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杰(大連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遼寧大連 116024)
語用順應論視角下的網絡流行語
——“任性”
石 杰
(大連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遼寧大連 116024)
自互聯網誕生之日起就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它已成為繼紙張,收音機,電視機之后的“第四媒體”,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信息交換和傳播的平臺。隨之而來的網絡流行語逐漸滲入到人們的生活。然而,網絡流行語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豐富其語用含義,給人們的交流中造成了困擾。本文將從著名語言學家Verschueren順應論的角度入手,分析在不同的語境下,流行語“任性”的豐富內涵,以期解決人們的困惑。
網絡流行語 任性 順應論 語境
網絡流行語反映著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關于其定義也是多種多樣,在《朗文簡明英語詞典》里,其定義是“一種為某派別或政治團體所最青睞的表達;一個詞語或者短語經常被重復或與某一特殊組織相關聯,尤其是政治組織”。[1]
根據J.Verschueren的理論,語言是一個不斷做出選擇的過程,它擁有三種特性:變異性、協商性以及順應性,這就是著名的順應論理論。語言選擇的范圍是變動不定的(變異性,variability),選擇的過程又是不確定的、需要不斷協商的(協商性,negotiability)。語言的 順應性(adaptability)使得人們得以從一系列不定的可能性中選擇可協商的語言和策略,以便逼近交際需要達到的滿意位點。變異性和協商性是基礎,為順應性提供實質內容;順應性是語言表意功能的發揮,是語言選擇的功能性指向。[21]
對“任性”的基本解釋是只遵循自身的愿望想法而忽視其它,其來源于曹植(《三國演義》中曹操的第七個兒子)。曹植是一個藐視權威、喝酒無節制的人,做事總是任性妄為,是一個純粹的文人。關于“任性”的解釋還有,根據自身本性來行事,任意而無節制,不遵循規矩也不聽從他人要求,或表面順從而內心反抗。大多數這種行為來源于一個人的童年時代,是父母對孩子過度寵溺的結果。例如,大多數父母都會屈服于孩子的哭聲來滿足其所需,有些孩子自制性差、情緒不穩定,家長的過分寵溺往往會助長他們的任性行為,以此形成不良的性格。
“有錢就是任性”是2014年出現的網絡流行語, 流行之初是網友對一則詐騙案受害老漢的嘲弄,進而在各大網絡平臺中流行開來。
“任性”一詞起初被用來諷刺和挖苦富人們奢侈糜爛的生活方式,然而伴隨一系列“有錢就是任性”事件的發生,網民對富人們有了新的定義。很多人喜歡在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介上發出一些炫富的圖片,并配上“有錢就是任性”的字眼。慢慢地“有錢就是任性”更多被用于朋友之間調侃的話語或是自嘲,其強烈的諷刺意味逐漸消失,含義也在不斷被擴充,如:“分高就是任性”等。下面是從各種途經獲得的“任性”語料,在不同語境中“任性”有不同含義。
1.知道螃蟹為什么橫著走嗎?因為有鉗,所以任性!(來自微博)
這里的語境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富人們喜歡橫著走,就好像螃蟹走路的姿勢一樣。螃蟹有鉗,富人有錢,“鉗”和“錢”在中文里的發音是一樣的。表面來看,“任性”不能和螃蟹聯想在一起,然而在這樣的語境下通過聯想,“任性”和螃蟹的特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任性”和富人之間的聯想也是如此。
2.請原諒我任性的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中音還跑調的歌聲。(來自QQ空間)
這里的語境是說話者唱歌時跑調。說話者將他的歌聲描述為“任性”,我們在理解此話時必須在上述特定語境中,因為只有在此語境中我們才能明白這里的 “任性”是說話者以一種自嘲的方式對自己的走調表示一種沮喪和無奈。
3.嘚嘚瑟瑟做了50個深蹲,任性!(來自微信)
這里的語境是說話者是一個有些發胖的女孩,在這種語境下我們可以了解到 “任性”用在這里表明雖然此舉對其來說不易,但她堅持這么做。
4.喝酸奶時,只舔瓶蓋的,剩下的扔掉,所以,有錢,任性;吃薯片時,手伸進袋子后拿出來舔,薯片不吃,所以,有錢,任性;吃泡面時,把湯都喝了,面不吃,所以,有錢,任性。
這里的語境是隨著“任性”的廣泛應用,它被用于很多方面,一些人僅是用它表現各種不能為常識所解釋的怪異行為,就是為了追趕潮流,使用“任性”一詞。以上的例子展現了怪異的甚至是扭曲的生活方式,可能僅是炫耀一種獨特的人格或表現得像富人一樣為所欲為,亦或是故意描述一些想象中的行為,只為使用“任性”,追趕潮流。[3]
語言是時代的反映,網絡流行語也不例外,它是當今“網絡時代”的鏡子,展現了當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同時,網絡流行語能夠滿足當代人追求速度、效率和新穎的需求,尤其迎合了年輕人追求新奇和與眾不同的特點,這也是流行語大受歡迎的重要原因。然而,當一種網絡流行語產生之后,它的初始含義往往會不斷被豐富,就像前面關于“任性”的各種例子,我們在理解其具體含義時要根據具體的語境。這種同一詞具有多種語用含義的現象能夠用Verschuren的順應論來進行解釋,順應論的理論強調了語言的適應性使得人類能夠從多種可能性中做出可協商的語言選擇,進而達到滿足溝通的需求。
簡而言之,語言的順應論促使人們能夠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作為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流行語同樣擁有這樣的特性,這也促使了網絡流行語的迅速發展以及在不同的語境下擁有豐富的語用含義。
[1]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 Qian, Guanlian[錢冠連]. 語用學:語言適應理論 [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1(01)
[3] Yang, Ping[楊 平]. 關聯—順應模式 [J]. 外國語,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