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如,李鵾(華中師范大學,湖北武漢430079)
當前大學生政治價值觀的現狀及影響因素探析
——基于武漢某高校的調查
鄭曉如,李鵾
(華中師范大學,湖北武漢430079)
當前大學生的政治價值觀伴隨社會的發展與轉型出現了新的變化,主要表現在:政治認知上,總體理性、略有偏差;政治情感上,政治立場穩定、政治信仰波動、政治寬容度較高、政治信任感相對降低、政治偏向于民主協商;政治參與上,參與渠道增多、政治效能感明顯不足;政治預期上,呈總體穩定態勢,對我國未來發展保持信心。影響大學生政治價值觀的因素來自兩方面:一方面,不同的專業、年級和政治面貌造成政治價值觀的差異,另一方面,學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校園文化、大眾傳媒影響大學生政治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因此,有必要增強大學生政治價值觀教育的針對性和指向性。
大學生 政治價值觀 影響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
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上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圩涌坼e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保?]總書記深入淺出地強調了價值觀的養成對于青年的重要性。所謂價值觀,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明辨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政治價值觀是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人們對政治活動和政治現象做出的價值判斷,它是政治行為的動機,判斷和評價政治現象的標準,是構成人們政治行為的基本要素。大學生政治價值觀是指在校大學生這一政治群體對當前所處社會政治生活的政治制度、政治現象和政治行為的總體認識以及大學生自身對政治行為和方式的動機、選擇與傾向。它的形成受自身內在成長因素和外在特定環境的雙重影響,反映了大學生對一定時期內政治現實的總體觀點和看法。大學生政治價值觀體現在四個維度上,即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參與和政治預期。其中,政治情感包括政治立場、政治偏向、政治信仰、政治信任感及政治寬容度五個方面。政治參與包括政治參與實踐和政治效能感兩個方面。
作為青年群體的在校大學生,他們思想激進,價值觀多元、多樣、多變的特點非常突出。加之目前社會轉型期增加的社會問題和凸顯的社會矛盾,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的政治價值觀產生了影響,甚至導致部分大學生政治認知和政治立場出現偏差,這不僅會阻礙他們自身的全面發展,也不利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進步。因此,全面了解大學生思想動向和政治價值觀現狀,分析其影響因素,并提出針對性的引導對策,不僅對豐富價值觀教育的相關理論,合理引導大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政治價值觀,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堅定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對創建和諧高校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為此,筆者在武漢某高校開展了關于大學生政治價值觀現狀及影響因素的實證調查。
本次調查以武漢某高校本科大學生為對象,立足該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先劃定學院,再隨機抽樣的方式開展問卷調查。選取樣本涉及大一至大四4個年級,覆蓋文史哲經管類、理工農醫類及藝體類三大類專業。首先,通過問卷調查當前大學生對當前我國的政治制度、政黨制度、民主發展、相關政治現象與政治行為的基本看法,了解大學生的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參與和政治預期狀況,從而詳細把握其政治價值觀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基本走向。其次,通過SPSS19.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相關性檢驗分析,探究影響大學生政治價值觀變化的因素,為提出對策提供實證依據。
調查樣本的構成情況如下:男生69名,占總數的31.4%,女生151名,占68.6%。其中漢族學生占85.5%,少數民族學生占14.5%。在調查樣本中,大一的學生占總數的31.8%,大二的學生占34.5%,大三的學生占28.6%,大四的學生占總數的5%。在專業類別方面,文史哲經管類學生95名,占總數的43.2%,理工農醫類學生94名,占總數的42.7%,藝體類學生31名,占總數的14.1%。在政治面貌方面,192名學生屬于共青團員,占樣本總數的87.3%,18名學生屬于共產黨員,占總數的8.2%,8名學生屬于群眾,占總數的3.6%。此外還有民主黨派人士2名,占比例為0.9%。
(一)政治認知:總體理性,略有偏差
