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北京100089)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立體式教學探究
秦國偉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北京100089)
“綱要”課立體式教學,就是從教學內容到教學形式、從教學主體到學習主體都實現立體化革新。堅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推進“綱要”課立體式教學要實現“三維目標”、做到“四個結合”。三維目標是:情感目標、認知目標、能力目標。四個結合是:紀傳體敘事與編年體敘事相結合;敘事模塊化與敘事連續性相結合;現代化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師講授相結合;教學主體與學習主體相結合。
“綱要”課 立體式教學 歷史虛無主義 紀傳體模塊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借助網絡等新型媒體在我國生長、蔓延,不僅對廣大社會民眾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而且也使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對革命和改革的正當性心存疑問,對中國精神、中國成就缺乏自豪感和自信心。應該說,歷史虛無主義的產生有相當復雜的社會原因,但不可否認的是,高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以下簡稱“綱要”)教學的實效性不強、感染力不夠、理論不厚重、理論陣地堅守不牢等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要堅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就要正本清源、扶正祛邪,因此,要積極推進“綱要”課立體式教學,力求實現“三維目標”。
所謂“三維目標”,即情感目標、認知目標和能力目標[1]。情感目標是課堂教學中非常活躍的因素,對于調動學生的興趣、形成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非常重要。認知目標在“綱要”課教學中居于中樞地位,它一頭連著情感目標,一頭連著能力目標。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綱要”課要想真正吸引學生,就要提供給學生新鮮的、大量的知識。引導學生在豐富的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得出科學的結論,而不是武斷地以論代史、主題先行,最后轉識成智,實現能力目標。讀史使人明智,講的就是學生通過讀史所形成的明辨是非、領悟歷史規律以及人生規律的智慧。如果說情感目標是做菜的佐料的話,那么認知目標就是有營養的食材,而能力目標則是食材加佐料文火慢熬出的醇厚的湯汁。“綱要”課的立體式教學,就是從教學內容到教學形式、從教學主體到學習主體都要實現立體化革新。
在歷史敘事中,紀傳體和編年體是經常采用的兩種敘事方式。所謂紀傳體,是以人物傳記的方式記敘史實,以人物活動為中心記載歷史,代表作品有《史記》、《三國志》等。所謂編年體,是以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來編撰、記述歷史的一種方式,是編寫歷史最早也是最簡便的方法。如《春秋》、《資治通鑒》等史書就是采用編年體。紀傳體的優點是以人物為中心,能夠展現鮮活的人物性格和揭示人物所參與的事件的前因后果,能引起讀者共鳴。缺點是對歷史缺乏一個宏觀的透視,歷史線索不明晰。編年體敘事的優點是線索清晰,缺點正與紀傳體相反,就是事件和人物是切片式的,人物形象不豐滿,事件過程缺乏連續性。
長期以來,我國的近現代史教育主要敘事方式是編年體,學生從小學、中學直到大學的歷史教科書基本上是編年體,人物形象呆板、僵化,事件過程無頭無尾。這種敘事方式將歷史鮮活的東西給遮蔽了,需要回歸?!熬V要”課的教學要充分重視紀傳體敘事的作用,要以人物和事件為樞紐,通過講好“中國故事”的方式展現人物魅力,調動學生情感,使學生獲得理性認知。這樣一來,“綱要”課與中小學近現代史課程內容重復的問題反而會成為一個優勢,因為學生對歷史史實已經具有了編年體的框架,教師只需要將鮮活的人物和事件補充進來,即可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立體的歷史認知。
以“綱要”第七章“解放戰爭時期”為例,國民黨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時,遭遇到重大戰役的失敗,那就是孟良崮戰役。此次戰役消滅了國民黨王牌“七十四師”,擊斃師長張靈甫。但是,學生可能對七十四師和張靈甫并不太了解,那么這次戰役的重要性也就體現得不充分,這里就需要對抗戰時期七十四軍和張靈甫的事跡進行補述。通過對張靈甫的重點介紹,學生了解到張靈甫儀表出眾、擅長書法,在抗戰期間表現英勇,被譽為“拼命三郎”。而七十四軍在抗戰中充當的是救火隊的角色,是蔣介石手中的底牌。通過這種紀傳體的介紹,學生對張靈甫形成了鮮明的印象,那么就會自然地產生疑問:為什么抗戰時期如此英勇的七十四軍和張靈甫,經過美式軍械武裝和整編后卻在解放戰場上一敗涂地?教師接著通過孟良崮戰役的敘述,向學生展示國民黨在部隊配合、軍隊士氣、后勤保障、戰略戰術方面存在的問題,最后學生可以自然地得出結論: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
