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爭錄,任建華(石河子大學師范學院,新疆石河子832000)
論“士”的精神與民國高校著名校長特質的關系
王爭錄,任建華
(石河子大學師范學院,新疆石河子832000)
人格獨立、追求真理、捍衛道統、不畏權貴、學必濟世,是我國古代“士”的精神,民國高校校長因繼承發揚了古代“士”的精神,為我國高教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當前我國高校校長應當繼續傳承、發揚古代“士”的精神。
“士”的精神 民國著名校長 特質
“士”是指一群在人格上保持獨立,在學術上追求真理,在思想上捍衛道統,在政治上不畏權貴,在人生價值上以天下為己任的古代知識分子。“士”最早以一個獨立的階層出現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他們從沒落貴族脫胎而來,位居“四民”之首。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但文化教育因“士”的活躍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秦以后,因歷代統治者推行思想專制,許多讀書人都放棄了“士”的精神,甘心做帝王的忠實奴仆。至民國,“士”的精神又在知識分子中復燃,那些民國高校的著名校長雖曾出國游學,但骨子里卻繼承了古代“士”的精神,像春秋戰國時的“士”一樣繁榮了民國時期的教育。
(一)人格獨立的精神
從“士”的起源及形成過程中,我們可知“士”一開始就是社會中獨立的階層,是不必聽命于誰的,有著獨立的人格。這種精神在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都有體現,不論是哪一家學派的追隨者都體現出獨立的人格、追求自我的精神。春秋最為著名的“士”孔子,就是一個人格獨立的典型代表人物。他總結自己的一生時說:“吾十五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耳順、六十知天命、七十從心所欲不欲歸。”[1]這雖然是他一生學習經歷的概括,但卻表明他通過獨立的學習實現了自己的人格獨立。孔子還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也。”[2]這里的“志”即獨立人格。故古代的“士”都要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不為世俗功利所誘惑。在諸侯好戰、群雄逐鹿的時代,孔子因恪守著以德治國、仁者愛人的家國情懷,卓爾不群。孟子認為“無恒產而有恒心,唯士能”,“士”能夠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不受物質的局限,孟子追求的是一種叫做“大丈夫”的獨立人格,即“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3]。儒家的后人王安石、蘇軾、康海、王陽明、馮從吾等都是追求、恪守獨立人格的個性人物。不僅儒家追求獨立人格,道家、墨家也是如此,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都是如此。如道家的老子崇尚自由,追求自然恬適的“道”,體驗不凝滯于物的境界,為后人留下了有“東方圣經”之譽的《道德經》;墨家更是追求一種自身受苦為大眾擔當的獨立人格。總之,做為一種精神品質,一種最難能可貴的品質,“士”的獨立人格在春秋戰國時期體現得最為完美。
(二)追求真理的精神
古代“士”的另一種可貴精神就是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孔子從小就喜歡對凡是不懂的問題問一個為什么,追問其中的道理。孔子從小養成的這種追求真理的習慣,到后來發展成為對教育及治國真理的不懈探究,成就為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在學習中不迷信前人書本上的知識,認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主張獨立追求真理。墨子早年學于儒,卻敢于質疑儒家的一些觀點,并出于對真理的追求而創立了當時“非儒即墨”的顯學——墨家理論。道家追求關于“大道”的真理,對于傳統的知識文化提出了質疑,提出了“絕圣棄智”的觀點。總之,先秦諸子百家都是出于自身對真理的追求而發展了各自的學說,進行思想爭鳴交鋒,最終產生了百家爭鳴的盛況。