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綠梅
隨著藝術教育的蓬勃發展,樂器學習作為音樂課堂的一項重要內容日益受到重視。器樂演奏對于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造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學生的識譜和視唱能力
我們農村小學的學生很少有機會接觸到樂器,對于音樂知識也只能從每個星期的音樂課中了解到,就拿最簡單的音階來說,完整地演唱沒有問題,但是把單個音列出來絕大部分學生都會一臉的茫然,即使勉強唱對唱名,也是張冠李戴,沒有音準可言的。自從陶笛進入課堂之后,學生在吹奏旋律的同時,必須要了解每個音的音名、唱名、時值的長短等,通過練習就能逐步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在學習歌曲曲調時就能較快地反應出唱名。在音樂課堂中,學生的音準也是一個讓人感到困惑的問題,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還沒有形成音高音準的概念,所以常在唱歌識譜中音唱不準。而陶笛具有固定的音高,通過經常的吹奏——視唱、視唱——吹奏,不斷地練習,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音高的感覺,同時提高了視唱的能力。經過兩年的訓練,孩子們看到一般的歌曲不但能用陶笛吹出來,而且還能準確地唱出來。
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在教學中,我從簡入手,先教學生掌握各音指法,再從容易演奏的樂曲、歌曲開始練習,使學生在初學時就能感受到獲得成功的愉悅,從而確立學習陶笛的自信心。在第一節陶笛課,我講解了陶笛的構造、演奏的姿勢、手型、口形,氣息運用、運舌的基本方法單吐、學會了 “1”“2”“3”三個音的指法;第二節課就學習只有這三個音組成的歌曲《小羊羔》,通過抽查和小組競賽等各種形式使學生在第二節課就能演奏歌曲,讓他們獲得成功的愉悅,也讓他們在吹奏活動中找到了自信和快樂,使他們得到了一種自我滿足。第三節課,在復習的基礎上我再加入“4”“5”“6”三個音的指法練習,并及時出示《小星星》曲譜,由于《小星星》的節奏和指法都比較簡單而且又是他們熟悉的歌曲,學生很快就學會了。這就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成功感,從而確立學習陶笛的自信心。
三、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在陶笛教學中,我經常將課堂化為舞臺,給學生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在音樂課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吹奏表演,展示交流,吹奏的曲目可以是老師布置的預習曲目,這樣可讓學生的預習情況得以檢測、反饋,也可以是課堂上學習的歌(樂)曲,還可以是學生自學的自己喜歡的歌(樂)曲,表演人員以學習小組成員為主,也可自由組合,形式不限。如:獨奏、齊奏、合奏、陶笛與打擊樂的合奏等。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團結協作的優秀品質,同時對于提高學生的音準、節奏感、音色音量的控制等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生參加表演會有一種壓力,這促使其在課后加強練習,以求演出成功。對學生的吹奏表演,主要采用學生自評和小組長互評的形式進行評價并打出分數,作為期末加分的依據,這極大地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培養學生在演奏中的合作、協調能力
在課堂中,我經常會要求學生齊奏學會的歌曲,而齊奏是器樂教學的一種形式,它本身就是一種比較簡單的合作表現,要求學生演奏時速度力度均衡,音高準確。無形之中,就給學生提出一個比獨奏時更高的要求:既要顧及自己的演奏,更要兼顧到同伴的演奏。開始時,有些基礎較好的學生為了顯示自己已經會吹了,而且比別人吹得好,就完全不顧別人,只按自己的意愿吹奏,有些演奏基礎不太好的學生,本來心里就挺著急的,這樣一來,就更跟不上班級整體水平了,再加上某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他們不愿意默默無聞埋沒在樂隊里,時常在演奏時發出各種怪聲,以期引起大家的注意,從而使課堂里的整個演奏變得雜亂無章。怎么辦才好呢?如何讓學生們知道為了整個演奏更有序、更出色,大家就要互相團結、相互合作,與他人默契配合呢?我想了一個辦法,把他們吹奏的場面用手機拍了下來,并連接到電腦用大屏幕播放給他們看,我說:“這樣的音樂你們覺得它優美嗎?如果不優美,你們有信心演奏出更加動聽的旋律嗎?”孩子們都興奮起來,表示要團結協作,共同演奏出優美動聽的音樂。于是我抓準時機,讓學生與我一同出謀劃策,設計出各種形式多樣的齊奏方式,如二人齊奏、小組齊奏、各小組間的競賽齊奏、全班齊奏等。在各式各樣的齊奏當中,同學們學會了互相配合、彼此交流;在一次又一次的互吹互評中,學生們學會了傾聽別人的演奏來調整自己的演奏狀態,班級的集體演奏從而變得整齊又和諧。
[本文是增城區“十二五”規劃(2014年)立項課題:“把六孔中音陶笛引進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實踐研究(ZC2014L04)”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