政治認知是指大學生對我國的政治制度、政黨組織、政治生活、公民權利與義務等的認識與理解。政治認知是大學生政治價值觀體系中最基本的要素,并在大學生的社會政治實踐活動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在政治認知上,大學生一方面保持較為理性的判斷,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其相對偏差性。例如,在對學生進行“是否想要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調查時,除4名已經入黨的同學外,70%的學生表示想要加入中國共產黨。而在對“你加入(或想加入)共產黨的原因”的調查中,有34.1%的學生認為“黨有感召力,入黨能提高自身的覺悟”,有35.5%的學生表示是“就業等形勢需要”,27.7%的學生表示自己“說不清”。這表明很多學生在入黨的動機方面存在相對功利性和模糊性的特征,很多學生將入黨看作是就業、考公務員等謀求未來出路的一個籌碼,這顯示了部分大學生在政治認知上的偏差。另一方面,大學生在政治認知方面也存在較為理性的一面,在看待問題時能夠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例如,關于“對我國一黨領導、多黨合作的政黨制度有何看法”時,75.5%的學生認為“基本健全,但也有較多問題需要解決”。在對于“你如何看待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調查時,34.5%同學認為“符合中國國情,是我國民主建設的一大探索”,25.9%同學認為“是否合乎國情有待實踐檢驗”。這表明,大學生在看待問題時比較客觀、理性,既予以肯定,也對我國政黨制度的發展提出了期望性建論。
當代大學生政治主體意識顯著增強,能夠積極運用所學政治理論知識對當前社會中錯綜復雜的政治熱點問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和評價。但不可否認,也有部分學生存在忽視政治理論知識學習、政治理論知識基礎薄弱的現象[2]。在對“您知道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嗎?如何看待?”的調查中,有26.8%的同學表示“不知道”。10.5%的學生明確表示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很感興趣,積極學習研究”,還有51.8%和37.2%的學生表示“一般”和“不感興趣”。
(二)政治情感
政治情感強調大學生在政治生活中對政治體系、政治活動、政治事件等方面的內心體驗和感受[3]。本文從政治立場、政治偏向、政治信仰、政治信任感和及政治寬容度五個方面來分析大學生政治情感的狀況。
1.政治立場穩定,政治信仰存在波動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時能保持頭腦清醒,在各種政治風波面前能明辨是非。85.9%的學生能正確看待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認為“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表達對于中國共產黨的看法時,有81.4%的學生認同“中國共產黨在我國是最先進的黨,必須堅持它的領導地位”。72.8%的同學認同“我國必須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絕不能搞三權分立、多黨競爭”。這些數據表明,大學生對共產黨的領導和人大制度等總體上持肯定態度,政治立場比較穩定。
政治信仰作為一種比較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征,賦予政治行為以一定的意義。在“愛國是無條件的,是不需要理由的”的調查中,75.5%的學生表示“完全贊同”或“比較贊同”,24.5%的同學表示“不贊同”或“說不清”。這表明部分大學生的愛國信仰還不夠堅定。在對于“您的政治信仰是什么”的調查中,37.7%同學表示信仰“馬克思主義”,29.1%的同學表示信仰“實用主義”,27.3%的同學表示“沒有信仰”。此外,在對于“我們應該樹立共產主義的信仰,堅定不移地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調查時,72.3%的同學表示認同,27.7%的同學表示“不認同”。這表明大學生在政治信仰方面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
2.政治寬容度較高,政治信任感相對降低
政治寬容度是指大學生主體在對我國政治生活出現失誤、遇到問題時的理解和寬容程度。數據顯示,當代大學生能充分認識我國改革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并能充分理解我國在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失誤,政治寬容度較之以往有所提升。在“改革是探索和創新,失誤在所難免”的調查中,90%的學生選擇了“完全認同”或者“比較認同”,73.2%的同學對“共產黨存在很多不足,但可以原諒”持“完全認同”或“比較認同”的態度,這表明大學生在政治寬容度方面總體持較高水平。
政治信任感主要指對上層建筑的信賴程度,包括對黨和政府的各級領導、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對主流媒體報道等的信賴程度。調查顯示,大學生政治信任感呈下降趨勢,主要原因是各類新聞大眾媒體的發達,各級地方政府的不作為、亂作為等現象,加之社會各種矛盾的增加、問題的凸顯,都導致了大學生對政府和主流媒體的不信任。在調查中,有53.2%的學生認同“我國各級政府機關總體上廉潔高效,國家政策基本科學可靠”,高達46.8%的學生認為政府機關效率低下,52.7%的同學表示不太認同或者完全不認同“政府對群體性事件的解釋和通報真實可信,對事件處理客觀有效”。這表明政府在大學生心中的權威性降低,認同度下降。此外,在對于主流媒體的看法中,僅47%的同學認同“主流媒體的報道真實可信”,53%的同學持懷疑態度。
3.政治偏向于民主協商的方式
政治偏向是大學生在對于政治生活中的民主與自由、西方的價值觀和我國傳統主義價值觀等方面的偏向。從調查反映的結果來看,兩種說法“個人自由主義價值觀優于集體主義價值觀,更能促進我國的社會發展”、“我國可以采取一人一票的民主模式”的贊同比分別是39.1%、58.2%。這表明多數大學生對于自由主義價值觀并非持非常贊同的態度,而對于一人一票的民主模式也呈現半邊倒的趨勢,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在政治偏向方面分歧較大。但在“解決公共事務最好的辦法是廣泛的民主協商,而不是權威人士的獨斷”的問題上,85%的同學表示認同。這表明如今大多數大學生期望能進一步擴大民主,多采用民主協商的方式,聽取更多人的意見。
(三)政治參與
政治參與,即大學生通過各種合法渠道參加政治生活、政治活動,表達自己的政治意愿,影響國家政治決策,從而達到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和政治理想的目標。
1.政治參與渠道增多
