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悅紅
(通道街回族小學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注重閱讀積累,提高習作能力
——豐富語言積累,培養學生習作能力的行動研究
石悅紅
(通道街回族小學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我們都知道語文的學習是很難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語言積累的薄弱成了他們語文能力持續發展的“瓶頸”,由于沒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奠基”,那些提高習作能力的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樓閣”。
我校地處回民區舊城,學生來源大多是民工子弟,家長普遍文化素質薄弱,學生閱讀水平、作文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普遍不高,而導致這一結果的直接原因就是學生語言積累不夠豐富。怎樣才能讓學生重視閱讀,有主動積累語言的積極性,并學以致用,提高習作能力呢?這是我一直以來想要探索的問題。基于以上原因,我制定了個人微型課題“豐富語言積累,培養學生習作能力的行動研究”。為了使課題順利進行,我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閱讀、上網、借鑒、參考了有關文獻資料,如《小學語文》、《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作文有效教學招招鮮》、《如何找準讀寫結合點》、《讓習作教學快樂起來》等,再結合兩次外出培訓,學習名家先進經驗,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我從以下四方面加以研究嘗試,發現效果不錯。
首先注重課外閱讀。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書讀多了詞語自然會“順流而下”,名言佳句也能信手拈來。為了更好的保障學生的課外閱讀,為孩子們營造“書香童年”,我幫助學生制定了相應的課外閱讀安排:在讀物的選擇上采用教師推薦、學生自選、生生互換、親子閱讀等相結合的方式,實施早中晚閱讀,保證每天一定的閱讀時間與數量,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自己喜歡的,思想性、知識型、趣味性強的讀物。如科普讀物、民間故事、中外童話、短篇小說、詩歌,甚至名家名篇等,從天文、地理到花草鳥禽;從歷史文物到現代英雄等,使學生不僅開闊了視野,而且增長了知識。閱讀的同時要動筆,或摘名言警句、或摘精彩片段、還可以在書上圈點作批注、寫讀后感,創編小報等。同時,補充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讓學生在博覽群書中提高語文能力,如學習了課文《卡羅納》后,引導學生讀《愛的教育》相關故事;學習了《蟋蟀的住宅》,讓學生閱讀法布爾寫的《昆蟲記》;學習了老舍先生的《母雞》一課后,師生共同閱讀了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學習了《鳥的天堂》后,我們又共同賞析了《紫藤蘿瀑布》、《春》這些美文……在這種“潤物細無聲”的熏陶中,學生的辭采日漸豐盈。
其次,在教學中我們應重視讀與寫的結合,學與用的結合。在增加學生語言積累的同時,及時引導學生“為我所用”,真正做到把語言的積累材料內化為運用能力。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例子,語文書中的一篇篇課文,都是編者精選的名篇或范文,這些課文不僅是語言的典范,也是思維的典范”。課文為學生提供了很多仿寫的資源,我們可以依托文本并超越文本,指導學生靈活運用文中的好詞佳句、成功片段、寫作方法,只要找準讀寫訓練點,將閱讀與寫作融合起來,就能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如在教學豐子愷先生《白鵝》一課時,作者圍繞“好一個高傲的動物”這句話,從它的叫聲、步態及吃相三方面進行了具體的介紹,表現出了鵝高傲的特點,表達了作者對鵝的喜愛之情。在本節課結束時,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的作業:你能也試著用這種方法寫一種你喜愛的小動物嗎?先把這句話補充完整,再圍繞這句話從不同方面把它寫具體。有的學生這樣寫:猴子是一種活潑機靈,惹人喜愛的動物,然后圍繞這個中心句,從猴子的外形、吃相、活動三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描寫,不僅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猴子的活潑機靈,惹人喜愛的特點,同時也表達出了自己對這種小動物的喜愛之情。不難看出,學生已學會了圍繞中心句從不同方面抓特點寫的方法。再如,教學《貓》一課時,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老舍先生運用總分的段式,用事例寫具體的方法,把貓的古怪形象寫得栩栩如生。一位學生仿寫時,就用上了這樣方法:公雞打架可真厲害。一有別的大雞來和小雞爭食時,它立刻連飛帶跑地向那只大雞撲去,狠狠地啄幾下,好像在說:“你干嘛吃我孩子的東西?”如果大雞反抗,它猛地再撲上去,用力啄大雞旳冠,跑了還不行,直到咬出流血為止,然后再叫幾聲,好像在說:“看你還敢不敢欺負我家孩子?”這位同學用上了一系列的動作詞,再加上自己豐富的想象,用擬人的手法將一只既厲害又充滿父愛的公雞形象躍然紙上。每當看到學生能將文中相關詞句或寫作方法巧妙地運用到自己的習作和練筆中時,我內心總會充滿欣慰,用贊美的語言鼓勵肯定他們的這種寫法,并引導全班同學進行評議,體會他們的習作如何運用得巧妙,恰到好處。在潛移默化中,孩子們也受到了熏陶,每次完成一篇習作時,總要帶著思考,真實的情感去細細斟酌,就像完成一幅精美的藝術作品一樣,感受著自我的成功與喜悅。