“綱要”課涵蓋自鴉片戰爭以來的近現代史,時間跨度大、內容多,且與中小學階段歷史課程存在重復。如果泛泛地敘事,則內容重復、空洞,缺乏典型性和吸引力。如果詳細敘事,則課時量不足且仍舊難以擺脫內容重復的問題。要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實現點、線結合,以模塊化的敘事為點,以連續性的敘事為線,抓住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以現代化教學手段為依托,將每課時的講授切分為5-10個相對獨立而又相互聯系的授課模塊,個別的模塊甚至可以事先做成“微課”視頻。這種敘事理念,線索清晰,每個模塊都有吸引學生的興奮點,能夠牢牢抓住學生,同時這些模塊利于在網絡上傳播,有利于弘揚主流話語,抵制各種錯誤觀點的侵蝕。有了模塊的“點”之后,還要將這些點連成一條線?!熬V要”課不是網絡上的歷史八卦,它要為教學目標服務,要通過歷史敘事使學生獲得正確的認知、情感和能力。下面,以“綱要”課第四章第一節“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為例,看看如何實現“點”、“線”結合。
按照教材的切分,本節內容分為四部分:一是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二是新文化運動;三是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傳播;四是五四運動。下面是模塊和知識點的切分簡表。

部分模塊包含內容北洋軍閥的統治1.袁世凱與《臨時約法》的斗爭:“力”壓倒“理”(7分鐘)①唐紹儀辭職風波②宋教仁組閣被刺③強迫選舉大總統④廢除臨時約法2.袁世凱為什么要當皇帝?(6分鐘)①袁世凱的家庭②二十一條,當頭一棒③悍然稱帝,身敗名裂3.北洋軍閥草頭王(3分鐘)①小知識:民國總統知多少②段祺瑞政府參加一戰新文化運動4.一校一刊的合作(6分鐘)①陳獨秀與《新青年》②蔡元培與新北大5.新文化運動的“新”藥方(8分鐘)①德先生和賽先生②孔子命運的現代反思③胡適與文學革命④魯迅的道路

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傳播6.十月革命的“新”方向(3分鐘)①十月革命和蘇俄對華宣言②李大釗宣傳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7.一戰結束和梁啟超的歐洲之行(3分鐘)①國人對“公理戰勝強權”的期待②梁啟超的媒體影響力和歐洲之行8.五四運動(9分鐘)①山東、二十一條、五月七日②威爾遜總統十四點和平原則③巴黎和會的抗爭④學生游行、火燒趙家樓⑤五四薪火
從以上簡表可以看出:首先,從點的劃分來看,本節內容共切分為8個模塊,每個模塊最多不超過9分鐘,每個模塊力求圍繞“人”展開,其次圍繞“事”展開。每個模塊內部的知識點也力求圍繞人展開。其次,從線的連接來看,整節內容圍繞“力”與“理”的關系展開,它又表現為:(1)北洋軍閥用“力”戰勝了“理”;(2)新文化運動深入思想動員,以圖“理”戰勝“力”;(3)十月革命引入新的“理”——馬克思主義;(4)巴黎和會民眾對“公理戰勝強權”的期待與落空,助推馬克思主義傳播。另外,除了歷史的明線,還有一條歷史的“暗”線值得注意,那就是工人階級的壯大、知識分子階層的壯大、媒體影響力的壯大使“理”越來越有力,這些因素共同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在明線、暗線之外,本節還有幾條小的連接線,實現了前后內容的照應:一是二十一條的五月七日通牒和五四運動的五月四日;二是蘇俄對中國的友好與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歧視;三是陳獨秀和蔡元培兩位老革命家的新使命;四是孔子與山東的命運轉折。
對于“綱要”課來說,利用多媒體教學及網絡教學等現代化教學方式,通過聲音、圖像、動畫、文字、圖形等手段,可以有效地將抽象、枯燥的理論問題形象、立體地展示在學生面前?,F代化教學手段的優點有四:一是生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視、聽覺系統;二是通俗,能夠將抽象的內容具象化,使學生產生豐富的感性經驗;三是信息含量大,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承載更多的信息內容;四是超越時空,將國內外的與教授內容相關的影片、歌曲、演講等拿過來為我所用。
但是,現代化教學手段并不能替代傳統的教師講授?,F代化教學所用的資料不一定是合適的,它可能帶來知識理論的碎片化、娛樂化、沖突性等問題。傳統的教師講授,采用簡單的口授,輔之以黑板粉筆,能夠將教師的學養展示出來,真正給學生知識的沖擊?!熬V要”課的教學并不是單純的近現代史教育,它具有鮮明的政治性,要引導學生牢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這就需要發揮教師的引領作用。例如,在關于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問題上,網絡上有一些美化侵略、接受侵略的錯誤言論。有學者認為:“中國衰弱,打不過人家,抵抗一次,即失敗一次,即簽訂一次不平等條約,加速了中國的沉淪,這叫自食‘苦果’”;“經濟發達國家侵略落后國家在客觀上幫助了落后國家的發展,所以是一種進步”。