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明
音樂是培養人民高尚道德品質、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采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較深刻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就可使情感的強化功能充分發揮作用,引起他們感情的變化,產生心靈的震撼,從而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情感美。
一、培養學生樹立信心,提高學習音樂的興趣
音樂是時間性、動態性最強的藝術,而它的時間性、動態性又是通過節奏反映出來的,節奏是音樂的語言要素,是音樂的骨架,是音樂賴以生存的基礎,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是發展音樂才能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在教學中應重視對學生節奏感的培養,為他們提供大量的隨音樂合拍動作的機會,進行節奏訓練,不僅可發展其音樂才能,還可在感受旋律節奏美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如:在訓練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節奏時,可用拍手、拍肩、拍桌、拍腿來練習。亦可用打擊樂將學過的歌曲演奏一番,可使學生在演奏中深刻地感受其節奏美。音樂節奏來源于自然界,來源于生活。我們周圍的環境中,無論是自然界,還是社會生活中充滿著各種音響。汽車喇叭聲,火車、飛機的隆隆聲,蟲鳥的叫聲,雨的嘀嗒聲等,都是自然的節奏。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傾聽,也是對他們節奏感的培養,同時可使他們將節奏美和自然美聯系起來。
唱歌教學和音樂欣賞作為音樂教學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要通過教唱歌曲,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乏味”的樂理知識:實踐和掌握“枯燥”的技巧;感受和體驗人間的真情實感;了解和豐富人文地理知識;鑒賞和識別世間的真、善、美、丑。從而達到通過音樂教育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目的。而欣賞,則是通過讓學生積極參與,了解音樂特點,理解音樂作品內涵。
怎樣才能通過唱歌教學和音樂欣賞體現素質教育呢?
根據學生喜愛唱歌,卻又覺得掌握學唱歌曲的技能是很困難的事這一現象,而產生的對學習基本樂理,進行基本技能技巧訓練缺乏自信,不感興趣的態度,教師應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在唱歌教學中,利用歌曲的不同體裁、調式、節拍、節奏、旋律等所形成的不同風格、情緒、情感等特點,由淺入深的誘導、講解、示范、演示,讓學生在學唱歌曲的樂趣中,逐步體驗到只有學到更多音樂理論知識,掌握更多的音樂技能技巧,才能使自己的歌唱的越來越好,才能使自己的音樂素質真正得到提高,學生有了正確的認識,就會樹立信心,產生興趣,我們的音樂教學就會產生滿意的成效。
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人們常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因此,音樂教師在唱歌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才能使學生真正體驗到音樂的美感,領略藝術的魅力,從美好的歌聲中,獲得無限樂趣,受到教育。
要獲得這種教學效果,首先,使學生對歌曲的內容,音樂形象,有一定的理解,并逐步使學生了解常用的表現手法,有意識地用自己的聲音表現歌曲的內容、意境、情感等。其次,教師要使學生通過在聽、賞歌曲注意發展自己的形象思維能力,音樂聽辨能力和音樂記憶力,以獲得有關音樂表現手段和音樂語言的基礎知識,從而使學生逐步獲得音樂表現能力、音樂感受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
在學唱歌曲的過程中,結合歌曲的思想性(歌頌祖國、熱愛生活、頌揚英雄、追求理想等)、知識性(古今中外、人文地理等)和音樂藝術的形象美感的感染力,來完成思想教育的任務,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使學生在古今中外優秀的音樂作品的藝術形象中培養起愛國主義精神、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以及對音樂藝術的興趣和愛好。
一般來說,欣賞一首音樂作品,學生會產生四種心理活動:官能欣賞、情感體驗、想象聯想、理智欣賞,根據這四種心理活動的特點,我在教學中采用了一講、二唱、三聽、四聯想畫面,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效果。
一講:向學生介紹歌曲的創作歷史背景和思想內容,讓學生對所欣賞的作品有一個初步了解。介紹時一定要精講,準確,避免面面俱到,主次不分。
二唱:在欣賞前讓同學先輕聲視唱主題音樂的歌曲片斷,以便初步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了解音樂主題,從而加深對作品的感覺和理解。
三聽:欣賞課最重要的環節。因為音樂是聽覺藝術,人的聽覺感器官受到音樂的刺激,引起于音樂相應的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人的音樂感受能力,直接影響其對音樂的理解。在聽的過程中,老師應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
四想:在欣賞的同時,對歌曲的內容進行想象和聯想,并產生與內容相關的畫面,這是音樂欣賞的最高層次——理智欣賞。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