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瑩
小學生初次接觸英語,覺得新奇、刺激、好玩,他們在課堂上精神飽滿,有問必答,課堂氣氛熱烈活躍。但是,一升入初中,課堂氣氛便大打折扣,許多學生不愿學英語,有很多抱怨:記不完的單詞,學不會的語法,不想背誦的課文等等。針對此,我校開展了課堂教學改革活動“4+2”課堂教學模式。
第一環節:自主學習(預習、自習)
上課之始教師用大約3分鐘來檢查自學情況,這部分由每個小組長來執行并作相應的總結。教師在這3分鐘里要重點巡視中差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及時表揚自學速度快、自學效果好的學生。為了確保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剛進行課改實驗的前期要安排小組長對自學情況進行嚴格監督,在相應的表格上填寫每個組員學習單詞認讀、練習、課文的情況。發現有組員沒有完成任務或不懂,小組長有責任教會組員。
學生英語基礎薄弱,不懂得如何下手自學,所以教師安排好自學內容可以達到很好的引導效果。學生大部分為留守兒童,缺乏自覺性,從小養成了隨性的學習態度,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所以根據教師提綱要求自主學習,由小組長跟蹤監督十分必要。有了明確的目標引導和有效的監督,經過半個學期,學生基本能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初步實現學習動機內化。據我們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自主預習的學生人數由原來的22.76%提高到78.23%,課堂上積極發言的學生人數由原來的40.65%提高到89.88%,在主動朗讀方面的進步最為明顯。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討論交流、展示成果)
此時教師用小黑板展示本課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或者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合作探究。時間一般在15-20分鐘。小組合作時,老師是管理者、引導者,不是旁觀者、參與者,要把時間和精力用于關注“弱勢群體”。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關注學生的“集中度”“學習態”。
學生討論的問題,一定是學生通過自學仍難以解決的共性問題,或者是教師在巡視中發現的帶有普遍指導意義、易錯易混的問題。展示的目的是展示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成果,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提煉提升感悟。學生展示時,教師要引導展示生提問、其他學生回答;提醒其他學生認真聆聽或觀察,隨時準備補充、評判和糾錯或向展示生提問;教師要認真傾聽,及時對展示生引導、點撥。可以讓學生輪流做展示生,人人都有展示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能力,大膽講話的勇氣,讓學生會“寫”會“講”。
第三環節:精講釋疑
教師的精講要根據教學實際,每節課都選取一到兩個典型的或本土的案例(素材)進行精講點撥。精講不是不講或縮講,而是提取精華的講,語言精練,內容精當,話題精巧,落實“三講三不講”?!叭v”即講學生自學和討論后還不理解的問題,講知識缺陷和易混易錯的問題,講學生質疑后其它學生仍解決不了的問題,“三不講”即學生不探究不講,學生會的不講,學生講之前不講。精講時間控制在10-15分鐘內。
第四環節:訓練檢測
訓練檢測是自主學習、展示交流效果的檢測,是本節學習的反思和總結,檢測時要突出“弱勢群體”。訓練檢測的時間一般是15分鐘。教師可以直接利用學生教輔書中的習題進行檢測(要求教師要提前篩選題目);還可自出測試題,小試卷;也可以用PPT顯示題目,學生寫在作業本上上交。需要注意的是,題目必須是針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讓學生感受學以致用的成就感,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教師可引導學生競爭,如先完成前十名的加分,進行展評。老師可當堂批改。優生達標時可提高標準。
教學兩要求
“讓學生快樂和賞識學生”這兩個要求要貫穿于整個課堂。學生的自信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教師的肯定和賞識,要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行為,教師必須要及時適當地給予評價。教師的課堂評價要遵循兩個原則:一要及時,二要真誠。評價要明確具體點到位,例如,學生朗誦時,可以指出他的發音、語調、聲音、流暢度等方面具體評價,而不是簡單的“Very good!”“Well done!”“Good job!”
課堂改革實驗初見成效
七年級共5個均衡班級,其中參與課堂改革實驗的班級有七1、七2、七4班。經過兩個學期的實驗,實驗班的學生和對照班的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出現了比較大的差別。在形成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英語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英語學習方法等方面,實驗班的學生都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四次大型考試中,實驗班的成績都排在年級前三,第一名跟最后一名的分數差距在10分左右。合格率相對較高,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4+2”課堂教學模式在八年級、九年級是否同樣有效,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探索和研究。
責任編輯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