這種言論鼓吹侵略有理,否定近代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更有劉曉波等人大肆宣揚殖民理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西方近代對落后民族的殖民化是一種進步,殖民化在世界范圍內推動了現代化的進程。殖民化打開了一個個封閉的地域,開拓了一個個商品市場和文化市場,使整個世界、特別是東西方不再隔絕,而是相互開放。更重要的是,殖民化把原來只屬于西方人的人權、平等、自由、民主、競爭帶給了世界,形成了國際性的自由競爭。沒有殖民化就沒有世界化、國際化”[2]。由此,劉曉波高呼歡迎殖民地,“香港一百年殖民地變成今天這樣,中國那么大,當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會變成今年香港這樣”[3]。這些言論當然是錯誤的,但是他們卻打著追求真理、言論自由的旗號,在社會上引起了相當大的思想混亂。要想引領學生明辨是非、澄清錯誤認識,離不開“綱要”課教師的課堂講授。教師在講授這部分內容時,要引導學生分清三個問題:一是“落后就要挨打”不等于“落后就應該挨打”。“落后就要挨打”是事實判斷,是對近代以來不公平不合理的國際秩序的準確概括。而“落后就應該挨打”是價值判斷,是將“強權”合法化,是完全站不住腳的。要使學生認識到,“強權”即是“惡”。無論打著任何旗號都不能改變其基本性質。二是中國近代的“落后”主要是政治落后,而不等于中國一無是處。中華傳統文化、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在某些方面是優秀的、先進的。西方的資本主義文化并不等于先進。資本主義文化的特點是有效率、世俗化,在科技發展上確實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資本主義文化在經濟生活中以“資本”為中心,在個人生活中以“欲望”為中心,在國際競爭中以“強力”為中心,這樣一種文化曾遭到馬克思的激烈批判[4]。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說:“在資產階級社會里是過去支配現在,在共產主義社會里是現在支配過去。在資產階級社會里,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動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保?]馬克思對資本本性的深刻剖析,值得我們深刻理解和體會。相對于資本主義文化,中華文化的突出優點是生活本位、心靈本位,追求有道德境界的、順天應時的生活方式,這樣一種生活方式可能在物質上不一定是豐富的,但精神境界的崇高性卻是值得肯定的。我們既要看到外來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也要看到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對待外來文化中的優秀成分,我們的正確態度是主動學習、見賢思齊,但決不能全盤照搬,更不能逆來順受,這是原則問題,要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三是要區分動機和效果。資本-帝國主義將香港占領為殖民地,其動機是侵略,而并不是為了幫助殖民地變成民主、自由、人權、平等的地方。香港被殖民一百多年,并沒有獲得民主選舉權,其獲得民主進步最快的時期恰恰是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以后。
教師在教學中要發揮主體作用,同時學生在學習中也要發揮主體作用,這是立體式教學在主體問題上的核心要義。通過教師的教學活動,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的教學態度是認真的,學生的情感訴求、求知訴求是被尊重的,也就是說,雖然教學活動的過程是教師主導的,但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因此能夠認同、理解、支持和配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獲得知識、情感和能力,而教師獲得來自學生的認可,這是一個雙向反饋的過程。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是主體,教師的活動最終體現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和學習成果。學生的主體性體現為在接受該課程時所表現出來的選擇性、自主性等本質特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的過程,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對于學生來說,他不是簡單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動地加工信息,主動地建構知識的意義。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應該作出更多的努力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主動地參加到學習中去。在“綱要”課教學中,教師可以不斷地通過發問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可以將啟發式、參與式、互動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學融為一體,但無論是哪種方式,目的都是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實現自主學習。