第三,注重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注重身邊耳聞目睹的新鮮事。如發生在班內的好人好事或違紀現象寫寫感受;教師每周國旗下演講的內容聯系自身寫寫體會;學校開展的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寫寫收獲等,告訴學生生活中的素材無處不在,只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再平凡的小事也會引發我們的思考。學生從剛開始只能寫幾句話,到現在能寫出自己的看法和帶著情感的體會。這一舉措,學生不僅鍛煉了聽力,而且培養了明辨是非的好習慣,更可貴的是習作能力得到了鍛煉。在學生練筆之后,更應注重習作的評價。寫得好的文章我總會當范文讀給孩子們聽,并問問學生哪些地方寫得精彩,讓你感受到了什么?那些地方還存在欠缺,怎樣幫他改一改?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既相互間品讀了文章,也通過大家的集思廣益,學會了別人習作的優點,彌補了自身的不足。
第四,學生間相互修改作文,在修改中相互借鑒經驗。在習作實踐中我發現學生用紅筆修改得特別認真,他們不僅會及時地圈畫出同學的錯別字,不正確的標點符號,病句等,還學著老師的樣子把寫得精彩的詞句用波浪線劃出,旁邊不時還寫出幾句批語,如“你的作文寫得非常生動,但書寫還有些亂,下次要注意呦。”還有的同學寫道:“這只‘小烏龜’真可愛,讓我也情不自禁地喜歡上了它,從這件有趣的捉小魚的事情中,不僅可以看出小烏龜的聰明,也寫出了你對它的喜愛,如果不寫錯別字就更完美了。”孩子們真誠的評語不僅有贊美也委婉地指出了不足。作文差的同學在批改優等生的作文過程中學習借鑒欣賞,力爭發現對方的不足;優等生在幫助差生修改時,力爭從細微處發現閃光點。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作文興趣,還對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動作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通過近一年的課題研究,我驚喜地看到了孩子們的變化,他們有了主動閱讀、積累語言的積極性,不再畏懼寫作文。這是我班實驗前后的習作成績跟蹤數據表,好中差生各舉一例。我班同學張子豪,從前語文考試作文不是一字不寫就是離題萬里,最近的月考和期中考試,我卻發現這孩子習作有了明顯的進步,盡管作文只打了三類,但最終還是有了很大提高。我班共有學生52人,通過上學期和這學期期中考試習作成績的對比,這些數據足已表明:學生整體習作水平幅度有了明顯提升,這些成績的取得,更增強了我進一步研究的信心與決心。在后續的個人課題研究中,怎樣把課題做深入,是我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我將更進一步深入加強學生閱讀,提升寫作技巧,寫作方法,從學生思想深度上下功夫,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分出層次,領悟性強的學生選擇的讀物內容思想上難度更深,使其思想感悟能力達到更高一層的水平,和中學接軌。水平一般或領悟性比較慢的孩子,則推薦一些同步閱讀內容供其拓寬思路。我在閱讀教學中更要注重引導學生會讀、讀懂、讀活,思考文章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達到積累知識,豐富詞匯,掌握寫作方法,并學以致用,提高習作水平的目的。還要布置給學生每學期都要整理出最喜歡的幾篇作文,自己設計制作出精美的《習作集》,包括題目、作者姓名、封面設計、前言、目錄、習作內容、封底設計等,幫助他們在小學階段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我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更要注重資料的收集和積累,并且不斷地深入思考,總結經驗,并撰寫論文,在研究過程中有所感悟,有所體會時及時梳理。總之,在個人微型課題研究中我將更加努力,為我校課題研究再上新臺階而添磚加瓦。
從積累到運用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要我們在教學中帶上一顆慧心,在增加學生語言積累的同時,做到生活實踐與語言實踐相結合,思維和語言相結合,閱讀與寫作相結合,多為學生創造訓練語言的場所和機會,讓學生“心動”“筆動”,學生的創新之花,必然會燦爛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