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林富(吉首大學,湖南吉首416000)
區域性大學轉型發展的理性思考
戴林富
(吉首大學,湖南吉首416000)
轉型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也是當前探討區域性大學發展的一個熱門話題。但是,轉型發展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區域性大學在實施轉型發展戰略時必須理性決策。區域性大學的轉型發展必須根據自身生存發展和外界環境變化需要,自覺地進行自我結構的調整、發展戰略的謀劃、發展思路的更新和發展方式的變革等。從本質上看,它是對區域性大學對自身的社會責任、歷史使命、發展方式的重新認識與定位;從內容上看,它包含教育類型的轉型、發展方式的轉型、管理體制的轉型、學科專業的轉型、服務功能的轉型等等,其中重中之重是發展方式的轉型。只有科學把握轉型發展的內涵和區域性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區域性大學才能實現真正的轉型發展。
區域性大學 轉型發展 理性思考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處于轉型發展時期,幾乎與此同時,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進入大眾化教育。高等教育是我國經濟社會重要的有機體,在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和自身轉型的關鍵時期,僅就大眾化高等教育而言,區域性大學承擔了大眾高等教育的主力軍角色。但也就在此時,區域性大學進入了發展的關鍵時期,或者說或多或少地陷入了如何再發展的迷茫地帶。順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要求,理清發展思路,找準發展方向,及時實施轉型發展戰略,是實現區域性大學科學發展,體現區域性大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替代的價值的關鍵。
人類社會發展的悠久歷史證明了一條基本規律: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乃至社會主義社會,一直處在不斷的轉型之中。因為把握了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人類社會才得以實現從原始野蠻到文明發達的嬗變。
大學的發展也比例外,大學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大學的出現遠遠晚于人類的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的誕生于中世紀,至今僅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雖然大學歷來強調堅守傳統,但在其歷史演進過程中,一方面不斷地被環境改變或被環境同化,另一方面大學自身不斷革故鼎新,積極調適與社會的關系,大學的發展歷史也被深深地烙上了歷史發展的深刻印記。在這個過程中,最有說服力的史例是工業革命時期的劍橋和牛津,因為保守幾乎倒閉和被歷史淘汰,在陷于絕境時幡然醒悟,所以,劍橋、牛津當時是因為變革和轉型而重獲新生。
當然,工業革命時期的劍橋、牛津的經驗并不能完全詮釋社會變革和轉型對大學發展的影響。要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必須用歷史的眼光去掃描大學發展的軌跡,大學從初始的“行會組織”、“教會附庸”到德國洪堡時期的教學科研并重,到20世紀初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開啟大學服務社會的大門,再到現代大學以社會需求為基本價值取向的發展模式。在大學發展與變革的歷史過程中,既有大學自身自覺的典型案例,也有被歷史潮流推促被動式變革的經典案例,但無論大學以什么方式實施變革,都為我們揭示了一條大學發展的基本規律:大學的歷史是在傳統與變革的糾纏中書寫的,其中,變革是大學發展的永恒動力。
但是,對人類社會以及大學發展規律的認識與把握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有學者認為,保守性是大學的傳統[1]。大學的保守性一直根深蒂固,這種秉性有時會嚴重桎梏大學對環境變化的認識和覺察,從而導致大學在發展過程中時常陷于迷茫而不自覺,陷于困境和埋怨社會。時至今日,仍然有人堅持認為“保存知識和觀念,過去和現在都被視為大學的任務,有時甚至被視為唯一任務”[2]。這種觀點較為普遍,無論是在學界,還是在管理者中間均有較大的影響力。筆者認為,堅持這種觀點,不能完全否認其合理性,但機械地固持這種觀點,將會把大學的發展帶入歧途。在現實中,一方面,我們要求大學要全面履行現代大學社會職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以及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并缺一不可。另一方面,我們又強調大學社會職能的單一性,導致現代大學社會功能的缺失。比如,人為地將大學劃分為研究型、研究教學型、教學研究型、教學型等,并且用一些并不科學的評價體系將大學簡單分類定位,這種做法要么將大學固定在當下現狀上,或在當下模式下強化大學的某一職能,扼制大學社會功能的全面發揮;要么將大學引導到并不科學的某些指標的提升上,注重大學所謂的自身發展,而無視社會對大學的客觀要求。筆者認為,這些無論是理論體系,還是評價體系,將會給大學的發展帶來思想上的混亂,行為上的迷茫和社會功能上的缺陷。
大學除了保守性之外,還具有非常強的適應性、批判性和超越性。大學之樹之所以長青,適應性、批判性和超越性在大學發展的關鍵時期起到了積極作用,此時這些特性能發揮好對大學的保守性的抑制作用,從而幫助大學尋找到新的發展方式以走出發展困境。
就適應性來說,大學是一個特殊的組織群體,相比其他社會組織來說,大學集合的是的高素質人群,大學的核心職能就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總是希望自己所培養的人才出類拔萃,實際結果也是這樣:能夠超越現實世界,推動現實社會創新發展的人絕大部分來自于大學。所以大學不僅對環境的變化極為敏感,而且致力于推動社會變革和社會創新發展。所以,只要大學的保守性得到有效控制,大學對社會和環境的適應能力就能得到充分發揮。
