聞輿論生產機制,使得輿論的生產不再只是傳統媒體的專屬。微博憑借信息傳播的低成本和便捷性優勢,使得用戶生產信息的機制得到最大程度的強化,從而使用戶獲得的海量信息能夠兼收并蓄。此外,微博信息因為流動模式是按時間順序排列的,使得微博上的信息更新速度極快,這樣的改變打破了人們在面對突發新聞時只能選擇傳統媒體插播快報的做法,每個人都可以是“新聞信息的發布者”,這樣即時、高效而便捷的特性不僅滿足了廣大網民強烈渴望獲取即時新聞的需求,也為公眾開辟了一條重要的新聞源通道,,使得自媒體時代的強大力量在輿論中得以彰顯。這也意味著廣大公眾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在信息傳播中得以不斷加強。不僅是普通網民,許多傳統媒體的記者或是媒體人也相繼入駐微博。與以前的傳播活動相比,主流媒體在微博上的身份并僅僅是過去的“信息傳遞者”,而更多的也是在起一個“輿論引導者”的作用。
(四)“把關人”角色缺失
微博世界總是眾生喧鬧,使得信息的屏蔽和話語權的控制也變得更加困難。微博的自由和開放,使得話語釋放和交互性增強,這也使得信息封鎖和監控的成本大大提高。對于新興的微博文化而言,發展趨勢必然勢不可擋。微博可以說是一個現場直播,病毒式的信息傳播,對管制是個巨大的挑戰。它作為一個低門檻的開放平臺,在讓許多傳播者有處可說的同時,也缺失了傳統媒體中“把關人”的角色。簡潔精煉的140個字,讓傳播者的聲音更加直白簡單。但由于自身的短小精悍,往往需要發布者強化論點而忽略論證,發布者往往只需要利用一些煽情性的語言來打動他人即可,在很大程度上缺少了理性的論證,在很多時候沒有客觀的理論和依據作為信息真實性的支撐,加之“把關人”角色的缺失,使得虛假信息泛濫等問題層出不窮。
(一)國家應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規范
在融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下,自媒體的發展現在仍然具有很大的自發性與隨意性,相關法律法規亟待完善。公益事業在微博上的傳播應該要有可以遵循的標桿,這樣信息的可信度與實施性才能有良好的保障,才能使更多的微博用戶通過微博關注公益事業并積極參與其中。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有不計其數的“微公益”活動,但是總體來說它們都不具備常態化效應?!拔⒐妗被顒尤绻胍蔀楣娴闹黧w,那就必須要具備持續性和長期性的特點。因此,國家除了介入微博進行規范管理之外,相關的法規政策也應該盡快制定并有效實施,并且有必要成立專門的部門或機構對其進行標準和規范的管理。
(二)傳統媒體應加強與微博等新媒體的融合
不言而喻,主流媒體和微博的關系應該是相輔相成,相互融合的。我們不能夠把主流媒體與微博隔離開來看。在融媒體時代,傳統的主流媒體必須加強與微博等新媒體的融合,懂得如何充分利用這些新媒體。如果主流媒體想要在傳播活動中提高自身輿論引導的能力,不僅要求看重對傳播者自身的研究培訓,還要求重視對受眾的研究分析;不僅要深刻地認識到輿論引導的重要性,還要把重心放在傳播效果上;不僅要肯定新媒體在輿論引導中的地位,還應該加強與微博等新興媒體的融合,要把直接傳播與間接傳播、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和組織傳播有機整合。就目前而言,以微博為主要載體的新媒體正在不斷改變著大眾傳播影響輿論的方式,傳播者開始更加“草根”化,各類信息的評論也越來越豐富,廣大網民的互動性也不斷加強。因此,傳統主流媒體應該找尋到和微博等新媒體的契合點,從而引導受眾采取更為正確的態度來面對微博所帶來的影響,讓廣大受眾不要迷失在微博上鋪天蓋地的信息流中。
(三)微博應建立并完善相應的規范體系
微博改變了我們的傳播方式,毫不夸張地說它使我們進入了“全民記者”的時代,信息的發布者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毋庸置疑,微博是一把“雙刃劍”,但我們也不能夸張地認為它是洪水猛獸。相關部門不應該在其發展時對其加以遏制,而應該要求其建立一個完整的規范體系,使廣大網友有更加明確的規范來合理地利用這個平臺,發揮其積極的作用,比如說微博實名制便是一種很好的措施。通過微博實名制,每個網友既會是信息的發布者,同時也會是被監督的對象,如此一來,微博中的虛假信息將能得到一定的遏制。從一開始的網絡實名制到微博實名制,很多網友都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實行微博實名制將會把自己的隱私曝光在公共平臺。但是,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實行微博實名制,是為我們獲取的信息來源把了第一道關,這對于發帖者或者是轉帖人都會在無形中賦予他們一定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虛假信息泛濫的情況。
微博以其開放、包容、低門檻的特點,迅速成為了這個時代的“寵兒”。在微博平臺上,無論你是“草根”網民,還是“大V”明星,無論你是普通的勞動者,還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名人,都能通過微博發布信息,參與公益活動,并且引導社會監督和輿論走向。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更不要小看“微公益”活動的巨大作用,它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小善集聚大力量”的可能性。但是,鑒于現在自媒體制度規范的不健全,微博公益的發展目前仍會有失實性與無序性等問題發生。這就需要我們官方與廣大民眾齊心協力,共同努力建造健康有序的微博公益傳播環境,使愛心在微博這一平臺上得以奉獻與傳遞。
[1] 羅洛夫.人際傳播[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
[2] 瓦耶納.當代新聞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
[3] 陳絢.新聞道德與法規[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4] 宋昌進.壯大主流輿論服務百姓民生[J].新聞世界,2014(2).
[5] 胡振環.從“把關人”理論看新聞傳播中的“通關”現象[J].新聞窗,2010(1).
G206.2
A
1674-8883(2015)14-0318-02
劉官青,男,重慶工商大學傳播學專業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