政治參與是大學生政治生活的關鍵環節,也是實現大學生政治權利的重要手段。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的普及,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渠道較之以往有所增多。在“您平常獲取政治、政策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徑是什么”的調查中,72.3%的同學選擇“網絡以及相關自媒體(如微博、微信)”。在“您會采取以下哪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的調查中,68.2%的學生表示通過“在網絡、論壇發表意見”或“向大眾媒體反映”。因此,網絡逐漸成為部分大學生參政議政的主要方式。
2.政治效能感明顯不足
政治效能感是指公民對自己的政治參與行為能否成功地影響政治體系、政府決策等的主觀判斷。政治效能感的強弱對個人的政治參與有很大的影響,政治效能感強的人往往會比政治效能感弱的人更積極、更主動地參與政治[4]。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政治效能感普遍偏低。在“您覺得大學生政治參與選舉或者參與政策制定有沒有作用”的調查中,只有10.9%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政治參與行為對政策的制定影響“很大”,63.7%的學生認為影響“較大”或“一般”,25.5%的學生認為影響“很小”甚至“沒影響”。在問及“你是否愿意參加各種政治活動,如參加選舉活動”時,39.5%的學生表示“不愿意,選舉只是流于形式”、“無所謂,誰當選都與自己無關”。不難發現,當代大學生政治效能感下降且對參與政治活動積極性不足。
(四)政治預期:總體穩定,信心較大
政治預期是大學生對我國未來政治發展走向的基本判斷和預估,包括民主的發展方向、政治體制改革以及廉政建設等問題。調查結果顯示,有69.5%的同學表示“對我國未來政府廉政建設充滿信心”,5.9%的同學表示“完全沒有信心”。在提到“會走上符合我國國情的民主化道路”時,有85.5%的同學表示“完全認同”或“比較認同”;在問及“中國共產黨能夠領導我國走向現代化”,有83.6%的同學表示“完全認同”或“比較認同”。可以看出,大學生對我國未來政治發展的整體預期相對穩定,對未來發展保持較大的信心。
(一)內部自身因素
1.專業類別
大學生的政治價值觀是否會因為不同的專業類別和知識背景而表現出差異?本文將大學生按照“專業類別”分為文史哲經管類、理工農醫類和藝術體育類,分別與政治價值觀中幾個維度進行卡方檢驗,統計表明兩者之間存在著顯著相關關系。
例如,在政治認知方面,提及“您知道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嗎?如何看待?”時存在顯著差異,卡方檢驗值X2=28.000,df=6,p=0.0001﹤0.05。如下表1所示,不同專業的學生回答“不知道”這一選項時存在顯著的差距。文史哲經管類、理工農醫類和藝術體育類的學生分別占11.57%、41.05% 和29.03%,由此可以看出,理工類和藝體類學生的政治認知水平較文史類學生低。

表1 專業類別與政治認知的交互分析
在政治信仰方面,提及“您的政治信仰是什么”時存在明顯差異,卡方檢驗值:X2=17.847,df=8,p =0.022﹤0.05。如下表2所示,在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學生中,文史類專業的學生占總數的50.53%,理工類和藝體類專業各占總數的26.59%、32.26%;在信仰實用主義的學生中,文史類專業學生占學生總數的18.94%,理工類和藝體類學生則占35.1%和41.94%。因此可以看出,理工科和藝體類學生信仰實用主義多于文科學生,而文科學生信奉較為抽象馬克思主義多于理工科和藝體類學生。

表2 專業類別與政治信仰的交互分析
2.年級
為了探討不同年級的大學生政治價值觀是否具有顯著差異,本文將年級(大一、大二、大三及大四)與政治價值觀的四大維度進行卡方檢驗驗證其顯著相關程度,在政治認知、政治立場、政治信仰、政治寬容、政治預期等方面,都有選項的卡方檢驗值P﹤0.05。因此可以認為,年級與政治價值觀存在著顯著的相關關系。下面以政治立場和政治預期為例加以分析。
在政治立場方面,在提到“我國必須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絕不能搞三權分立、多黨競爭”這兩個問題時,卡方檢驗值是:X2=22.085,df=8,p =0.037﹤0.05,說明專業類別與之存在顯著相關性。如下表3所示,按照選擇“不太認同”、“完全不認同”或“說不清”的比例來看,大一學生選擇的頻率占到其總人數的24.28%,大二學生占21.05%,大三、大四學生分別占33.33%和72%,遠高于大一、大二學生。總體來說,高年級學生政治立場的穩定性要低于低年級學生,年級對大學生政治立場具有顯著差異。

表3 年級與政治立場的交互分析
在政治預期方面,在提到“中國共產黨能夠領導我國走向現代化”時,卡方檢驗值是X2=24.748,df=12,p=0.016﹤0.05,表明專業類別與之存在顯著相關性。如下表4可以看出,按照選擇“不太認同”、“完全不認同”或“說不清”的比例來看,大一年級選擇的比例占10%,大二年級學生占14.47%,大三和大四學生分別占20.63% 和45.45%,遠高于大一和大二年級。這表明高年級的學生對未來政治生活的良好預期總體要低于低年級學生。
從政治立場和政治預期兩個方面來看,高年級的學生的政治價值觀出現了相對的偏差傾向。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學生在剛進入大學的時期,學校的“兩課”為其提供了系統的政治理論學習和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學生正面的政治價值觀。升入高年級之后,學生受到各方面因素影響,又面臨找工作、繼續深造等現實問題遇到的各種壓力甚至挫折,難免會對國家的上層建筑和現有體制的不足之處產生抱怨情緒,原有的政治價值觀念受到政治現實的沖擊,導致對當前和未來的政治生活的認識與預期都有一定的改變。
3.政治面貌
本研究將政治面貌與政治價值觀四大維度進行卡方檢驗。例如,在“對我國的一黨領導、多黨合作的政黨制度有何看法”中,P值為0.034,在“我國可以采取一人一票的民主模式”中,P值為0.003,在“您的政治信仰是什么”題目中,P值為0.009,在“會走上符合我國國情的民主化道路”中,P值為0.025,均小于0.05,這表明政治面貌這個變量與政治價值觀呈相關關系。
