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青蒿素研制史》采寫前后"/>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何 濤
一篇沒有采訪到主角的報道
——《揭秘青蒿素研制史》采寫前后
□ 文/何 濤
對于一些新聞來說,被報道者不愿意接受采訪,或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新聞主角“缺席”采訪,面對這種情況,應該如何報道?本文以4年前的一篇新聞《揭秘青蒿素研制史》為例,講述了面對新聞主角缺席的情況下,如何進行報道。
新聞主角 報道 屠呦呦 廣州日報
沒想到4年前我寫的一篇報道——《揭秘青蒿素研制史》(發表于2011年9月29日《廣州日報》ā18版)能夠再次被關注,并引發廣泛的二次傳播。4年前,我在報道中稱,屠呦呦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如今這變成了現實。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消息來得極其突然,國慶期間我在上海休假。10月5日傍晚,我接到廣州多位同事打來的電話,告知我這一消息,并向我詢問了當年采訪情況。
實際上,當時屠呦呦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后,拒絕接受媒體采訪,《揭秘青蒿素研制史》是在新聞主角缺席的情況下寫成的。
4年前,為何想到采寫屠呦呦的報道,源自她獲得了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該獎被認為是僅次于諾貝爾獎的醫學界最高榮譽。
坦白說,當時屠呦呦和拉斯克醫學獎對于中 國人來說都很陌生。而且獲獎后,屠呦呦拒絕接受媒體采訪。那還有什么辦法可以做這條新聞呢?
如果單獨來介紹這個獎,顯然沒有必要。但如果深挖屠呦呦獲獎的原因,反而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讓深入采寫中國青蒿素研制史成為一個結合新聞熱點的好選題。
廣州中醫藥大學的老校長、著名醫學專家李國橋和一批老專家曾參與了青蒿素研制。剛好我與李國橋教授相識。我打電話約了他采訪,很快便敲定了時間。
與屠呦呦一樣,李國橋同樣是屬于青蒿素研究這個學術圈子里的關鍵人物,要想寫出深入的報道,必須走進這個圈子。
李國橋是一名非常嚴謹的科學家,做事一絲不茍。為了向我講明青蒿素研制的過程、并了解他的工作環境,他特意將采訪地點定在他的實驗室。
這是一次難得的采訪機會。作為一位著名的科學家,李國橋已經70多歲,面對面的采訪機會實屬不易。我特意做足了準備,不僅閱讀了不少青蒿素研制的背景資料,也查閱了李國橋的經歷。同時調整好心態,力求做到坦誠、有禮,但不回避熱點問題,特別是圍繞著屠獲獎的一些爭議問題。
李國橋對于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并不意外,因為當時有關方面還征求了他的意見。他也推薦了屠呦呦。
對于青蒿素這一重大科技成果來說,它的立項與研制,往往離不開它所處的歷史環境。
青蒿素的立項就有典型的時代背景。1964年,越南戰爭爆發,當時越南惡性瘧疾流行,越南和美國兩軍都因瘧疾嚴重減員。越南領導人向中國求援,我國領導人答應了這一請求。此后,代號為“523”的瘧疾防治藥物研究項目正式展開。
作為一項重大的科技成果,在當時情況下,是舉全國之力來完成。這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施凜榮是當年523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助理研究員,他當時作為軍事醫藥科學院的工作人員參與該項目。
施凜榮說,523項目持續了13年,聚集了全國60多個科研單位,參加項目的常規工作人員有五六百人,加上中途輪換的,參與者總計有兩三千人之多。
李國橋1967年加入523項目。為了檢驗針灸治療的效果,李國橋還主動叫護士把瘧疾病人的血注入他的體內,故意讓自己感染。
1969年,時年39歲的屠呦呦以中醫研究院科研組組長的身份加入523項目。屠呦呦與同事一起查閱了大量藥方,從中找出了出現頻率較高的抗瘧中草藥或方劑,其中,青蒿提取物有明顯的抗瘧效果。
應該說沒有這樣的國家任務,就不可能在當時那么艱苦的條件下研制出青蒿素,也不可能有今天的諾貝爾獎。歷史背景的介紹,順其自然,也讓報道有縱深感。
作為一篇科技類的深度報道來說,不注重文章的可讀性,是起不到好的傳播效果的??萍紙蟮劳瑯涌梢宰龅娇茖W性、新聞性和可讀性的統一。在此篇文章中,我力求用故事化寫法來行文。
首先從結構上,按照青蒿素研制的過程為脈絡。從項目立項的起因,到研制過程、遇到的困難、產生的影響,以及獲獎和由此引發的爭議等依次展開。
在具體寫作上,盡量用故事化手法來展現,讓稍顯有些枯燥的科技新聞活潑起來。
刻意呈現一些關鍵細節。李國橋在自己身上進行了連續4天的針灸治療,直到脾臟、肝臟腫大,全身高燒、陷入險境,才停止了在自己身上做實驗。
在文中多次采用了科學家的直接引語。李國橋說:“想摸索一下,通過實驗我徹底死心了,針灸沒辦法治療瘧疾。”此后,李國橋加入了中草藥組的研究。
張劍方說:“我希望中國醫務工作者不但能得這個獎,還能得諾貝爾獎?!?/p>
4年前,屠呦呦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這是業界的一條重要新聞。但在采訪過程中,遇到一些內幕情況。一些參與研制的科學家對于屠呦呦一人獲獎有異議,認為這是集體研究成果,功勞不應歸于一人。這是當時重點科研項目舉國體制與國際大獎評選機制產生的沖突。需要不需要將這一情況也寫入到報道中呢。
我覺得還是應秉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回避這一爭議,同時也不能不明確屠呦呦在青蒿素研制過程中的特殊貢獻,特別是在幾個關鍵節點上的貢獻。比如文章中寫道: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從東晉葛洪所著的《肘后備急方》一書中受到了啟發。書中記載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內容,屠呦呦由此認為高溫有可能對青蒿有效成分造成破壞,從而影響療效。于是,她降低了提取溫度,由乙醇提取改為用沸點更低的乙醚提取,結果發現,乙醚提取法的提取物對于鼠瘧和猴瘧的抑制率均達到100%!
