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劉 華
《駐馬店日報》:地方黨報抗戰報道的幾個著力點
□ 文/劉 華
《駐馬店日報》作為全國舉行紀念活動重點城市之一的主流媒體,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新聞資源,緊密圍繞“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紀念主題,及早謀劃、提前介入,把握重點、突出亮點,展現全市各界群眾紀念抗戰勝利的動人畫面,熱情謳歌當年駐馬店軍民誓死抗戰的英勇事跡,全面反映駐馬店抗戰在全國抗戰中的歷史地位,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富民強市加快崛起做出新貢獻。具體有哪些做法和體會呢?
抗戰報道 地方黨報 創新
廣泛性,是開展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報道的應有之義。中央明確要求,要通過紀念活動的開展,進一步煥發全體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并將這種愛國熱情轉化為推動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轉化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際行動。新聞媒體,只有廣泛地對紀念活動開展報道,才能真正營造出濃厚的活動氛圍,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愛國和平正義的力量。廣泛性,同時也是駐馬店市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對《駐馬店日報》的必然要求。作為國家權威部門確定的全國舉行紀念活動46個重點城市之一,駐馬店市委、市政府對開展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活動高度重視,今年3月就科學統籌謀劃、作出安排部署。駐馬店市社會各界和群眾團體同樣主動,紛紛結合自己的行業特點和團體性質開展紀念活動、抒發愛國熱情。
通過報道活動的多樣性突出廣泛性。抗戰70周年紀念搞得有聲有色、豐富多彩,駐馬店市委、市政府精心謀劃和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活動。包括歌詠比賽、主題征文、展覽展演、走訪慰問、參觀瞻仰、專題研討、讀書觀影、青春詩會等。對于這些活動,《駐馬店日報》都給與充分報道,努力再現紀念活動的精彩場面。通過報道活動的群眾性突出廣泛性。駐馬店市是一塊紅色的土地,又是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的故鄉,這里的群眾對當年八路軍、新四軍敵后抗日有著特殊的情結,英雄的精神汨汨流淌在人們的血脈里。出于強烈的愛國熱情,駐馬店市廣大人民群眾紛紛自發到抗日紀念地憑吊,自編抗日劇目在廣場演出,結伴聽取抗日老戰士講述當年抗戰故事,寫詩繪畫頌贊偉大的祖國等。群眾這種自發開展的紀念抗戰勝利活動,同樣成為《駐馬店日報》報道的重要內容。
通過報道活動的規模性突出廣泛性。駐馬店市組織開展的許多紀念活動都得到了各級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規模宏大、盛況空前。如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歌詠比賽,各部門、各單位紛紛組團參賽,經過排練、預賽、復賽和決賽,參與人數之多、歷時之長、影響之大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駐馬店日報》展開跟蹤報道,多側面反映各級干部群眾的積極參與和活動的震撼效果。
駐馬店是一塊紅色的沃土,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期間,這里的人民為驅逐日寇做出了重要貢獻和付出了巨大犧牲。在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中,駐馬店先后向新四軍、八路軍輸送子弟兵3萬多人,發展地方武裝近萬人。較大的對敵作戰近200次,消滅日偽軍近7000人,俘虜和爭取偽頑武裝15000余人。有2000多名優秀兒女犧牲在抗日戰場上,載入烈士名冊者就達622名。回顧歷史是對英烈的最好紀念,銘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珍愛和平。為了全景式地與全市人民一起回顧當年的抗戰歷史,共同緬懷先烈,《駐馬店日報》組織記者和有關專家,廣泛搜集駐馬店抗戰史料,撰寫并先后推出了20多篇反映駐馬店八年艱苦抗戰的文章。如:《艱苦卓絕的駐馬店抗日戰場》《歲月悠悠 青竹愈翠——探訪中原抗戰指揮中心竹溝》《威震敵膽的豫南抗日根據地》《豫中抗日根據地:為“北上南下”的勝利進軍打開通道》等。