漢代的王充不迷信于前人所說,反對當時統治者迷信鬼神的思想,在《論衡》中闡發了自己的觀點,其中“人死神滅”的理論具有唯物主義色彩。另外,他對孔子、孟子這些當時已經被尊為“圣人”的觀點中不合理的地方也敢于提出質疑,以“問孔”、“刺孟何傷于義”等議論表明自己的觀點。明代的王陽明先是信奉程朱理學,但實踐中對其不合理之處越來越感到不滿,遂親自體悟孔孟、特別是孟子的思想,創立了心學。顏元很尊敬自己的老師,但是在學問上并不盲從,體現出了與西方先哲一樣的“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的真理觀。古代的“士”執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使我國古代文化得以蓬勃發展、燦爛無比。
(三)捍衛道統的精神
我國古代的知識分子終生堅持并捍衛道統。孔子堅持倡導以德治國而非用刑罰,主張國君要用“仁者愛人”的心去感化人,終生捍衛周禮和“仁愛之心”的道統。孔子死后儒分為八,以孟子為代表的思孟學派傳承了孔子正統,發揚孔子的“仁愛”思想,提出以德治國的民本思想,堅持儒家之正統而與其他各家分庭抗禮,被后世尊稱為“亞圣”。先秦的“士”堅持道統最典型的一句話就是孔子所說的:“朝聞道,昔死可矣;人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從中可以看出他對自己所認可的“道”的追求及信奉是多么的重要,甚至比生命看得還重要,這就是古代“士”的操守。漢代的董仲舒為了抵抗漢初盛行的黃老道統而捍衛儒家的道統,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這種思想被當世的漢武帝所采納,在此后我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儒家的正統地位幾乎沒有被改變過。唐代的韓愈有感于統治者過分重視佛、道,而輕視儒學的做法,以維護儒學的道統衛士自居,身體力行地排除佛教對社會的極端影響。宋代眉縣的張橫渠更是提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橫渠四句,表明他要身體力行地堅守周公、孔孟學說正統地位的決心。他認為儒學是真正的學問,捍衛這個道統就可以抵抗當時浮夸的社會,不論做官還是為民都要堅守如一。張橫渠即使棄官在家,也還仿照周禮制定風俗以化民,改變了其家鄉及關中地區的社會風氣;他還繼承周孔的實學精神,大力收徒授學,形成了享譽天下的關中學派,為關中文教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明代的王陽明也是一位捍衛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代表人物,開創了以“致良知”為核心的心學學派。
由以上可以看出,捍衛道統使古代“士”的精神延綿不絕。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就得益于歷代“士”的捍衛。
(四)不畏權貴的精神
不畏權貴也是“士”的一種精神。孔子對當世統治者的內部斗爭看得極為清楚,曾直面批評權貴:“虎兕出于匣,誰之過?”對于統治者不合禮儀的言行他更是敢于直面批評,在指責統治者橫征暴斂、魚肉百姓的虐政時說:“苛政猛于虎。”孔子一生周游列國,尊敬權貴,但絕不畏懼權貴。孟子更是“說大人,則藐之”,對于國君的問題敢于不顧及情面而直言,養成了孟子的一種浩然之氣。后世的知識分子,如漢代的董宣因敢于在皇帝面前據理力爭而被光武帝封為“強項令”;唐代的李白敢命楊貴妃為其研墨、高力士為其脫靴,更作“天子呼來不上船”的名句;宋代的包拯剛正不阿,被老百姓稱之為“包青天”;明代的康海棄官不做,著《中山狼》以諷刺忘恩負義的山西權貴李夢陽,等等。這種不畏權貴的“士”的精神是我國古代知識分子精神面貌的典型體現。
(五)學必濟世的精神
“士”這一階層之所以能夠興盛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憑借自身掌握的知識、能力為當世諸侯出謀劃策,從而施展治國抱負。靠著這種高昂的濟世情懷、積極的入世思想,“士”得到統治者的信任和重用,形成了當權者爭先恐后地養“士”的局面。各家各派都是懷著一種濟世情懷去發展、闡述自家學說,如儒家的《大學》八條目就明顯地把“平天下”做為目的;墨家主張的“兼愛”及注重科技創新的思想都與現實有密切關系,帶有明顯的濟世功用;道家追求的“大道”是為了讓人們按照“道”行事。可以說學必濟世是當時“士”的一種追求,中國真正的“士”渴望能夠遇到有道明君以施展“平天下”的人生追求。學必濟世是我國古代“士”的精神能夠延續的唯一原因。