就批判性來說,19世紀,布魯貝克就提出了大學的“3A”原則:學術自由、學術自治、學術自立。這一原則在世界范圍內的大學中得到了自覺的遵循[3]。大學因為勇于批判,推動了人類的知識生產、知識創新以及觀念變革。同時,大學還時時充當社會現象的評判員,針砭時弊,探索方向,引導社會價值觀念。大學能夠“完全獨立和充分負責地就倫理、文化和社會問題坦率地發表意見,成為社會所需的知識權威,以幫助社會去思考、理解和行動”。同時,“不斷地對新出現的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趨勢進行分析,加強自己的批判和前瞻功能,為社會提供預測、預警和預防信息”[4]。從這一點看,大學是一個自覺的、積極的和稱職的社會批判者。但是,大學在自我批判方面卻又顯得遠遠沒有批判社會那樣積極主動,在批判社會的行動中,往往忽視自我批判。所以,必須喚醒大學的自我批判意識,特別是在經濟社會轉型時期,更應強化大學的自我批判意識和自我批判精神,以推動大學的轉型發展和科學發展。
就超越性來說,大學的價值取向是面向未來,大學歷來不安于現狀,“從教育的本質看,教育是塑造未來的”[5]。“從實踐唯物主義觀點出發,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實踐活動,它必然具有超越性”[6]。教育的超越性在大學發展歷史中表現得極為充分,就大學的生存形態變化軌跡看,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生存樣態,所以,大學能夠適應環境變化實現自我超越。發揮好大學的超越精神,就能夠有力地助推大學的轉型發展。
大學的轉型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是,總體看來,大學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社會和時代需要大學根據形勢的發展與變化做出一定調適,有是甚至是革命性的調適。大學也只能在轉型過程中才能實現新的發展,才能體現大學不可替代的價值。因此,在推動大學轉型中,必須果斷地將大學保守性的某些阻礙因素合理消減,讓大學的適應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等優良個性得到極致的發揮,大學就能順利實現轉型發展!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處于轉型時期,這是任何人都能感覺得到的現象。但是,一方面,經濟社會轉型是人的主觀意志所為和能動作用的結果。另一方面,還是有為數不少的人對經濟社會轉型或木納或茫然,以至于無法適應,其中當然也包括不少的區域性大學。
探討區域性大學的轉型發展,首先要界定兩個概念:一是區域性大學,二是轉型發展。所謂區域性大學,是指除中央部委主辦、主管的高校以外的所有高校,即由地方政府和社會力量主辦,且主要為所在區域服務的大學,均為區域性大學。何謂轉型發展?轉型,一般是指人們思想觀念根本性的轉變過程,以及人們在新的思想觀念的指導下,對事物原有的結構形態、組合方式、運轉模式的有意識的調整。發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有低級到高級的運動變化過程及變化的結果。關于轉型發展,厲以寧先生從經濟學的視角給出了明確的解釋,他認為:“轉型發展是指一個國家既要實現體制的轉變,又要實現經濟的發展。”[7]受厲以寧先生的啟示,我們認為,轉型發展是人們根據自身生存發展和外界環境變化需要,通過自覺地進行自我結構的調整、發展戰略的謀劃、發展思路的更新,以及發展方式的修訂等,從而實現新的發展,達到與社會環境的更好契合。那么,區域性大學的轉型發展,從本質上看,就是根據社會發展變化,對學校的社會責任、歷史使命、發展方式的重新認識與定位;從內容上看,它包含了教育類型的轉型、發展方式的轉型、管理體制的轉型、學科專業的轉型、服務功能的轉型等等,其中重中之重是發展方式的轉型。
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的進程中和國家經濟社會急劇轉型中,縱觀當前區域性大學發展現狀,精英教育的慣性思維依然主導著不少高校的發展模式,經驗主義的影響仍然相當嚴重,導致區域性大學對環境變化反映的遲鈍。所以,正如有的學者評價的那樣,“人們確實是這樣設想的:教育是用不著實驗的,我們在理性上就能判斷任何事物的好壞。這是極大的錯誤。并且經驗也告訴我們,一種實驗的結果往往與我們預期的是完全不同的”[8]。正因為區域性大學過分注重過往的經驗,結果帶來對形勢的誤判。所以,赫爾巴特在總結西方高等教育碰到的類似問題時,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經驗主義的危害,他認為:“一個時代,就其風俗、習慣與民意來看,如果變化越大,那么僅僅有人的切身經驗知識對于教育學來說就越顯得不夠用了。因為在發生變化后,過去的觀察中獲得的抽象理論漸漸地失去了其曾經在那里的地盤。”[9]借用西方經典教育家的論述,我們并不否認過去的教育實驗行為和經驗感覺得出的認識的正確性,而是要辯證地審視特殊歷史階段教育表象下潛藏的問題,從而采取正確的策略予以應對。
西方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在經歷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過渡中,所遇到的茫然和變革的陣痛,為我們提供了前車之鑒。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當前的發展境況與當時西方發達國家的高等教育發展狀況在諸多方面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我們經常借用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教育學家馬丁·特洛的“大眾化”概念,但卻又忽視了其“預警”價值。馬丁·特洛一再強調:“我是在說明由于高等教育規模在量上的增加,高等教育的全部活動都要發生變化。大眾化是揭示變化的一種理論,是揭示變化的一個信號,它具有一種預警功能。就像你駕車即將進入隧道,在隧道的入口處,你往往會見到一個警示牌,……大眾化理論的意義就在于此。……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認識到了已經和即將發生的變化。我要提醒他們,高等教育要發生重大變化,對即將發生的變化,我們要有所準備。大眾化理論就是提醒你做好準備的一種預警理論。”[10]在經濟社會轉型和高等教育自身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型過程中,馬丁·特洛的告誡應當引起廣泛重視。