上述文章,都從不同角度再現了駐馬店曾經的敵后抗日武裝斗爭,而且力求深刻性,在重點的把握上非常到位。一是著重闡述駐馬店抗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那時,這里的確山縣竹溝鎮是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共河南省委所在地,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少奇、李先念、彭雪楓等先后在這里領導指揮中原和華中的敵后抗日武裝斗爭。二是突出說明駐馬店為新四軍的成長壯大做出的重大貢獻,駐馬店是對日作戰抗日前線重要的兵源輸出基地。駐馬店人民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當年,中國共產黨在這里放手發動群眾,通過開辦教導團、黨訓班、青訓班,宣傳抗日主張,壯大抗日力量。廣大群眾紛紛參軍參戰,并集合周邊抗日精英,很快使這里成為中原和全國抗戰的重要戰略支撐點,被稱為“小延安”、抗日戰爭的搖籃。新四軍二師一部和四師、五師都是從這里出發后會合各地黨所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發展起來的。三是凸顯駐馬店在敵后抗日戰場的重要地位,揭示駐馬店對于成功實現黨中央、毛澤東提出的“綰轂中原”戰略部署的重大意義。1944年4月,日軍發起豫湘桂戰役,國民黨軍隊全面潰敗。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黨中央、毛澤東作出“綰轂中原”的偉大戰略決策,命令新四軍北上、八路軍南下,挺進中原。很快,八路軍、新四軍三支主力部隊在這里的豫中抗日根據地勝利會師,從而使得我黨領導的華北和華中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開辟了八路軍、新四軍協同作戰的局面。
抗戰老兵,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現實中,能夠幸存并直到今日健在的抗戰老兵,由于歲月的流逝已為數不多。他們當年經歷了血與火的戰場,目睹了日寇野獸般的兇殘,親身感受了積貧積弱國家的悲哀。為了表達對抗戰老兵的無限崇敬之情,重溫民族抗戰的歷史,讓偉大的抗戰精神浸染人們的記憶,《駐馬店日報》精心策劃和重點打造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走訪抗戰老兵》系列報道。這組報道以走訪的形式,突出采訪的現場感,生動講述了一個個今日健在的抗戰老兵的當年往事。有的是他們親自參加的一場戰役,有的是他們對日寇暴行的直接目擊,有的是他們在群眾幫助下取得的一次勝利,有的是他們戰斗打到最后在戰友掩護下死里逃生……通過這些往事,歌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武裝斗爭,展現了八路軍、新四軍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再現了黨領導的抗日武裝與人民群眾的魚水情深。同時,每篇文章都配發人物當年戎裝照片(或者近期照片)和人物檔案,更使得報道栩栩如生。推出不久,即引起讀者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 《駐馬店日報》記者正在采訪抗戰老兵。
該系列報道從7月初開始到9月底結束,持續3個月。它的成功,凝聚了記者和編輯的心血和汗水,是用真情和敬仰寫就的。目前健在的抗戰老兵分布于駐馬店不同的城鎮和農村,雖然市縣兩級老干部和民政部門對他們有所登記,但具體居住地址和聯系方式不少人都發生了變化,還有的到了外地隨兒女生活,也有的因病住進了醫院,聯系和尋找他們非常困難。尤其是這些抗戰老兵都年事已高,視聽、語言表達和思維多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障礙,再加之時間的久遠,記憶也難免有些模糊,采訪他們同樣困難。但記者們把走訪抗戰老兵作為一項光榮任務,作為一項搶救性的工作義不容辭,傾注真情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在外地的就搭乘火車專程前往,在鄉下的就出租三輪奔波而去,在醫院的就征詢醫生和家屬意見反復多次完成采訪。對于老人存在的視聽障礙和記憶模糊,記者或是依靠他們的家屬協助采訪,或是借助他們珍藏的實物和文字記錄勾起他們的回憶,或是運用自己掌握的一些其他抗戰史實與老人進行交流實現溝通。參加走訪的記者紛紛說,走訪抗戰老兵并報道他們,不僅用自己的筆和鏡頭使更多的人了解了當年抗戰的慘烈和艱辛,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更重要的是通過采訪,抗戰老兵身上那種強烈的家國情懷、崇高的思想境界、豁達的生活態度,使自己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震撼和心靈洗禮! (作者是河南省駐馬店日報社編委委員、總編辦公室主任)
編 輯 文璐 wenlu@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