對于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方法,可采用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一是項目招標式。這種方法就是將本節課的遺留問題或下節課的問題作為項目對學生進行招標,并將活動情況記入學生平時成績。這種活動模式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熱情,尤其使平時拙于發言的學生鍛煉自己。如,在“甲午中日戰爭”的講授中,我們就穿插了學生對北洋水師戰力的剖析,學生從艦船的數量和速度、炮的數量和發射速度、軍隊的紀律和技術等方面分析了北洋水師的情況。這種方法充分展現了學生對問題的研究精神,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是自由發言式。相比于項目招標式的“命題發言”,自由發言旨在讓學生就歷史的困惑、問題,或感興趣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作簡短的發言。有的學生依托家鄉的歷史古跡和歷史人物進行介紹,融入鄉土情感和親身經歷,親切可感。有的學生對感興趣的歷史人物,如袁世凱、孫中山、宋氏三姐妹、周恩來、梁啟超、蔡元培、林則徐等進行紀傳體的介紹,生動有趣。有的學生對有趣的歷史事實深入探究,如,鴉片戰爭中清軍的戰力到底如何,康有為到底有沒有中進士,平型關戰役的完整過程是怎樣的,等等。這種發言有利于教師聽取學生的意見,了解學生的興趣點,能夠與教師授課實現有機配合。從實踐經驗看,這種發言方式切忌任務式,要自告奮勇,以激發學生的自主性。每次課發言以人數不超過4人,時間不超過20分鐘為宜。
三是專題討論。專題討論有利于深化對重點、難點問題的認識。專題討論內容的選擇很重要,它不僅關乎學生參與討論的熱情程度,還直接關乎討論的意義和目的。對于討論內容的選擇,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教師提出的討論內容一般是“綱要”相關章節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尤其是當前歷史虛無主義的核心要害問題,由老師在精講后有意識地留給學生。比如,在講授第一章“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時,可以留討論專題: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給中國帶來的是文明還是災難?在講授第二章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時,可以留討論專題:洋務運動、維新運動是否能給中國帶來光明的前途?等等。當然,由學生提出的討論問題一般比較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實際上也往往觸及歷史虛無主義的一些問題,如中國是否應該全盤西化?中國民族文化的優勢在哪里?中國與日本的差別在哪里,中國為什么會被日本侵略?等等。
四是歷史話劇。歷史話劇是體驗式學習在“綱要”課中的具體運用,20世紀80年代,美國人大衛·庫伯提出了體驗式學習的理論。體驗式學習是指學生創設相應的場景,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激發認知欲望,加強對知識理解的廣度和深度。體驗式教學具有啟發性、感悟性、參與性等特點。具體到“綱要”課的教學中,比較合適的方式是歷史話劇。歷史話劇的實施過程一般有五步:合理分組、選取代表性的故事情節、編寫劇本、表演與評估、教學反饋。要注意的是,表演歷史話劇,要組織嚴密、措施得當,教師要督促、指導、把關和評估,不能放任自流。
綜合以上幾種學生活動,在實際教學安排中一定要把握幾個關鍵點:一是問題宜具體,不要太大、太空。具體的問題學生容易把握,展示的效果也好,能夠吸引學生。二是要設定活動時間要求。因為學生的上臺經驗有限,水平參差不齊,如果沒有設定時間,往往會出現因為某些學生節奏太慢、拖得太長而使下面的學生失去興趣的情況。三是要對學生活動給予多鼓勵、多指導,給學生成長的機會。四是對于大型的學生活動教師要事先嚴格把關??偟膩碚f,學生活動能夠在學生中培養思想領袖,能夠使學生得到鍛煉機會,能夠深化對歷史的認識,能夠激活課堂學習氛圍,值得重視和推廣。
“綱要”課立體式教學是深入挖掘課程資源,發揮教師與學生兩個主體的作用,兼顧教學的趣味性與說理透徹性的必然選擇。開展立體式教學,抵制歷史虛無主義,還要把握以下四點:
其一,學生活動不是課堂的點綴,而是有機的組成部分。一堂出色的“綱要”課,其理論的知識密度和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足以抓住學生的心,并不需要過多的、無關緊要的學生活動來畫蛇添足。學生活動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綱要”教學要實現情感、認知和能力三維目標,是要把學生對教師的崇拜變為學生自己的智慧,從而獲得自信。
其二,現代化教學手段要運用得當,不能喧賓奪主。以電腦PPT為主的多媒體手段,將音樂、圖片、視頻、動畫諸元素融入教學,無疑是教學的一場革命。但教學的主體還是教師,教師的作用是無可取代的。我們當前的“綱要”課教學中,存在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過度使用,以視頻“炫”學生之耳目,被PPT牽著走的問題,這說明教師還是要大力加強理論研究和教學技巧的學習。