當然,我國高等教育特別是區域性大學與社會需求不適應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帶來的的危機已經開始引起了全社會的重視,在探討大學未來發展時,不少學者和官員都提到了轉型發展的問題,甚至提出區域性大學(或稱地方大學)向應用技術性大學轉型強烈要求。“在經濟社會轉型的今天,高等學校發展走什么路呢?我認為,應該遵循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多樣化的需求,實現人才培養的多樣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這里,特別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的相當一部分,在人才培養上沒有很好地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急需轉型,實現人才培養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對接”[11]。這種觀點帶有很大的普遍性,也有相當大的片面性。其問題就在于忽視了區域性大學的其他社會功能,如果照這樣的思維轉型,將會導致區域性大學社會功能的殘缺。區域性大學必須轉型,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何轉型,必須理性思考、慎重決策。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我們毫不遲疑地會得出如下結論: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區域性大學轉型發展是時代要求,歷史必然,也是自身發展所需。那么,接下來我們要探討的就是區域性大學轉型發展的基本要義,亦即社會需要什么樣的大學和區域型大學如何才能實現真正的轉型發展?筆者認為,區域性大學實施轉型發展戰略的探索中,必須著力加強以下諸方面工作。
(一)緊扣經濟社會轉型強化生存發展的危機意識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乃至國家、民族如果缺乏危機意識,必陷危機之中,所以,中國古代先哲告誡我們: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西方發達國家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過程中深刻的教訓更為我們提供了前車之鑒。
如果說,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特別是區域性大學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置身于危機之中的話,可能會引起為數不少的人的質疑,但是,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不少的區域性大學辦學與社會需求脫節帶來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就充分地說明了危機的嚴重性。當然,其中有就業需求與就業容量之間的矛盾等社會性問題,但更不能忽視大學辦學自身存在的問題。如果大學特別是區域性大學不迅速扭轉這一頹勢,那么,大學的生命將無以為繼就不再是危言聳聽。美國著名學者弗雷德里克·E·博德斯頓深刻指出:大學“無法生存下去的一個不大明顯但仍然十分典型的表現是,學校的使命與功能被迫發生急劇變化。當然,活力并不意味著大學在一段時期內應當繼續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運行。和其他組織一樣,大學也確實需要適應新的環境,這種適應是一個組織健康的標志”[12]。所以,在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化且自身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過度的關鍵時期,區域性大學必須進一步強化憂患意識,站在自身發展的戰略高度,及時做出轉型發展的決策。
(二)全面把握轉型發展的科學內涵
轉型發展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區域性大學轉型發展不是簡單地向應用技術性大學的轉型,準確把握轉型發展的科學內涵,關系到區域性大學能否更好地履行使命和發揮作為的問題。筆者認為,區域性大學在實施轉型發展過程中,應當把握以下四個方面的要求,且缺一不可。一是教育類型的轉型,準確把握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本質特征和時代要求,真正實現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型,在多樣化高等教育發展的背景下科學定位,找準自己的發展發展道路及目標。二是發展方式的轉型,堅持外延擴展與內涵提升相結合,以內涵提升為重點;堅持擴大規模與提高質量相結合,以提高質量為主題;堅持自我發展與服務區域發展相結合,以促進區域發展為目的。三是管理體制的轉型,由傳統的政府管理為主和過分依賴政府,轉變到建立健全現代大學制度,在一定的空間內實現依法自主辦學,特別是通過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激活全員辦學活力。四是學科專業的轉型,就是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強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加強學科專業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充分彰顯區域性大學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價值和作用。
(三)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
區域型大學就是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學,這是區域性大學與生俱來的歷史使命。把握這一根本要求,著眼區域需要,做好區域文章,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履行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以及文化傳承與創新等社會功能,這是區域性大學轉型發展的客觀要求。
近十多年來,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一方面,不少的區域性大學管理屬性被改變人,如原來屬于地市管理的區域性大學成為省管大學;另一方面,一味追求“高大上”,“升格”之風現在仍然影響著一大批區域性大學的辦學行為,等等。這些現象和原因,導致不少區域性大學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識被弱化、作用被削弱,背離了創辦區域性大學的初衷。
在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時期,區域性大學應當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功能和使命,應當回歸區域性大學的本質屬性。衡量區域性大學轉型發展是否成功的尺度,就是區域性大學辦學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契合度,以及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力和貢獻力。