以政治立場為例,提及“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時,通過卡方檢驗,卡方檢驗值X2=37.251,df= 12,p﹤0.001,表明有顯著差異。如下表5可以看出,共產黨員表示“完全認同”和“比較認同”的比例占其總數的83.33%,共青團員占87.5%,群眾和民主黨派則占其總數的60%,低于黨員和共青團員的相應比重。究其原因,相對群眾來說,大學生中的黨員和預備黨員和共青團員由于經常受到黨團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更加深入理解現階段我黨制定的方針政策,政治認知水平較高,政治立場較堅定。

表5 政治面貌與政治立場的交互分析
(二)外部環境因素
1.學校教育
(1)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
通過相關性檢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大學生政治價值觀四個主要維度的大多數選項問題中,卡方檢驗值P均小于0.05,這表明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大學生政治價值觀之間呈現出顯著的相關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是大學生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同時接受黨的基本路線、方針和政策,認同社會主義法律與道德規范的過程。系統而有效的政治理論課和經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學生愛國意識、辨別國內外政治事件、幫助理解國家方針政策以及培育正確的人生觀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方式陳舊、理論灌輸,使學生的學習停留在抽象認知的層面,難以深入實際進行理解,因此應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加以改革創新,方能提高其教育效果。
(2)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是學校進行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本研究問卷中設計的校園文化因素包括兩種,一是學校講座和教育活動,二是黨團活動。通過運用SPSS軟件的相關分析,試圖探討校園文化與大學生政治價值觀中幾個維度的顯著相關程度。為此我們選取政治認知和政治預期兩個方面為例,如下表6所示。

表6 校園文化與政治認知、政治預期的交互分析
由此表可以看出,無論是學校講座與教育活動還是黨團活動,與政治價值觀的維度相關性的卡方檢驗值P均小于0.05,甚至有很多值小于0.001這表明校園文化對于大學生的政治價值觀影響很大,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
2.大眾傳媒
通過調查問卷的數據統計可知,隨著大眾傳媒尤其是網絡的普及,大學生對網絡等新興媒體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在對于以網絡為主要代表的大眾傳媒與大學生政治價值觀的相關維度的卡方檢驗中,我們得出,在政治立場和政治偏向兩個方面,卡方檢驗值P小于0.05,相關性較為顯著。其中,在政治立場方面,大眾傳媒與“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之間的卡方檢驗值為P=0.009﹤0.05;在政治偏向方面,在“我國可以采取一人一票的民主模式”說法中,兩者間的卡方檢驗值為P=0.001﹤0.05。由此可以看出,大眾傳媒對于大學生的政治立場和政治偏向方面有較大的影響。
互聯網、電視、報紙雜志等大眾傳播媒體一方面為大學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資源,另一方面,大眾傳媒也為大學生的政治訴求提供了一個平臺,尤其是隨著網絡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通過網絡交流表達自己的政治意愿。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大眾媒體的政治放大功能對大學生政治判斷產生的負面影響,尤其是政治認知不夠成熟的大學生很有可能因為一些負面的政治報道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或過激的政治行為。因此,政府應該加強大眾媒體的法制監管,為大學生合理有效地利用大眾媒體進行政治參與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當前大學生的政治價值觀總體呈現的特點是,在政治認知上總體理性略有偏差;在政治情感上表現為政治立場穩定、政治信仰存在波動、政治寬容度較高、政治信任感相對降低、政治偏向于民主協商的方式;政治參與渠道增多,但政治效能感明顯不足;政治預期上呈總體穩定態勢,多數學生對我國未來發展保持信心。
其次,影響大學生政治價值觀形成的因素可以分為內部自身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兩個方面。在內部自身因素中,專業類別、年級和政治面貌與大學生政治價值觀存在著明顯相關關系,這三種因素對造成政治價值觀的差異性具有重要作用。在外部環境因素方面,學校教育和大眾傳媒對大學生政治價值觀的形成具有明顯的影響。
再次,學校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和校園文化對大學生政治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有著顯著的影響,這說明高校除了“兩課”這一基本政治理論教育形式之外,還應該重視校園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充分發揮校園隱性教育對學生陶冶情操、提高個人政治素養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此外,大眾媒體尤其是網絡、電視等媒體,由于其可視化效果強,具有自主選擇和互動的功能,在傳播政治信息的同時,能對大學生的政治價值觀產生重要的影響。
