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速覽

據capitalnewyork.com網站10月20日報道,《紐約時報》將推出一系列虛擬現實報道,首先面世的《流離失所者》講述在全球難民危機中被困的孩子們的故事。這一報道由《紐約時報雜志》與虛擬現實技術公司Vrse合作完成,號稱“第一個重要的、嚴肅的虛擬現實新聞作品”。該報11月將向紙質版訂戶發放超過百萬個谷歌Cardboad終端和適配智能手機的耳機,一些數字版訂戶將收到兌換觀看設備的優惠碼。沒有谷歌終端的用戶可以使用《紐約時報》新推出的虛擬現實移動應用(NYT VR)或優兔網來體驗。
點評:近期,《紐約時報》、美聯社、半島電視臺、臉譜網等國際媒體紛紛涉足“虛擬現實”技術,探索傳統多媒體報道之外的新的敘事方式。“虛擬現實”技術使媒體不僅能講故事、展示新聞報道,而且可以再現新聞場景,讓受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增強報道效果。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硬件成本大為降低,屏幕的顯示效果增強,處理器的反應速度加快,智能手機升級換代,這些因素都使“虛擬現實”技術更貼近普通消費者。“虛擬現實”報道或將成為新聞業的下一個前沿領域。
據美國赫芬頓郵報網站報道,10月22日,臉譜網對外發布了一個全新的搜索引擎“通用搜索”(Universal Search),用戶在社交網絡上發布的任何非限制私人觀看的內容,都可以被搜索到,全部可搜索的帖子數量多達兩萬億條,每日搜索次數已達15億次,這一數量還將繼續增長。
點評:在世界范圍內,臉譜平臺擁有14億用戶,其中包括許多新聞媒體賬號。升級后的搜索引擎不僅可以搜索好友發布的內容,還可以搜索定制的新聞媒體內容和非好友用戶發布的信息。如今,臉譜網的站內搜索已經升級成一個功能強大、信息豐富的搜索引擎,蠶食搜索廣告收入的日子不遠了,不知谷歌是否感到了威脅?


據journalism.co.uk網站報道,大眾汽車丑聞發生后,《華爾街日報》采用互動地圖形式進行報道,使用Leaflet JS、LeafletKNN和Mapbox等工具,可以顯示歐洲各地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個別國家汽車尾氣排放導致空氣污染的最新情況。新聞地圖簡單易懂,方便讀者使用各種移動數字終端瀏覽。
點評:與之前的互動地圖新聞相比,《華爾街日報》此次推出的報道最大進步在于可以在手機上閱讀。由于手機屏幕小,互動地圖的海量信息很難較好呈現,該報的經驗是精心篩選最重要的數據,并對信息進行總結梳理,從而在有限的空間里為用戶提供最有效的內容。可見,無論報道形式上如何創新,編輯的基本功必不可少。
據國外數字媒體研究網站DIGIDAY報道,《紐約時報》為視頻網站奈飛公司(Netflix)制作的原生廣告受到廣泛贊譽。這一廣告由《紐約時報》新成立的品牌工作室出品,包含音頻、幻燈片、圖表等元素,新聞界普遍認為該廣告復制了《雪崩》的多媒體報道模式。由于目前主要客戶來自英國,該報首先啟動了歐洲市場拓展計劃,在倫敦建立了品牌工作室分支機構。
點評:《紐約時報》為其品牌工作室單獨開設了一個推特賬號,用來推送付費內容。此外,還推出了新的原生廣告產品“移動瞬間”。為了在數字化時代求生存,《紐約時報》不僅在報道上頻頻發力,在廣告制作方面也加大了投入力度,能否打開歐洲市場的局面,我們拭目以待。(新華社新聞研究所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供稿,本期譯評:劉瀅)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