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先
(運河區教文體局 河北滄州 061000)
小學語文教育方法探究與應用
劉勇先
(運河區教文體局 河北滄州 061000)
在課堂中,小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還很淺顯,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還很薄弱。拓展探究小學語文教學的方式方法,使學生掌握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發現學習規律并發掘自己的興趣,讓學生自發地主動地去開啟自己的學習之門。
拓展探究 小學語文 學習規律 興趣
學語文的過程,其實也是學交流、學合作的過程。學生間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決于學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教給學生的合作技巧,通過經常訓練,讓學生學會“聽”、“講”——別人發言時,注意力要集中;別人說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樣,要在肯定別人的基礎上講自己不同的想法;別人提意見時,要先聽,再講自己的理由。這種合作的過程,學生不僅學會了怎樣表達意見,而且學會了怎樣傾聽別人的想法。
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先對語文問題進行大膽猜想,再通過探究尋找規律,得出結論。這種探究方式是:問題——假想——探究——結論。例如,教學《狼牙山五壯士》時假設:五位戰士勝利地完成了掩護任務后,準備轉移。有兩條路:一條是通往主力部隊轉移的方向,另一條是通向狼牙山的頂峰,那兒三面都是懸崖絕壁。如果五壯士選擇走通往主力部隊轉移方向那條,將會是怎樣的結果?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和查找的資料,對走這兩條路進行分析比較,最終得出五壯士選擇走通向狼牙山頂峰這條路,是為了部隊主力和人民群眾的安全著想,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通過假想使學生更加認知了五壯士不畏犧牲的壯舉,從而激發學生對革命英雄的敬仰和崇敬之情。
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發現,在動手中感悟,自己解決問題,總結規律,得出方法。這種探究方式是:疑問——活動——發現——結論。人們常說,聽過會忘,看過能記,做過才能會。如在指導《顏色變的戲法》一文時候,叫學生帶好美術課上用的顏料。在課堂上老師提出:把紅色+藍色=?;紅色+黃色=?;紅色+藍色+黃色=?;……。讓學生動手調配色彩,然后認真觀察,最終得出結論,這樣能使學生對顏色從理性認知,上升到感性理解。又如,教學《只有一個地球》時,布置學生調查:我們這個地方環境受到那些破壞,使我們的生活受到那些影響?學生對了解此問題的積極性很高,經過他們的觀察、了解、訪問后,對課文內容加深了理解。
讓學生在比較中探究,在類比中發現。這種探究方式是:問題——操作——對比——結論。如在教學 “安靜”、“寧靜”、“寂靜”,“戰斗”、“戰役”、“戰爭”等詞語時,可以先叫學生講講詞語的意思,用詞語說句話,然后比較詞語之間的細微區別,最后得出“安靜”、“寧靜”、“寂靜”,是從靜的程度上有區別;“戰斗”、“戰役”、“戰爭”是從時間、范圍上有區別的結論。語文教學還可以從體裁、題材、內容、寫作方法進行課文間的比較,也可以把課文內容與現實生活進行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結論。
語文教學過程中,還要培養學生對未知世界好奇和探究的意識,讓課本知識得到延伸,進一步發展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多想辦法、出點子,用語文課文的魅力,讓學生覺得學語文有趣,自己主動地去學,自覺地去探究其奧秘。如在教《電子計算機與多媒體》這一課時,由于小學生對電腦知識和作用了解不多,影響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采取激發學生的興趣辦法,如課前提問:“電腦是干什么用的?它怎么會有這么神奇?”學生認真看書后對問題能作出初步的解答了,接著課中提問:“其實,書上講電腦的作用只講了一點點,它為什么那么神奇也沒有講清楚,你們想真正了解它嗎?我們就一起來討論這問題吧。”每個學生對電腦了解各不相同,通過討論互相補充,這樣學生對電腦的了解更全面了。最后布置調查作業:“1.你們調查了解一下生活中的那些人工作要用電腦,那些事情要用上電腦?2.寫一件電腦給你帶來好處的事。”只要堅持培養學生對未知的探究意識,學生的潛能就能得到挖掘,學習能力會得到不斷的發展。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學生興趣是探索的關鍵點。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經驗、能力水平、認知規律和生活實際等因素,抓住思維活動的熱點和焦點,通過各種途徑創設與教學有關的又使學生感到真實、新奇、有趣的教學情境和氛圍,指導學生自發地去探索、發現問題,孕育探求動機,使學生產生探索欲望和興趣。當學生通過探究后,終于解決了一個個對他們來說是新奇而又富有挑戰的問題時,他們能從探究中體驗到快樂,獲得一種成就感,這是一種強大的、令人愉快的情緒體驗,他會產生推動不斷探究的巨大力量。學生一旦有了這種體驗,就會產生再次體驗的愿望。因此,當學生在對問題的探究中,取得的點點成績,老師都要及時給予肯定,讓學生嘗到探究的甜頭,獲得成功的快樂。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探究氛圍。傳統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傳授與接受的關系,很難形成互動、合作的氛圍。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為探究性學習創造寬松的環境。
靈活采用多種教學輔助手段,營造探究氛圍。恰到好處的教學輔助手段更利于激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如多媒體形象直觀的特點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氛圍容易營造。因此可根據教學的需要適時地借助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再如開辟第二課堂,在學生中成立文學社、攝影組、宣傳組等課外活動學習小組,教師充當參謀和觀眾,為學生營造探究的
氛圍。此外,還可以開展實踐活動,如在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請學生親自做實驗驗證伽利略的話的正確性等。無論采用哪種手段,教學活動不能只是滿足和遷就學生眼前的興趣和需要,否則,學生獲得了感官的愉悅,卻學不到知識,得不到真實的發展。正如中國臺灣學者歐用生所指出的,這種所謂的愉快教育勢必成為學生的“安樂死”
教師要給學生探索未知世界創造條件,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臺,并細心呵護學生探究的萌芽,讓其茁壯成長,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語文探究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