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躍 陳一君 何 凡 楊曉宇
(四川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四川自貢 643000)
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技術開發區互動研究
——以川南一體化經濟區為例
潘春躍 陳一君 何 凡 楊曉宇
(四川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四川自貢 643000)
創新系統是進行創新的有效組織形式,高新區則是實現創新產業化的途徑與基地。創新系統與高新區通過互動傳遞創新知識、技術和信息,支持創新產業化和再創新。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的互動是區域內多個創新主體即政府、大學、科研機構、中介機構、企業和產業集聚化基地——高新區之間的交叉縱橫互動,具體表現為宏觀面與微觀面、主體與其內部個體之間的互動,在互動中實現創新。
創新;創新系統;區域創新系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互動模型
當今世界進入了創新發展的新時代,創新、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準。誰的創新能力強誰就處在領先地位,誰掌握了創新技術誰就實力更加強大。世界公認的20個創新型國家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在70%以上,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一般在2%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指標一般在30%以下,創新產出與發明專利多”,美國每100萬人口獲美國專利與商標局的發明專利授權數在15個以上[1]。目前,我國處在發展之中,胡錦濤總書記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習近平總書記規劃了復興中國的“中國夢”,科技興邦和科技強國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戰略選擇,發展科技的關鍵是自主創新。而創新系統與高新區的構建、整合和良性互動則是科技發展與創新的有效途徑,創造發展紅利的堅實基礎。據統計2010年全國就有339所大學、772個研究院所、2792個企業技術研究中心、473個博士后工作站、513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落戶高新區[2];截止2010年不完全統計我國各類經濟區國家級的達358家、省級的達1231家,縣鄉級的尚且在外,其中國家級高新區88家,占24.58%[3]。以上數據說明,我國科技資源相當雄厚,發展潛力強勁,完全有能力趕超世界先進國家,一定能夠在不遠的將來實現中國的強國夢。當前,我們應當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著力發展我國創新系統與高新區,全力驅動我國科技發展這輛戰車高速挺進。因此,本文擬以川南一體化經濟區為例,探討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互動,以期對創新理論和科技與經濟發展有所裨益。
(一)創新系統
1.創新。所謂創新,就是人類通過發現、發明等方式,創造具有科學性、超越性 、前瞻性和實用性的新事物的活動、過程、結果與利用。從本質上講,創新是人的大腦活動的產物、行為活動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講,創新的能動主體是人。縱觀人類發展史,蒸汽機的發明帶來了工業革命,電的發現開啟了工業時代,計算機技術的發明進入了信息時代,總之,每當出現一種創新技術,社會就進步,歷史就前進。可見,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推進器。
2.創新系統。創新系統是根據系統論原理,集合創新活動的組織者、執行者、參與者和相關者共同實施和協同完成創新活動的社會系統,其本質是一個組織系統。這個系統由主體、要素、功能、結構、運作、模式五個要件構成,其主體包括政府、大學、科研機構、中介機構和企業;其要素分為組織、技術、人才、制度和環境五大要素;其功能主要是創新規劃、資源供給、創新執行、創新評估、制度建設和設施建設六大功能;其結構從地域上分為全球創新系統、全國創新系統、區域創新系統、城市創新系統、園區創新系統和企業創新系統[4];其運作呈箱體狀鏈式展開(如圖1所示);其模式分為政府導向型、科研機構導向型[5]、市場需求導向型。

圖1 創新系統運作箱體
3.區創系統。指區域地理范圍內的社會創新網絡系統,如川南區域創新系統就是由川南一體化經濟區內的自貢、內江、瀘州、宜賓和樂山五個城市構成的區域創新網絡系統;其互動與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區域,是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快速持續發展的發動機。
(二) 高新區
1.高新技術。指以高、精、尖前沿科學技術為主體的技術集合體系,按目前世界各國的認定包括:微電子科學和電子信息技術;空間科學和航空航天技術;材料科學和新材料技術;光電子科學和光機電一體化技術;生命科學和生物工程技術;能源科學和新能源、高效節能技術;生態科學和環境保護技術;地球科學和海洋工程技術;基本物質科學和輻射技術;醫藥科學和生物醫學工程技術;其它在傳統產業基礎上應用的新工藝、新技術等。
