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佳(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 廣西柳州 545616)
互聯網+下的大學生創業環境探究
尹 佳
(廣西科技大學鹿山學院 廣西柳州 545616)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會議的召開以及國內網絡技術的成熟和繁榮,“互聯網+”形式創業的基本條件在我國已經具備。大學生作為對于互聯網最為熟悉的一類群體,又極易受到國家政策的感召,因而導致基于“互聯網+”形式的大學生創業實踐越來越多,已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點和現象。本文即試從當下大學生創業這一熱點出發,對國內創業整體環境進行政策分析、經濟分析及人力分析,并對大學生創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進行改進。
互聯網 大學生 創業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口號受到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與國內網絡市場日趨繁榮和成熟的現實環境下,眾多借助互聯網技術的創新型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接連出現,即便一些具有頗高市場地位的大中型企業也開始進行“互聯網+”方面的試探性改革,著手市場轉型,以求在新一輪的發展浪潮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在這種“全民創業”的社會環境影響下,新一代大學生作為“互聯網+”領域最為熟悉、最為擅長的一類群體,基于“互聯網”網絡技術進行創業已成為大學生群體的一種潮流。本文即試從當下大學生創業這一熱點出發,對國內創業整體環境進行政策分析、經濟分析及人力分析,并對大學生創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希望助力“全民創新”社會更快更好形成。[1]
“互聯網+”是由李克強總理提出的一種新型的發展思路,通俗地講便是“互聯網+傳統行業”,它是創新2.0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新業態,也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的結果。“互聯網+”代表著一種新的產業結構發展模式,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1],將互聯網創新成果應用于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和實現工具的發展形態,最終帶動社會及國家的全面進步。
1.政策環境分析
李克強總理曾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會議上提出“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的構思,自此在國內掀開了發展“互聯網+”經濟的熱潮,網絡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面;且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口號的倡導,中國的經濟政策不斷利好,“營改增、低息貼”等有效促進了各大企業的發展,也為創業創新營造了良好的資本環境和社會環境。
2.經濟環境分析
盡管目前由于我國的改革進入“深水區”,經濟增長速度逐漸從高速上升向穩步增速過渡,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內的市場消費力,但就大環境而言,我國的經濟水平和消費水平并未下降,市場可挖掘潛力仍十分巨大,所以經濟環境足以支撐創業所需。且由于國家政策的鼓勵,眾多投資機構和人士熱衷于“互聯網+”模式的創業投資,為互聯網創業提供了雄厚的資本支持,有效解決了創業前期融資難、資金短缺的困境。因此,就經濟環境而言,創業形勢一片大好。
3.人力環境分析
當今世界各行各業的競爭乃至整個國家實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越來越重科學技術的教育與人才的培養,教育事業在不斷向前發展。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創新創業”號召的影響,各大高校開始逐漸在校園內進行創新教育并發展創業孵化項目,成為我國創新事業的人才培育基地,培養出了眾多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的高端人才,“蒜苗科技”、“課程表APP”等眾多創業項目發起人均是在校大學生或應屆畢業生。因此,當前社會的人才結構足夠為創新事業奠定堅實的人力保障。
1.“互聯網+”技術應用體系尚未建成,缺少可借鑒創業樣本
盡管網絡技術的推行在我國已有數十年的發展歷史,但目前成效最大的僅是網絡技術的使用方面,在“互聯網+”思維尚未提出之前,“互聯網+”在企業管理和創業創新方面的運用還僅僅只停留于表面。因而雖然目前基于“互聯網+”模式的創業和改革如火如荼,當迄今為止仍未出現一種足以令大部分創業者所信服的創新模式,導致大學生互聯網創業缺乏可以借鑒的創業樣本,仍是“摸著石頭過河”,風險巨大。
2.創業實踐不足,市場經驗匱乏
高校教育為我國培養出了一批尖端的高科技人才,也給創新事業提供著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但由于在創業方面,教育所能傳授的僅僅是理論知識和意識形態的培養,是前人經驗的總結和現有認知的傳授,在現實的市場實踐眾多能給予的幫助并不多。因而大學生創業雖然創新力度高、點子好、想法多,但苦于缺少具體的市場經驗和創業的實踐鍛煉,容易遭遇到各種市場問題,如產品推銷難、新產品市場競爭力低等,加大了創業的風險。[2]
1.建立健全創業所需的內部規范,提供制度保障
對于創業而言,僅有想法和點子是不夠的,關系到社會資源利用的方方面面,可以說創業的過程便是人力、物力、財力綜合調度和使用的過程,如何最大程度的實現資源利用是創業能否成功的一項重要因素,而規范的工作流程和健全的企業制度可以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建立健全創業所需的內部管理規范和相關企業制度[2],為創業提供制度保障,彌補缺少可借鑒創業樣本的不足,以成熟的公認的企業制度替代市場經驗的不足,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提高創業的可能性,讓創業離夢想更進一步。
2.培養科學思維并逐步切入市場,切勿盲目求大
大學生是整個國家人才組成當中的重要部分,是極具生產力和創造力的高端人才,也是進行互聯網創業的主要隊伍,但由于大學生的年齡、社會閱歷、市場實踐等方面的限制,也比較容易受夢想的沖動,在創業的過程中盲目求大、求快,結果只能導致項目的失敗。因此,大學生群體基于互聯網模式進行創業,必須首先培養科學的思維,抓住創業的核心和進入市場的關鍵,以科學的方法結合創業的具體實際、市場的現實環境選擇進軍市場的策略,先小而美、慢而穩,切忌盲目自大,主觀臆測。
總而言之,在“互聯網+”的口號號召下,政策環境、經濟環境、人力環境都比較適合大學生進行創業,且在各種創業利好因素的多重作用下,可以有效解決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從而推動創業的成功,繁榮創新事業發展,最終助力國家事業的發展。
[1]丁棟虹.創業管理[J].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李學東,潘玉香.大學生創業事務教程[J].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