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胡 萍
從“10萬+”看傳統媒體今天如何贏得讀者
□ 文/胡 萍
從近年來新媒體上涌現的一些閱讀量超過10萬的稿件來看,傳統媒體應始終堅持民生思維,在內容上關注民生,堅持內容為王,堅持客觀真實準確,并突破傳統的報道方式,采用接地氣的表現手法。這樣,才能贏得讀者,不斷提升傳播力和影響力。
閱讀量 民生新聞 內容為王 權威性 公信力
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什么樣的稿件才能吸引讀者?傳統媒體如何在新媒體中搶占話語權,增強公信力、傳播力、影響力?
2015年以來,各地傳統媒體加快與新媒體的融合,積極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推出適合新媒體風格的文章,涌現了一大批單篇閱讀量突破10萬的稿件,迅速占領了輿論陣地,產生了較好的傳播效果。本文擷取幾個實例進行分析,探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之道。
2015年5月20日,《江西日報》推出一條微信《贛州挺住!特大暴雨,多處決口,7人死亡,緊急馳援》,短短幾天,閱讀量超過50萬,成為一周內除人民日報公號外,全國單條微信閱讀量第一名。該文報道了5月19日贛州發生特大暴雨,導致瑞金、興國、石城、龍南、寧都等地7人死亡,24萬人受災,江西省民政廳、國家防總及各地緊急行動起來抗洪救災。稿件綜合了這幾個地方的受災及抗災情況,配上視覺沖擊力強的圖片,迅速得到廣泛傳播。
《江西日報》是江西省委機關報,目前總發行量約22萬份。單篇稿件在新媒體平臺閱讀量突破50萬,這是靠傳統傳播渠道難以實現的。那么,這條新聞為什么能實現閱讀量超50萬呢?
內容上關注民生,關注社會熱點,是這條新聞贏得讀者最主要的因素。過去,黨報對這類基層的稿件,一般就是發一條簡短消息,報道一下各地多少人受災、多少房屋被淹等災情,以及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積極行動起來抗洪搶險等。這種常規報道,內容干巴,語言枯燥,可讀性差。通過新媒體平臺,黨報把稿件做大、做活,以圖片形式,真實再現事實,貼近群眾,側重故事,容易引起讀者共鳴。
那么,民生新聞的思維如何體現?首先,要拓寬新聞題材,直面社會熱點、民眾關注焦點,對群眾衣、食、住、行、娛方面的需求和問題,多關心、多服務。其次,要小角度切入,以小視角展現宏大主題。再次,主動設置話題,放大、做透值得閱讀的點,以深度提升影響。
2014年9月29日,由《中國青年報》打造的微信公眾號“海運倉內參”推出了一篇題為《習近平內部講話說了啥》的文章。文章推送后閱讀量迅速突破10萬。
2014年7月29日晚,中紀委對周永康立案審查的消息發布后,人民日報社微信公眾號“俠客島”迅速組織相關解讀,進行分析回顧。內容推送后,數小時內閱讀量就逼近20萬,其他媒體也紛紛轉載。
從內容上看,這兩篇原創性文章關注的是高層政治和高層反腐等敏感性話題,之所以能獲得如此高的閱讀量,內容是根本。《習近平內部講話說了啥》屬于時政“揭秘”類原創稿件。2014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十八大重要文獻選編》上冊在全國各地發行。“海運倉內參”摘取書中8篇習近平講話文稿中較為個性化的語句,整合后進行推送。由于講話文稿皆為首次公開發表,內容是之前不曾披露的,又是原創性稿件,所以文章推送后反響熱烈。
傳統媒體最大的優勢在于內容。新媒體時代,優質的內容是傳統媒體的制勝法寶。傳統媒體的運營人都是經驗豐富的媒體人,他們在新聞線索的來源、新聞敏感的把握、新聞形勢的判斷上更有經驗,這也是其他自媒體公眾號所不具備的優勢。憑借這些優勢,傳統媒體打造出了一批有影響力的二級公眾號,如《人民日報》海外版的“俠客島”、《中國青年報》的“海運倉內參”、《北京青年報》的“團結湖參考”等。它們堅持“內容為王”,專注時政領域,對時事政策的解讀經常受到歡迎,傳播力迅速提升。
從地方媒體看,近年來,許多地方黨報都把提供更多高品質內容作為新媒體時代強報戰略,打造出一批重要欄目和新聞佳作,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黨報宣傳強、新聞弱的局面,提升了影響力。如,《江西日報》立足傳統媒體“內容基因”這一核心優勢,由政法科教部打造出了“江西日報時政頭條”微信公眾號。該微信公眾號緊盯大眾關注的“政治細節”,把“高、遠、硬”的時政新聞做成“親、近、軟”,以精良的內容贏得讀者。
2015年3月6日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在充分肯定江西工作的同時,提出了“一個希望、三個著力”的明確要求和殷切期望。《江西日報》采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動方式,進行突出報道。在傳統紙媒上,及時轉發新華社通稿,在一版顯著位置刊發長篇通訊,用兩個版面刊發20名代表委員親歷總書記審議過程稿以及反響稿。在新媒體平臺上,連夜制作《總書記來到江西團》“云場景”,以動態圖文加上音樂的組合方式,充分展現了總書記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的生動畫面,在微信上得到廣泛傳播。“江西日報時政頭條”微信公眾號在第一時間發出喜訊:《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點擊量超過2萬人次。之后,又推送了《江西全國人大代表還原與總書記面對面情景》《江西百歲老紅軍給習總書記寫信的來龍去脈》。江西日報法人微信推送的《愛上新媒體,來看看江西全國人大代表的微信群》《點贊魅力江西!看118境內外記者如何拼搶報道江西》等報道均被今日頭條、人民網等轉發,閱讀量超過10萬人次。這些稿件以優質的內容吸引了讀者,集聚了強大的正能量。