2.高新區。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建立的以高新技術為核心、高新技術企業集聚的產業開發區,是產學研一體化的產物,是創新系統產業化、實業化和基地化的結果。根據“十二五”規劃戰略目標,高新區將成為我國自主創新的戰略高地、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載體和實踐科學發展的先行區,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充分發揮“引領、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2]。
(三)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的關系
創新系統與高新區本質上都是圍繞科學知識與技術展開活動的社會系統,具有不可分割的特征:一是基礎與目標相同,二者都是以科學知識為基礎,技術開發運用為目標;二是互為組織構成,創新系統以高新區為實業基地,高新區以創新系統為技術支撐。但是,二者之間又有所區別:一是層級差異,創新系統范圍廣泛,系統龐大,處于宏觀層級,高新區基地化處于微觀層級;二是形態不同,創新系統一般為網絡系統,呈虛擬形態,而高新區基地化、產業化呈實體形態;三是側重點不同,創新系統主要重心是進行知識與技術的創新開發和推廣運用,以技術開發為主,而高新區是利用高新技術發展高新產業,重點是對知識與技術的運用和產業化發展,以產業開發為主。
(一)實證分析
以川南一體化經濟區為例。川南地區包括自貢、內江、瀘州、宜賓和樂山五個地級市,每個城市都分別構建了以城市為基礎的城市創新系統和高新區。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戰略框架中,需要將城市創新系統整合成區域創新系統,將城市高新區整合為區域高新區體系,由于行政設置關系只能通過協同與互動實現一體化整合,因此,這就形成了川南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互動的特殊性。如果按區域分析創新系統與高新區的互動,則表現為縱橫、交叉的互動關系。以自貢與內江為例,在縱橫互動中,縱向互動是以城市為單位的本城創新系統與本城高新區之間的互動,即:自貢創新系統←→自貢高新區; 橫向互動是以區域為單位的城市之間的對應互動,即:自貢創新系統←→內江創新系統,自貢高新區←→內江高新區;交叉互動是以區域為單位的城市之間的主體錯位互動,即:自貢創新系統←→內江高新區,內江創新系統←→自貢高新區。如果按創新系統主體構成分析,仍然是在以城市為單元的政府、大學、科研、中介和企業之間形成縱橫交錯的互動關系。川南五市之間這種縱橫交錯的互動關系,就形成了川南區域創新系統以及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的互動網絡。
(二)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互動表象
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互動的本質是通過技術合作與創新交流,一方面共同創新知識、技術、產業和產品,另一方面是將科學技術資本化、產業化和財富化,從而提升區域地區、域內城市與高新區的科技水平、核心競爭力和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其表象特征如下:
1.三元一體的互動流。在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互動中因交換物的屬性不同形成三種互動流,即物質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物質流即資源、資本、人才和設施設備等;信息流即知識、技術和市場信息;能量流即物質與信息的流量表現,而在區域創新體系與高新區的互動中信息流成為互動主流。
2.縱橫內外的互動方向。從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互動的流向性分析,兩個系統的互動主要表現出四個流向:一是縱向互動,即區域系統與高新區呈上下層級之間的互動;二是橫向互動,即在區域系統或高新區內結構組成之間呈平行互動;三是域內互動,即區域系統與高新區內向互動;四是域外互動,即區域系統或高新區外向互動。
3.聚散往返的互動方式。從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的互動方式方法上分析歸類,主要有以下兩種:
(1)聚集式互動,即以一個系統為核心集聚外部信息的互動方式。這種互動方式,一般表現為內向互動活動,最典型的案例是高新區聚集區域創新系統的創新信息促進自身的創新和產業發展[6]。
(2)擴散式互動,即以一個系統為中心向外部擴散信息的互動方式。這種互動方式,一般表現為內向性互動活動,最典型的案例是區域創新系統向高新區轉移創新信息形成高新區的高新技術支持,也包括高新區向區域創新系統或本區域創新系統向其他區域創新系統交流信息,相互促進創新發展[7]。
(三)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互動形態
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主要通過主體、要素、功能、運作和效應等途徑進行互動,具體表現形態如下:
1.主體互動形態。由于主體的多樣、多量和職能相同等特征,形成了點點互動,即主體一對一的互動;點鏈互動,即一個對多個主體成鏈式結構互動;網絡互動,即多個主體成網狀互動等多種形態[3]。