民國高校著名校長的特質,是民國高校著名校長在教育活動中共同體現出來的特有品質。民國時期特殊的社會背景、西方思想的大量涌入,使這一時期的許多知識分子既繼承了我國古代“士”的精神,又批判性地吸收了西方的先進思想文化,從而形成了自身的特質。
(一)獨立治校
民國高校著名校長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主張學校要盡可能地擺脫政局的困擾,獨立治校。蔡元培做北大校長時,其治校思想的精髓為“教授治校”,明確提出教育要“獨立”。“五四”運動時,北大學生被捕,蔡先生則積極營救進步學生。民國武漢大學著名的校長王星拱以蔡先生的大學獨立精神掌管武大,他曾公開說:“我這個高等學府,你國民黨來搞政治活動,進行干擾,給我臉上抹黑,那不行!高等學府是搞學問的。”1937年,民國政府教育部密電國立北平大學校長徐誦明,要他解聘法商學院的許德珩、李達、沈志遠等五名進步教授,徐誦明則親自到南京,對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王世杰說:“學校聘請教授,一向只問其學問如何,不論政治派別,教育部怎好越權下令?”此事在徐誦明的堅決抵制下,最終再無下文[4]。此外,浙江大學的竺可楨、清華大學的梅貽琦、熊慶來等多位民國校長亦提倡獨立治校。
(二)追求真理
蔡元培認為,大學治理應該堅持德國洪堡創辦柏林大學時所體現出來的對自由與科研的追求,因此他創辦北京大學的總方針就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蔡先生的治理之下,北京大學出現了諸子百家、三教九流匯聚一堂,背后拖著長辮、心里眷戀帝制的遺老與思想激進的新派人物同席論短長的局面。正是這種自由之風,為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提供了精神準備。梅貽琦把大師視為學校發展的根本,是明顯大師論者,是他靠堅持這種真理成就了清華。竺可楨視“求是”為治校之真理。他把“求是”作為一種治校理念、一種文化、一種價值,體現在治校的各個方面,并最終成就了浙江大學的一種風格。張伯苓抱定“教育救國”的真理,提出“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校訓。
(三)捍衛大學研究學問的道統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發表了令整個教育界耳目一新的就職演說: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場所,學生進入大學不應該以求學升官發財為宗旨。他一上任就辭退了一批不熱心學問的教師,積極延聘請學術造詣精深的人為北大教授。在聘請教師時,蔡先生只堅持“學詣第一”的原則,不論其思想、政治傾向、資歷如何,年齡大小,就連沒有考上北京大學,但在佛學方面有一定造詣的落榜生梁漱溟也被蔡先生聘請為北大哲學講師,更別說拖著一條長辮子、能夠把四書五經翻譯成英文、連英國人都敬佩不已的“老怪物”辜鴻銘了。清華終身校長梅貽琦先生認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他當校長時積極延聘了趙元任、陳寅恪、王國維、梁啟超這四位被后世譽為“國學院四大導師”的名師。清華在梅先生執掌之下終成舉世公認之名校。
(四)不畏政府專制
蔡元培雖是國民黨政府任命的大學校長,但是他并不甘于做一個政府幫辦式的高校校長。針對國民黨對教育的粗暴干涉,非法逮捕教師學生、克扣教育經費等行為,他發表了《教育獨立議》,指出教育應脫離政治而獨立存在,要思想獨立、內容獨立、經費獨立,交給教育家獨自去辦理。由于實在難以忍受政府當局對學校的無理干涉,只做了五年半校長的他就憤然辭職,以此來表示對專制政府的不滿。浙大老校長竺可楨不畏強權,反對國民黨抓捕進步學生,使不少學生免受牢獄之災。如若浙大有學生被捕,他定極力營救,并要到獄中看望他們;如果被捕學生受審,他一定要到庭旁聽。燕京大學校長陸志韋不畏專制政府,總是千方百計地支持學生“反迫害、爭取民主自由”的學生運動。每當學生進城游行時,他總會派中外教師緊跟予以保護;每次游行歸來后,總會有學校派來的汽車把體弱的同學接回去;遇到國民黨特務或警憲搗亂,外籍教師就會出面把他們嚇回去。反對專制政府肆意干涉教育,是民國著名高校校長最具有時代特色的特質。
(五)辦學救國