張劍方主編了《遲到的報道——五二三項目與青蒿素研發紀實》一書,書中記錄了中國發明青蒿素的不少內幕。該書稱,1972年3月,全國523辦公室在南京召開中草藥專業組會議,屠呦呦報告了青蒿對鼠瘧原蟲近期抑制率可達100%的實驗結果,引起全體與會者的關注。

▲ 2015年10月6日,屠呦呦在北京家中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李賀/攝)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科學家蘇新專稱,此次評獎關鍵看三個方面:一是誰先把青蒿素帶到523項目組。二是誰提取出有100%抑制力的青蒿素。三是誰做了第一個臨床實驗。
屠呦呦第一個把青蒿素引入523項目組,第一個提到100%活性青蒿素,第一個做臨床實驗,這三點中的任何一點都足夠支撐她得這個獎。
實事求是是科技類新聞報道應秉持的一個基本原則。
屠呦呦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后這一事情的發展趨勢會怎樣呢?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嗎?我采訪國際權威專家進行了解讀。拉斯克獎是諾貝爾獎一個重要的參考獎項。截至2009年,超過300人次獲得拉斯克醫學獎,其中有68位相繼獲得諾貝爾獎。歷史上,得了拉斯克獎后又得諾貝爾獎的幾率比較大,但也有很多人落選。
我在報道中特意引用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專家的話,表示屠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這是對事件未來發展趨勢的一個判斷,非常重要。
深度報道的價值可以從一個方面來體現,就是能否對事件的發展趨勢做出判斷,并且能在后續的發展過程中得到驗證。
《揭秘青蒿素研制史》這條報道中還提到了我國整個青蒿素產業遇到的困境,盡管青蒿素被許多非洲國家稱為“東方神藥”,但發明它的中國并沒有站到青蒿素產業鏈的高端。
數據顯示,2007年1月-9月,全國青蒿素制劑出口總額僅為4000萬美元,這只是全球抗瘧疾藥物的總采購量的一個零頭。由于當時的時代條件所限,中國發明青蒿素后并沒有申請專利。
加之對于知識產權保護不利,多年前,中國的一家研究院將一個抗瘧疾非常有效的復方賣給了瑞士諾華公司。目前,諾華已在40多個國家注冊了這種藥,并且進入了聯合國的官方藥品目錄。大多數中國企業淪為跨國制藥巨頭的原材料提供者,或者是OEM工廠。
直接帶醫療隊出國抗瘧,已成為中國青蒿素產業突圍的一條路徑。廣州抗瘧醫療隊在科摩羅瘧疾最嚴重的莫埃利島上開展的項目非常成功,但這種推廣模式無疑成本高,而且受政策環境制約大。
科研成果的產業化,特別是產業化中遇到的問題,是科技類的深度報道繞不開的話題。對于這一由中國科學家研制出的巨大科技成果,享受成果的卻是西方的藥企,這不得不令人深思。
此次屠呦呦獲得的諾貝爾獎后的報道,有相當一部分仍然是在討論中國青蒿素產業遇到的這個難題,應該說至今仍沒有破題。
上世紀60年代進行科學研究,科研條件完全不能同現在相比。當時由于缺乏實驗條件,情急之下,科學家們以身試藥的情況并不少見。這種為科學獻身的精神恰恰是我們現在極需弘揚的。
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我非常高興。這是屠呦呦應得的,也是以她為代表的中國科學界應得的。屠呦呦拒絕了很多記者的采訪,并不想高調地宣傳自己,在采訪報道的過程中,我深深地被中國老一輩科學家的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打動。 (作者是《廣州日報》中央編輯部主任助理)
編 輯 陳國權 24687113@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