其三,抵制歷史虛無主義要用理論武裝。歷史虛無主義之所以泛濫成災,與現代社會大眾傳媒,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媒介的濫用有關,也與改革開放以來的利益多元化趨勢有關。歷史虛無主義總的特點是重物質輕精神、重欲望輕心靈、重實力輕文化,忽視中國問題的特殊性,抹殺中華文明的先進性,輕視前進過程的復雜性。它總是眼望著虛空處,貶低中國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孜孜以求,朝思暮想的統一夢、富強夢、民主夢。對于歷史虛無主義的這些問題,“綱要”課教師要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從而確立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其四,講授內容要突出重點,不能平鋪直敘。教師要發揮教學的主動性,不能被PPT牽著走,不能被學生活動牽著走,也不能被教材體例牽著走。教材的編寫因為顧及內容的完整性、系統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平鋪直敘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通過潛心研究教材,將平面的教材體系變為立體的授課體系,使近現代中國人民的奮斗歷程在學生心目中可感、可親、可敬,鮮活豐滿,發人深思,催人奮進。
[1]李卉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如何實現“三維目標”[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3):111.
[2]劉曉波.啟蒙的悲劇-“五四”運動批判[J].華人世界,1989,(3).
[3]金鐘.文壇“黑馬”劉曉波[J].解放月報,1988,(2).
[4]楊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影響高校師生的現狀、原因和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1):60.
[5]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6.
(責任編輯:向欣)
The Study on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ethod of the“Outline Course”
Qin Guowei
(China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tudies,Beijing,10089,China)
The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ethod of the“Outline Course”achieves the three-dimensional innovation 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 to the teaching forms and from the teaching subjects to the learning subjects.We must realize three dimensional targets which are emotional goals,realization goals and ability goals and live up to four combinations which are between biographical narratives and chronological narratives,modularization narratives and continuous narratives,modern teaching means and traditional teachers'teaching,teaching subjects and the learning subject in order to oppose historical nihilism and promote the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ethod of the“Outline Course”.
Outline;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historical nihilism;biographical style;modularizationOutline;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historical nihilism;biographical style;modularization
G424
A
1005-5843(2015)04-0045-06
2014-12-09
秦國偉(1978-),男,山東省日照市人,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法學博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近現代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