今后在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應當集合各方力量有針對性地積極加以引導和教育。第一,推進“兩課”創新,將社會實踐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課程效率,培養大學生關注民生、關注社會的良好素養。第二,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積極開展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和黨團活動,強化學生在集體活動中的參與度,提高他們全面發展的能力。第三,發揮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在大學生同輩群體中的榜樣示范作用,發揮高年級學生對低年級學生的聯系作用和傳幫帶作用。第四,增加對于理工農醫類和藝術體育類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提高他們的政治認知水平和政治素養。第五,加強網絡媒體的建設與管理,在幫助大學生拓寬政治視野的同時,防止大學生被網絡上的錯誤信息誘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法治建設,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
[1]習近平在北大考察: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EB/OL].[2014-05-0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8/c_126477806.htm.
[2]北京“青少年價值觀測評指標體系模型研究”課題組.大學生政治價值觀現狀調查研究[J].學習與實踐,2010,(10).
[3]黃亞利.當代大學生政治價值觀現狀及教育對策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2014.
[4]章秀英.公民意識評價與培育機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向欣)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Political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an University in Wuhan
Zheng Xiaoru,Li Ku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t present,the political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appeared new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which mainly displays in:it's rational but a slight deviation in the political cognition;in political emotion,i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political beliefs fluctuations.In addition,political tolerance is higher and political trust is relatively lower,political bias towards democracy;i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i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participation channels increased but political efficacy is obviously insufficient;political expectations showed an overall stable situation and stay confident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olitical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come from two aspects:on the one hand,different majors,grades and political affiliation caused differences in political values;on the other hand,the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campus culture and mass media also affect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political value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llege students targeted and directivity of political values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political values;influencing factor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1005-5843(2015)04-0038-07
2014-12-18
華中師范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韓劇對大學生審美觀影響及引導研究”(B2014064)。
鄭曉如(1993-),女,福建漳州人,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鵾(1993-),男,安徽六安人,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與國家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