[1]白玫.大學的品質:保守、適應與超越[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9,(8):32.
[2]孔春暉.大學超越之品質[J].高等教育研究,2007.(11):22.
[3]張焱.大學精神與社會批判[J].理論界,2009,(12):178.
[4]雷冬玉,胡弼成.大學使命與大學追求[J].江蘇高教,2001,(2):26.
[5]陳敬樸.論“教育優先”[J].高校理論戰線,1995,(4):44.
[6]魯潔.論教育之適應與超越[J].教育研究,1996,(1):18.
[7]厲以寧.轉型發展理論[J].經濟學動態,1997,(4):3.
[8]唐瑩.元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6.
[9][德]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M].李其龍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
[10]鄔大光.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的內涵與價值——與馬丁·特洛教授對話[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 (6):6-9.
[11]高陽,趙冬冬.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J].河南教育,2014,(1):24.
[12][美]弗雷德里克·E·博德斯頓.管理今日大學——為了活力、變革與卓越之戰略[M].王春春,趙明炬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98.
(責任編輯:袁海軍)
Rational Thinking of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Universities
Dai Linfu
(Research Center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Wuling Mountain Area,Jishou University,Jishou,Hunan416000)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beys the rule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t has also brought a heated discus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universities;however,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s a conception full of meanings.When it comes to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regional universities,the rational decisions are necessary.Based on their own terms and the needs of outward environmental changes,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universities should adjust their own structures,contrive the developmental strategy,update their ideas and transform the developmental pattern and so on.In essence,it is a kind of recognition and reorientation of the social obligation,historical mission and developmental pattern towards the regional universities;considering the content,it includes 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developmental pattern transformation,management system transformation,subject transformation and service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so on,in which the developmental transformation is given the top priority.Only by scientifically grasping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needs of regionall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an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universities be realized.
regional universities;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rational thinking
G648.4
A
1005-5843(2015)04-0022-05
2014-12-26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教育科學研究基地專項課題“區域性大學轉型發展研究”(課題編號:XJK014BJD006);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武陵山區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研究:人才培養的視角”(課題編號:XJK014BGD063)。
戴林富(1963-),男,回族,湖南龍山人,吉首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武陵山區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