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星 曾雯
討論是聽、說、思的綜合訓練。提倡語文課堂上的討論,是改革教學模式、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教學手段。它具有群體性、語言性、思想性和問題情境性等特點。而這些又恰是面對全體,發揮主體作,提高每個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需要,同時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一、優化課堂討論內容
1. 討論的內容要有價值,必須服務于課堂教學和學生發展的需要。在教學《一夜的工作》這一課時,設計三個階梯性的問題“他是誰?”“他是怎樣工作的?”“他為什么這樣工作?”這樣針對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展開討論,又顧及了全體學生。語文教學要求把握重點、突破難點,抓住切入口,深入淺出地分析課文。因此,針對課文重點、難點設計課堂討論內容,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習效果。
2. 討論內容要有探究性,必須幫助學生深挖文章主題。如在《窮人》這一課時,讓學生討論桑娜忐忑不安的復雜心理活動,了解桑娜忐忑不安的原因,通過討論心理描寫感受桑娜的善良而富有同情心。
3. 討論內容要提綱挈領,牽一發而動全身。人們常說“提領而頓,百尾皆順”,按照“提領”全文的問題進行討論,可以層層剝離,讓全文中的每一句話都“動”起來、“活”起來,學生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文本之“精神內涵”,有效地“拎”出文本中的經典詞句進行誦讀、品賞、感悟,實現語言內化。教學《趙州橋》,可設計討論內容:“人們稱趙州橋是一座‘神橋,它究竟‘神在哪兒呢?” 再如教學《白鵝》,可設計討論內容:“為什么作者說‘白鵝——好一個高傲的動物?” 能啟發學生帶著問題走近文本,品賞文本中的語言,感悟文本中的人文情懷。設計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討論內容,可以簡化教學頭緒,減少課堂教學中的大量的無效提問,讓學生真正的占有時間、解決問題,真正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放到語文教學的重要位置,真正把語文課堂還給學生。它可以帶動學生對課文的整體品讀,徹底改變以往那種肢解課文,一講到底、碎問碎答的弊端,將課堂教學引向以學生課堂思維活動為主的整體性閱讀教學,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
二、優化討論方式
課堂討論的方式要合理。即所選擇的方式,要能與內容、實際掛上鉤,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符合材料的結構特點,還要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讓他們投入到討論中,收到很好地效果。
“提示引導”式,這就是說在老師的鼓勵下以及提示、引導下進行討論,從簡單的到復雜的、由淺層的到深層的,并要關注每一個學生,掌握整個過程,并及時做好調整,還要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反思此次的討論過程。這樣就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總結能力、反思能力,讓討論達到做好的效果。
“群體互補”式,即老師引導學生找出討論內容后,全班學生以四人或六人小組為單位開展討論,小組討論后由組長或發言人匯報小組討論的結果,小組其他學生逐一補充,這樣的討論方式讓學生更有團隊精神,學會如何與別人合作。另外,有利于學生群體的思維、知識以及能力的互補。
“自由辯論”式,就是讓學生以“自由辯論”的形式圍繞要討論的內容展開討論,老師要根據發展的情況及時引導學生,并要幫助他們判斷、總結自由辯論的最后的結果。這學生能鍛煉思維反應的敏捷,課堂討論的效果就很明顯了。
“角色置換”式,就是學生知道討論的內容后,選擇不同的角色進入角色情境中進行討論。這樣就營造了一種寬松、愉悅的環境,讓學生能全身心放松進入狀態,并能積極地進行討論并提高了思考能力。學生在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中學懂了課文,鍛煉了能力。
當然,并非僅此四種,就是這四種方式也并不是孤立的截然分開的個體,有時它們可以交叉進行,互相補充,相得益彰。
三、優化課堂討論原則
民主性原則。想要讓孩子們大膽地舉手發言,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老師必須在課堂上要給孩子們營造輕松、愉快、活躍的討論氛圍,另外,可以讓學生去判定同學討論的結果。這樣學生就有了表現的機會,他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他們就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看法、感受,他們的個性得到保護,說話的權利受到老師的尊重。這樣,孩子們的主動參與性得到最大的發揮。
全面性原則。在語文課40分鐘里,課堂討論必須全部學生都要參加,并要貫穿整節課。那么老師要把握好討論的時機,討論的內容以及方式要考慮和面向全體學生,不要拋棄中下生。而在40分鐘里都要體現課堂討論,把討論貫穿于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里,讓每一位學生在40分鐘里頭都有話說,都有話聽。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