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昕
蒙古國區域經濟差距
◎張昕

1990年以前,在以政府主導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基本上不存在相對獨立的區域經濟。1990年以后,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軌和私有化進程的開展,區域差距逐步顯現。為了保證了區域經濟向有利于提高國家經濟實力方向發展,蒙古國建立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如《在蒙古國建立自由貿易區理念》(1995),《關于確定區域基礎中心城市》(2003),《區域發展管理法》(2003),《區域發展中期戰略》(2003)以及《區域發展項目》(2005)。
國內生產總值。蒙古國五大區域在2002~2013年期間經濟發展趨勢大體一致。2002年,除烏蘭巴托外,其他四個區域經濟總量均處于較低水平,東方區域GDP僅有68810.2百萬圖,不及烏蘭巴托十分之一。由于經濟基礎較差,2004年以前各區域經濟發展速度緩慢,中央區域GDP同比增長率不足10%,其他區域為10%~20%。自2004年開始,憑借國際市場上各種資源類產品價格上漲之勢,各區域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烏蘭巴托GDP于2004年突破萬億圖,高原區域次之,在2007年達到萬億圖,另外三個區域發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為中央、西部和東方區域。2009年,全球礦價持續下跌,以采礦業作為支柱產業之一的蒙古國受金融危機影響初顯,烏蘭巴托GDP同比增長率跌破10%,中央區域GDP基本不變,其他三個區域呈負增長,區域差距進一步擴大。2011年開始,隨著金融危機影響開始減退,各區域經濟重新以20%~40% 的GDP同比增長率恢復增長,2013年烏蘭巴托GDP達到11.1萬億圖,此時緊隨其后的高原、中央區域分別為2.7和2.0萬億圖,兩者差距同往年相較略有增加,發展較落后的西部和東方區域分別為9400和6900億圖,此兩者差距由2002年的290億圖擴大到2013年的2500億圖。
財政收入與支出。20世紀90年代以前,財政在蒙古國經濟關系中占有特殊地位,在長達70年的社會主義公有制進程中為計劃經濟體制服務。自20世紀90年代初蒙古國開始分兩個階段對不同經濟部門實行私有化進程并于2002年接近尾聲,此時各區域財政收支在政府職能的影響下處于較高水平,烏蘭巴托最高,收支分別為49967.3和53683.8百萬圖,中央和高原區域次之,西部和東方區域墊底,各區域財政均為赤字。2003年,隨著私有化進程基本到位,政府支配資金的能力明顯減弱,因此各區域財政收支大幅下降,中央區域尤甚,收支同比下降59.4%和78.6%,其財政收支水平也因此落后于高原區域。
產業結構。蒙古國產業結構整體呈升級趨勢,各區域產業構成十分單一,基本只有1~2個支柱產業。西部和東方區域均以畜牧業為支柱產業,因此其經濟部門以第一產業為主,雖然比重呈下降趨勢,目前與第二產業基本持平,但是其地位是第三產業短期內無法撼動的。高原區域第二產業波動發展,2007年以前比重不斷提升,占GDP的66.4%,隨后由于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礦價下跌致使第二產業發展受阻,其后雖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但持續時間不長。盡管如此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仍高于第一和第三產業,第一和第三產業始終平穩發展,變動幅度較小。中央區域整體以第一產業為主,第二、第三產業交替發展,2005年三次產業比重為51.2:21.3:27.5,2013年調整為36.0:30.3:33.7。因為中央區域包括七省,其中既有工業比重較大的南戈壁省,又有以畜牧業為支柱產業的東戈壁省和中戈壁省,同時還有服務業較發達的達爾汗烏勒省,這些省彌補了戈壁蘇木貝爾省這塊短板,致使中央區域整體經濟水平次于高原區域,但是差距不大,同時優于西部和東方區域,差距明顯。
結論。蒙古國各區域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其中烏蘭巴托發展水平最高,高原區域次之,然后分別是中央和東方區域,西部區域最低。經濟基礎參差不齊。除烏蘭巴托外,其他四個區域經濟基礎較差,西部和東方區域雖然資源豐富,但是由于人口稀少,地理條件導致的交通不便和技術水平落后等原因致使兩大區域始終不能充分利用既有資源為其經濟發展服務,高原和中央區域依靠個別經濟基礎較好的省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產業結構單一。烏蘭巴托雖然各項經濟數據名列前茅,但是僅依靠人口眾多的優勢使第三產業比重長期過大而忽略了第二產業的發展并非長久之計。高原和中央區域因為個別省份突出的采礦業和工業而使其產業結構看似比較和合理。西部和東方區域產業結構單一的現象尤為突出,支柱產業僅有畜牧業。基礎設施和技術落后。截止2010年,蒙古國公路總里程僅有4.93萬公里,不及北京、天津和上海三市之和,鐵路線僅有1811公里,相當于北京、天津兩市之和,主干網絡為連接中俄的過境鐵路線,途經烏蘭巴托、額爾登特(鄂爾渾省首府)、達爾汗(達爾汗烏勒省首府)等經濟發達城市。航空、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同樣不盡如人意。各資源大省由于技術水平的限制已探明和開發的種類和數量都僅是冰山一角。
政策建議。首先,應完善政策法規和政府職能,保證政策制定的合理性、穩定性和執行力。其次,優化產業結構。西部區域和東方區域應利用土地遼闊和資源豐富的資源優勢,注重人才和技術引進,做大做強已有工業;高原區域推動已有的農牧業、畜牧業、運輸業等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中央區域應繼續發揮三次產業結合發展的特點;烏蘭巴托應控制發展批發零售業和售后服務業等低端產業,大力發展金融業、旅游業、現代物流業和信息產業等前景良好、與世界接軌的現代服務業。最后,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水平。達到資源有效配置的目的,解決資源勘探開發效率低、生產能力弱等固有問題。通過上述措施逐漸改善區域經濟差距,使各區域揚長避短,最終實現協同發展。
(作者單位: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