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潮(農安縣實驗中學 吉林農安 130200)
高中語文課堂不可缺少的思想品質分析
王迎潮
(農安縣實驗中學 吉林農安 130200)
就我們高中語文教師而言,更應該高度關注高中學生在學習心理和意志品質等方面的特點,深刻理解高中語文教與學的特性,進而采取最適合高中語文教學的策略。鑒于上述思考,筆者認為,高中語文課堂應具備以下一些讀思品質。
語文 思想品質
新課程背景下,不少高中語文教師熱衷于在備課時制造所謂的“亮點”:或多媒體肆意渲染,或濫用表演、放羊式,或整堂課空泛地搞“人文精神”的探究與拓展……把大量的精力都花在吸引學生的“看點”上,致使課堂喧鬧而浮躁,嚴重缺乏對課文到位的深讀。于是乎深讀課文的寧靜蕩然無存,學生遠離課文、架空內容、天馬行空地發表所謂獨立見解,課堂教讀的“語文味”越沖越淡,甚至造成學生思維的淺化與弱化。為此,筆者認為,教讀課文時,教師一定要能夠引領學生心靈寧靜地讀到課文深處,走進課文的生活和作者的心靈。
我們常講,讀的同時要善于用頭腦去思辨,用心靈去感受和感悟等。殊不知,這其中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那就是體驗。學生之所以會有所思辨、感受和感悟,其根本性前提就是用心深讀和體驗。我們甚至可以這么講,就閱讀課文而言,沒有深入、用心的體驗,就不可能有什么高質量的思辨、感受和感悟等。高中學生閱讀活動中的體驗一般有兩種,即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所謂生活體驗,就是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充分調動個人的經歷、閱歷、思想和認識等,進而把這種生活體驗融入到對課文的理解中去,借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加深學生感受、理解和認識的深度。某種程度上講,閱讀其實就是讀自己,就是讀自己的生活體驗,或者說憑借自己的生活體驗來閱讀。
1.心靈寧靜地在語境中品味
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章。語言的運用都不是孤立的,詞語用得是否恰當,是否富有表現力,關鍵要看字詞或語句是否最適合當下的語言環境。所以,筆者認為,語文教師一定要具備較強的文字敏感力,一定要能夠從課文的一字一詞出發,教學生把關鍵字詞或語句放到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去品味、咀嚼,把課文的語言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文章的思想情感等聯系起來加以分析,從而使他們洞幽燭隱,見微知著,把握精髓,深刻領會詞語的內涵和作者的匠心。
2.心靈寧靜地在比較中品味
不同的詞,不同的句式,不同的語序,其語言含義是不盡相同的,其表達效果也是有很大差異的。教師就是要善于利用變式比較的方式引導學生心靈寧靜地去揣摩、品味,以達到品深嚼透的閱讀效果。
3.心靈寧靜地在聯想中品味
心靈寧靜地在聯想中品味,就是讓學生借助聯想把眼前讀到的語言文字與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相溝通,進而加深對作者筆下的情景、意境的體驗,以加深對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感悟等。這種品味方法,更能激發學生玩味語言的樂趣,使語文課堂充滿濃郁的語文味,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詞語的內涵,進而促進他們語言能力的發展。
有人曾很詩意地描述:感動是一種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白,是一種無聲的教育,是心靈的滋補劑,是一種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感動是一種深化的情感體驗,是一種較為強烈的心動感覺,是互動的雙向結果,更是一種由外而內的或由內而外的情感表現。在課文教讀過程中,語文教師就是要讓學生從課文的豐富語義中掃描出鮮活的思想,碰撞出智慧和理性的火花,咀嚼出豐富的人文內涵,從而產生屬于自己的真心感動。那么,語文教師究竟該怎么做呢?筆者認為,一者,教師要善于準確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內涵,根據自身的感悟,認真挖掘課文的感動因素,并把這些感動因素內化為自己的真情實感,而后創設出有利于激發學生感動的教學環境。二者,教師要善于創設與文本內容相適應的情緒氛圍,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中把握貫穿課文的心理體驗和深厚內蘊,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三者,教師要善于在深入挖掘文本感情因素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感動學生的因素。一般而言,文學類課文總會有一兩處感人至深的佳境,教師一定要準確把握動情點,注意抓住表現情感差異的語句,引導學生仔細玩味,產生發自內心的感動。四者,教師要密切關注師生、生生的雙向互動中所產生的群情感因素,讓這樣的感動在師生的互動交流得到盡情的發揮,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對于讀書,思辨自始至終是一個良好的習慣,或者說,引導學生深入思辨是高效語文課堂的一個顯著標志。指導學生在體驗、感受、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思辨、再思辨,才有可能使他們獲得更深刻、全面的閱讀效果。
語文課堂上,需要教師指導學生獨立整理的東西實在很多,一般有基礎知識、課堂筆記、課堂練習、問題探究、學習方法等。基礎知識包括生字生詞、修辭知識、寫作背景等;課堂筆記包括段落大意、思想主題、人物形象、寫作手法、寫作特色等;課堂練習包括練習題的重難點、解題誤區、解題規律和方法、解題后的感悟等;問題探究包括課文何以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的原由、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課文的人文內涵和審美價值等;學習方法包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及時總結出來的有效學習方法以及他們對語文學習規律的感悟和認識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適時抓住每一個有利環節,指導學生心靈寧靜地認真整理,直至養成自主適時整理的好習慣。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好文”,更有益于他們在整理過程中“立好人”。現在的語文課堂多是鬧鬧哄哄,已經很難看到那種寧靜的、實打實的、硬磕硬的整理訓練了,這無疑對學生的“學文”和“立人”都是非常有害的。
最后,筆者再重申幾句。深讀、體驗、品味、感動、思辨和整理,貫穿于高效課堂教讀的全過程。但真正要深讀進去,并用心去體驗、品味、感動、思辨和整理,沒有寧靜的氛圍、環境和心靈是不可實現的。當然,筆者所談到的也許還不夠,但就當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讀而言,應該是能說明問題了。當然,必要的朗讀和討論、交流也是需要的,但必須是以心靈的寧靜為前提和基礎的。再說,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意志品質又具備寧靜讀思的優勢。為此,就讓我們以學生為本,從實際出發,求真務實、扎扎實實地打造心靈寧靜的課堂,讓寧靜成為高中語文課堂不可缺少的讀思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