民國時期的著名高校校長都懷有教育救國的理想,希望培養出對國家、社會的有用之才。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學校長的演講中指出:諸位是大學生,地位甚高,國家學校寄予厚望,希望能夠專心學習。羅家倫在上任中央大學伊始,就提出了建立“有機體的民族文化”,這種文化既是民族精神的結晶,也是民族團結圖存的基礎,決心把中大辦成一所兼容并蓄的大學,就像19世紀初的柏林大學一樣,肩負起建立民族文化的責任。不僅民國時期公辦高校的著名校長是這樣認為的,南開的嚴修和張伯苓、復旦的馬相伯等私立高校校長也是出于救國的初衷才辦學的。
(一)“士”的精神是民國高校著名校長特質產生的根源
民國高校著名校長都是從小就受我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因身處外敵入侵、國家動亂的年代而更積極思考如何報國。他們的思想非常活躍,與古代的“士”具有一致性,而“士”最興盛的時期就是戰亂年代。民國高校著名著名校長身處新舊交替時代,傳承文化是他們自我承擔的使命。他們繼承了古代“士”的精神,把古代“士”那種人格獨立、不畏權貴、捍衛道統、追求真理、學必濟世的的精神繼承了下來,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治校思想。
(二)民國高校著名校長繼承并發揚了古代“士”的精神
從上文可以看出,“士”的精神與民國高校校長的特質具有相似性。正因民國高校著名校長繼承了古代“士”的精神,才在治校中體現出了獨立治校、不畏專制政府、捍衛大學研究學問的道統、追求真理等特質。他們追求自由,熱衷于學術、民主的思想是對我國古代“士”的精神的繼承和弘揚。民國高校著名校長繼承并發揚了我國古代“士”的精神,書寫了我國高教史上最為輝煌的一頁。
民國高校校長繼承并發揚了我國古代“士”的精神,又善學習、借鑒西方先進思想,最終形成其自我特質,創造了民國時期教育的輝煌。中華民族所積淀的“士”的精神在今日仍有積極意義,對當前的高校校長們具有高度的啟發性。
[1][2]錢遜.論語讀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王淄塵.四書讀本[M].北京:中國書店,1986.
[4]楊春德,于煒武.愛國重教功德永垂——紀念愛國教育家、病理學家徐誦明先生[J].休閑讀品·天下,2012,(2):83-84.
(責任編輯:劉新才)
On the Spirit of Confucian Scholars and Famous Presidents of Higher Institution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ng Zhenglu,Ren Jianhua
(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0,China)
The spirit of Confucian scholars means personal independence,the pursuit of truth,defending the orthodoxy,not afraid of power and assisting the world with knowledge.Presidents of universitie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herited and carried forward the spirit and then made immortal contributions to our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Current presidents of universities should continue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Confucian scholars.
the Spirit of Confucian Scholars;famous presidents of higher institution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characteristics
G640
A
1005-5843(2015)04-0005-04
2014-11-07
王爭錄(1987-),男,陜西武功人,石河子大學師范學院碩士生;研究方向:學校管理、學前教育、職業教育。任建華(1961-),男,浙江金華人,石河子大學師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教育文化,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