2015年6月2日,新華社“我報道”微信平臺推出特寫《‘東方之星’隕落長江”》,短短時間內,閱讀量達到10余萬。有網友評論“終于看到一篇不能缺席的新聞特寫”“等了兩天,終于等到一篇深度文,持續關注中”。在當時的輿論環境中,這篇文章的廣泛傳播,起到了很好的輿論引導作用。6月1日,重慶東方輪船公司一艘載有458人的客輪在長江突遇龍卷風發生翻沉。事件發生后,各媒體傾力為各自用戶發送相關前沿信息,與此同時,一些所謂的“獨家消息”“最新發布”也在微博、微信廣泛傳播。廣大網民在關注救援進展、幸存者受傷情況的同時,網絡輿論場開始出現“龍卷風究竟有沒有出現,是否與沉船有關?”等質疑的聲音。6月2日上午,有媒體通過微博發布了一條《國務院表示事故為“因大風大雨造成的沉船事件”》的信息,引起網民極大關注。之后,盡管這家媒體就錯誤的報道定性致歉,但其產生的負面影響一時難以消除。

眾說紛紜中,真相的辨析、找尋更加困難,這時,傳統媒體的專業性、權威性、公信力就顯現出優勢。如,《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把救人放首位 逐層逐間搜尋》《沉船完整名單公布》等這些由新華社等主流媒體通過新媒體平臺發布的新聞,在輿論導向、信息量、編輯思想等方面起到了引領作用。
新媒體時代,贏得用戶的新聞產品主要包括三種類型:獨到的思想觀點、權威的事態解讀和專業的真相調查。這些內容產品,雖然少數自媒體也有能力提供,但要持續、穩定生產這樣的內容,只有專業的媒體機構和團隊才有可能做到。因此,傳統媒體要引導輿論,應始終堅持發揚調查研究的傳統,為受眾提供客觀真實準確的新聞。只有堅持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進一步弘揚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才能不斷提高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從而使報道無愧于人民的期待。
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要想贏得讀者,除在題材上關注民生,堅持內容為王,堅持客觀真實準確外,還應突破傳統報道方式,采用接地氣的表現手法,滿足讀者閱讀需求。如果傳統媒體還不改變語態,仍然用過去那種干巴巴的說教式姿態,高高在上,只會離讀者越來越遠。為增強可讀性,許多傳統媒體都在這方面大膽突破,即使是一些時政類選題,也努力將觀點化于精彩的講述之間,并注意圖片、漫畫、圖表、Flash動畫等音、畫元素的運用,精彩紛呈,大大增強了感染力。
2014年12月13日國家舉行公祭儀式,新華報業傳媒集團精心策劃組織的“國家公祭·南京1213”,在報道視野、宣傳藝術等方面都實現了一次跨越和突破。從表現手法上來看,動態消息、系列報道、現場直播、滾動發布等交替組織,文字、圖片、視頻等輪番展示,取得良好宣傳效果。如《揚子晚報》推出《同祭》,將南京大屠殺50位幸存者的素描在微信上傳播;中江網推出的“祭·憶——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大型專題,通過Flash動畫展現日軍侵華暴行,突出國家公祭主題,頁面瀏覽量達到230多萬。
《江西日報》在媒體融合過程中,打造出了“江西日報時政頭條” 微信公眾號,通過改變表現手法,很快吸引了讀者。“頭條哥”將江西省主要領導的活動用鮮活生動的方式呈現;對省領導的一些講話和重要會議通過處理,概括提煉出主要的觀點和信息,而且包裝成適宜在新媒體上傳播流行的形式,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比如,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江西日報時政頭條推送了一條《汪洋副總理向江西旅游發展面授機宜》,稿件改變過去領導活動八股文式的寫法,在表述汪洋副總理對江西的肯定時,沒有用“強調、指出”這樣的字眼,用的是原汁原味的“情有獨鐘”“高看一眼”;“得到主管旅游的副總理這樣點贊”“刷朋友圈時,大家伙可能也注意到了,到處是婺源的油菜花,賺足了眼球”這些新媒體上流行的語言,均在文中出現。稿件最后一段更是讓讀者印象深刻:“看,專業吧?真愛吧?頭條哥就代表江西旅游的兄弟們表態了,一定要將汪洋副總理的關愛轉化為動力,一定要將汪洋副總理的指導轉化為行動,讓江西旅游再上一層樓,再來幾年兩位數的增長。曉峰主任,您覺得這樣表態行嗎?”這些源自生活的語言,生動鮮活,清新活潑,讀后讓人備感親切。 (作者是江西日報社主任記者)
編 輯 張 壘 leizhangbo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