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水平
(江西省南昌縣向塘鎮中心小學 江西南昌 330000)
古詩悟境
付水平
(江西省南昌縣向塘鎮中心小學 江西南昌 330000)
中國古詩博大精深,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精髓。成千上萬篇古詩都在精妙的語言和熾熱的激情,賦予其深邃的意境,豐富的內涵。培根也曾說過:“讀詩使人靈秀”。身為人民教師,就應責無旁貸地把這種古典文化融于教學中很好地發揚下去。但這并非易事。在此。筆者以結合自己歷年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經驗,就如何讓學生在學習古詩中悟境的問題進行探索,教活古詩。
古詩 古典文化 悟境
古詩文可是說一種精煉的綜合性文學藝術,它往往將文字、繪畫、音樂有機地統一,借助有限的文字來表達一種和諧的意境:有的抑揚鏗鏘,有的纏綿悱惻,有的迭沓酣暢,有的悠揚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復誦讀,才能體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讀出感情,才能把有形的方塊文字,演繹成各種豐富的畫面和意境。那聲情并茂的誦讀,更可以直接把學生帶入文章的意境,產生生動的聯想和情感的共識。
如在《游子吟》的教學中。首先,老師讓學生多讀“密密縫”、“意恐”、“寸草心”、“三春暉”、這幾個詞,認為讀懂了的,再講講這幾個詞的意思。教師隨機指導,使之了解其間包含的綿綿母愛之情。最后,讓學生用自己領悟到的感情,放聲朗讀全文。等他們讀過幾遍后,也會情不自禁地講述自己所獲得的母愛的實例,會從心底里發出“寸草心,何以報春暉!”的感嘆!此時,他們的情感也就由此得到了升華。正所謂“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應用多媒體,通過色彩鮮艷的動態視頻、生動逼真的音響效果等手段,將畫面、文字、音樂有機組合,整體呈現,為學生創設出生動形象的情境,使學生對所學古詩有一個很好的整體感知,就能大大激起學生對學習研討的興趣,很快進入詩中情境。
如教《望廬山瀑布》一詩,一開課,我們就提供一幅氣勢磅礴的瀑布從廬山墜入深澗的畫面,同時伴著流水深潭的聲音。再讓學生體會到畫面瀑布高、快的特點。很快,領略作者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藝術境界。與詩人產生共鳴。
又如,在教學《山居秋暝》時,同樣可以提供出“一束束朦朧的月色透過樹梢射向地面,松林間有清泉緩緩流下”的電視畫面,同時配上那泉水叮咚作響的聲音。此時,學生定會陶醉于那“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優美景色。
由于中國古詩內涵的博大精深,其語言文字隱喻性很強,許多詞匯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可體驗而無法表達。有的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有的是“盡在不言中”。正是由于古詩語言的模糊性,增強了語言的美感和表現力。“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根據詩意想像畫面,體會意境,這是詩的教學的重點、難點。不僅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些詞不好理解,那就要看老師如何點撥。
如在教學《絕句》中的“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時,“含”與“泊”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含”的本意是包含。“泊”的本意是停泊。但是,理解本意并不夠,教師要幫助學生在字的本義與詩句的意境的整合中加深對“含”與“泊”認識。這時,如能憑詩作畫,問題很快就能迎刃而解。我們可以設計以下幾個問題讓學生一一解答。①對于“窗含西嶺千秋雪”,同學們想一想,如果要把它畫下來的話,需要畫些什么?學生會回答“窗”、“西山雪嶺”。②“千秋”如何用圖畫表示?學生會回答“千秋”是虛指,只要把雪畫厚,就可以的。到這里,老師要追問③對,剛才那位同學講得很好,現在只剩下一個“含”字了,這個字我們如何在畫面上表達呢?也就是說:“窗”和“西山雪嶺”這兩者,把誰畫作近景,把誰畫作遠景?并說出理由?這時候,自然地,同學們的回答是把“窗”作近景,把“西山雪嶺”畫作遠景。“因為作者是站在房間里通過窗口眺望到了遠處的雪嶺。”不難看出,學生就已經領悟了“含”的深刻含義。對于下半句的“門泊東吳萬里船”中的“泊”字,同學們就討論得更熱烈了。
又如《泊船瓜洲》一詩,對于“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可先讓學生查有關資料,知道王安石從“到”、“過”、“入”中,幾經推敲,最后才確定用“綠”,便他們并非知道這個“綠”字究竟比其它三個字好在哪里。如果教師能讓學生就這句詩作一幅畫,他們便能從中體會到“綠”字不僅表現春風吹到滿面,更能表現出春風吹,大地著綠,萬物復蘇,春意盎然的景象。這既解決了教學古詩中遇到了可意會而難以言傳的困難,也真正讓學生品味到古詩的精妙。同時還鍛煉了學生的能力素質。老師教得“活”,學生學得“樂”。這又何樂而不為呢?
總之,這三種教學古詩的方法都能使學生很好地領悟詩境,同時也是因材施教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大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