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暉
(大連市甘井子區知遠小學 遼寧大連 116021)
淺談數學課堂中對學生交流表達能力的培養
孫 暉
(大連市甘井子區知遠小學 遼寧大連 116021)
一個人的表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小學數學課堂中經常有的孩子回答問題就用半句話來回答,說不出完整話,而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思維能力很強的學科,不僅要有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要能很好的表達出自己所想,這樣一來,小學數學教師就要面臨一個問題,如何在課堂中提高學生們的表達交流能力?這個問題也被越來越多的老師重視,本文結合就自己平日教學實際中自己的一些做法和大家探討。
數學課堂 表達 交流
中國有句俗語:“兩個人,每人有一個蘋果,交換一下,仍是每人一個蘋果;兩個人,每人有一種思想,交換一下,每人就有兩種思想。”交流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已越來越受人們的重視。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知識進行分析、判斷、推理、歸納、演繹等思維活動,其中每一環節都離不開語言的表達。但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只有少數的同學能夠有條理地、完整地、清晰地表達自己觀點,大多數同學回答問題時,詞不達意,表達非常不通順,往往只是用一兩個字、詞回答。數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就要鼓勵、指導學生發表見解,并有序的把自己的思維過程表述出來,同時讓盡量多的學生能有講的機會,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表達的是否流暢,也要重視學生表達的質量。下面,結合平日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1]
一個班級的學習氛圍決定學習成績,一個人的家庭氛圍決定個人習慣,對于數學課堂來說,課堂氛圍取決于學生說不說、會不會說。根據低段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知識基礎,在教學時要讓數學語言變得生活化,生活情境變得數學化,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氛圍,以興趣激發學生會說,以事例引導學生會說。例如一年級教學“0”的認識,對于一個小學生來說極其抽象,如果脫離實際生活的語言素材,學生是不會說的很具體,甚至望文生義。因此,許多老師在教學時,先創設情境:小貓釣魚,通過創設豐富的語言素材后,再讓學生看圖說話,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又鍛煉了口頭表達,當學生認識了“沒有”可用“0”來表示,并能舉例哪些事物可用“0”來表示?所以只有把書本知識直觀化,學生才會易懂易掌握,同時又啟迪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會暢所欲言。
一年級剛入的同學,經歷了從幼兒到小學生的蛻變,無論從學習能力,學習習慣都需要上升一個臺階,這個蛻變的過程是需要教師的親自引導的,在課堂上,教師要逐字逐句把關鍵問題說清楚,同學們模仿老師來說,數學相同類型的問題回答方法是類似,需要教師把思考問題的方法教給孩子,例如,一年級解決問題,《跳傘表演》紅傘比黃傘多幾個?教師親自指導孩子說:這道題的問題紅傘比黃傘多幾個,就是求14比6多幾個,所以我用減法計算,列式是14-6=8。這樣一來同學們再遇到解決問題的時候,就知道要從問題開始入手,再分析題意,最后列出算式,課堂中學生們就學會了表達的方法。[2]
新課改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數學課堂更是如此,思維要顯性化,在數學課上要給學生說思路的機會,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用語言、動作、圖形等形式展示出來,同時也要傾聽別人來反思自己,最后形成共享,充分發展自我。因此教師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應當靈活多樣,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果。可以獨自小聲說,同桌之間練習說,小組互相說,在全班說等等。學生在合作交流時,教師要參與到小組中,趁機指導,特別是一些不愿表達的學困生,教師要與他們拉近距離,教他們說。另外還要鼓勵學生到前面當小老師,給全班同學講解,與同學們進行互動,提高雙方的表達能力。
數學中難免存在模棱兩可的問題,也有班級大面積出錯的地方,這時教師就要抓住時機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可以引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進行一場知識的辯論,這樣能讓學生共同參與、交流信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例如一年級比較輕重一課,圖意:兩個橘子和一個蘋果一樣沉,問一個蘋果和一個橘子孰輕孰重?在上課過程中發現大部分的同學認為橘子沉,蘋果輕,至此我把全班同學分成2部分,認為蘋果沉的和認為蘋果輕的各位一隊,輪流發言,說清原因,最后認為蘋果輕的同學認可了他們的答案是錯誤的,此次所謂的辯論在他們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學們想表達的欲望非常強烈。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群體的活動功能,給學生提供較多的討論分析機會,使學生在知識方面相互補充,學習方法上相互借鑒,集智取長,協作創新,這樣的學習效果非常顯著。
科技發達的今天,課堂已然延伸到了教室以外,電子產品的泛濫加上現在的學生們對電子產品那份濃厚的興趣,作為老師的我們也應該把課堂延伸到網絡平臺上,班級QQ群、微信群都是很好的交流平臺,學生們課堂上沒有聽懂的知識不再只是當面問老師一種途徑了,課后孩子們利用微信、QQ的語音功能在群內提出自己的疑問,同學們互相解答,亦或是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同學們各抒己見,這種新式的“課堂”學生們非常感興趣,這樣孩子們不僅解決了疑問,更是很好的鍛煉了自己的表達能力,尤其是課堂上不敢大聲說話的孩子,在家里對著手機,與同學們交流所學知識,即克服了緊張的心里,自信心也增強了不少。日復一日,這樣的孩子就敢于跟別人溝通,敢于表達是很好表達的開始。[4]
“說”是思維外化的形式,要想“說”好,就必須“想好”即必然要經過認真思考。可見,引導學生表達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引導學生參與學習,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長期堅持讓學生用準確、精煉、清晰、完整的語言表述觀察過程、操作過程、算理和解題思路以及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既可以培養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又可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讓學生敢說、多說、善說,使數學課堂教學成為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發展的主陣地。[3]
[1] 裴曉娟《 淺談小學數學課堂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新課程學習(上)2013年02期
[2] 徐建春《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年04期
[3] 李燕華《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策略研究》
[4] 謝文秋《把小學數學課堂還給孩子》[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