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麗
教學藝術是指教師遵循教學規律,巧妙運用教學方法,創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從而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的一整套教學技能技巧的總和。教學藝術是教學諸因素的有機結合,是教學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是教學方式方法的精妙選擇的和諧統一,是教師知識、思想、智能、意志、情感和機智多方面素養的綜合體現。
教學藝術的本質在于教學符合規律性和具有獨創性。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體。富有成效的教學不僅取決于教師對教材的認識水平,還取決于教師對教材的講解藝術。因此,小學英語教學要特別重視情景教學,重視合作學習,重視學生語言的學習與運用,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的同時也獲得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現行英語教材圖文并茂,易于表演,有利于教師設計生動、活潑、多樣的課堂活動,這對教師聽、說、演、唱、畫等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這些能力恰當地貫穿于課堂,使學生興趣盎然地學習新知,便成為我們深入研究的課題。
教學語言藝術的運用是教師所應具備的素養。教學語言是教師教學的必要工具和基本功,是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有良好的教學語言修養,常常可以使教學錦上添花。教師的一言一行會對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向師性,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經常表揚他,他就會有成就感,學習就會更加努力;如果經常批評他,就會產生挫敗感甚至逆反心理,抵觸學習。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抑揚頓挫、富于變化的語調,能使語言有聲有色,增強感染力;恰到好處的停頓,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促進學生的思維;幽默、詼諧的語言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受到啟迪、受到教育。為了營造學生主動參與、互動交流的課堂氣氛,教師要經常利用游戲、演小品、講故事等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興趣。把課堂變成一個英語交際的小舞臺,課本也變成活生生的劇本。當然,設計的活動要以興趣為出發點,而且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才能吸引他們的積極參與。有的教師語言平鋪直敘,沒有激情,沒有起伏的波瀾,就像一支催眠曲使學生昏昏欲睡,課堂沒有活力。相反,有的教師語言生動,簡潔優美,就像磁鐵一樣深深地吸引這學生,由此可見,教師的教學語言藝術是創設課堂的重要因素。
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語言具有直觀性、形象性,應盡量多地借助與課文內容聯系密切的實物、掛圖、錄像以及現代化教學多媒體等。畢竟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才九歲、十歲,還是個孩子,強迫他們去做不感興趣的事情,只會讓他們產生厭倦的情緒。這就需要教師采用靈活多變的課堂教學藝術,使學生在動中學,在樂中學。可以做游戲,動手作畫,教唱與教學內容有關的英文歌,采用多變的對話方式、表演等。通過這些靈活的課堂教學,使學生感到學習英語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樂趣。剛接觸英語的小學生會對英語有著極大的好奇感和新鮮感,教師必須抓住這一良好的開端,每節課用英語來組織教學。學生剛開始會不太適應,教師可以借助圖片、肢體語言或是簡單的中文解釋讓學生理解,堅持給學生創設英語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使用學過的、合適的語言來表達思想,以不斷鞏固和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應具備準確性、簡潔性、生動性、邏輯性、趣味性和啟發性,并輔以適當、優美的體態語言,輔以恰當的表揚和鼓勵,做到以聲到人、以情感人、聲情并茂,高效率地完成教學任務。課堂教學藝術的體現,不僅僅在教學語言藝術的運用,還包括課堂提問藝術、板書藝術、課堂突發事件的處理藝術、評價藝術等等,它們可以通過英文歌曲、詩歌欣賞、英語短劇表演、影視欣賞等方式來體現。聲情并茂、扎扎實實地組織一堂英語課并非易事,我們只有認真落實大綱,深入鉆研教材,潛心研究教法,才能“觀全堂、巧設計、細安排”,把課堂演出一個新天地,讓課堂動起來,包容一個“趣”字,貫穿于一個“用”字,運用一個“演”字,體現一個“實”字,使學生在老師“春風”般的語言中,用“覓春攬勝”的心情去求知,于山重水復中豁然開朗,知在其中,樂在其中。
“教貴情深”是教學藝術的魅力所在,創設和諧的英語學習氛圍,充滿感情地交流,才能消除一些學生心理上的“我不是學英語的料”“英語難學”等消極情緒,充分調動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責任編輯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