2.要素互動形態。由于創新系統與高新區關聯度的影響,其基本要素組織、技術、人才、制度和環境表現出本位移動和職能移動兩種形態。本位移動,即要素體發生位移,如人才流動等現象。職能移動,即要素職能兼容,如一種要素在肩負區域創新系統的創新職能的同時又肩負高新區創新系統的創新職能。
3.功能互動形態。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都共同具備創新規劃、資源供給、創新執行、創新評估、制度建設和設施建設的創新功能,只不過存在層級、規模、定向和定量上的差異,因而二者之間的功能互動表現出同頻共振和錯位激活兩種形態。同頻共振,即兩個系統按照一個規劃目標一致互動創新。錯位激活,即兩個系統通過不同創新互為補充、互為條件,激活自身創新的互動。
4.運作互動形態。根據現代運營管理理論,“投入—轉換—產出”是任何組織的運作模式,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的創新運作也不例外。在其運作互動中形成同一化和承接化兩種形態。同一化,即兩個系統通過互動形成同體化創新運作活動;承接化,即一個系統的產出成為另一個系統的投入,相互承接成鏈式結構運作,這是區域創新系統創新成果向產業轉化或高新區獲取技術支持的基本互動形態。
5.效應互動形態。效應就是組織、制度或其行為的功效反應。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的互動效應就是兩個系統之間互動的價值意義和作用結果,其表現形態分為兩類:一是無形效應如相互激活、激發、促進和提升等作用力形態;二是有形效應如知識、技術、人才和產品等價值結果形態。
(四)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互動規律
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技術開發區互動規律如下:
1.戰略導向規律。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互動必須符合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科技發展等戰略,按照戰略規劃明確互動的方向、定位和運作,才能“有的放矢”的互動,才能創造具有現實社會意義的創新活動。正是在戰略的導航下,互動才獲得了健康、有序、高效的發展態勢。
2.需求驅動規律。區域創新系統需要產業化基地,高新區需要技術支持,共同的需求把兩者連接起來,互為依托、共同發展、各取所需、實現雙贏,推動著互動持續、深入地發展。
3.信息維系規律。沒有信息,何以交流;沒有交流,無以互動。信息不僅建立了互動的紐帶,而且維系著互動的運行,同時催生了互動中的創新。
4.資本保障規律。實踐證明,R&D投入與科技發展和創新水平成正比例關系。因此,“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足量的R&D投入不僅夯實了互動的資本基礎,也為互動提供了堅實的條件和保障。
5.共享激發規律。共享才能帶來多邊活力。知識共享、技術共享、人才共享、信息共享、制度共享、資源共享、資本共享、設施共享和利益共享是搭建互動的交互平臺基礎,是互動的重要條件。唯有共享,才能驅動互動并使之持續不斷地發展。
(五)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互動模型
1.區域創新系統互動模型。區域相對城市而言,往往由多個城市組成,以川南一體化經濟區為例,包括自貢、內江、瀘州、宜賓、樂山五個城市。區域創新系統是由區域內各城市政府的合作帶動所轄其他創新主體形成合作交流的系統,呈星狀網絡結構(如圖2所示)。

圖2 川南區域創新系統星狀模型
2.高新區創新系統互動模型。高新區作為一個創新系統的產業化、基地化的組成,本身也是一個創新系統。以自貢高新區“四區四中心”規劃為例,各個構成要素間互動的同時,還與區域外其他創新系統互動,形成高新區創新系統互動四角模型(如圖3所示)。

圖3 高新區創新系統四角模型
3.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互動模型。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的互動,主要是通過主體、要素、功能、運作與效應之間進行交流互動,從而實現技術創新和產業開發的目的(如圖4所示)。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的互動,實質上是通過兩個創新系統的內部構成之間的互動實現系統總體互動的。區域創新系統輸出的是技術創新信息,支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技術與產業發展,輸入技術與實踐需求信息,進行再研究創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輸入創新技術信息,向產業化轉化,輸出產業技術與實踐需求創新信息,激活區域創新系統再研究創新。如此周而復始地輸入輸出,就形成了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之間持續不斷的互動活動。在兩個系統的互動中,存在四種互動現象:一是一體多頭現象,即區域創新系統包括多個城市,因此包含多個高新區,如川南區域創新系統就應對自貢高新區、內江高新區、瀘州高新區、宜賓高新區和樂山高新區等五個高新區之間的互動;二是同體雙能現象,由于區域創新系統往往包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其主體中比如自貢市人民政府既是川南區域創新系統的主體又是自貢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主體,因而自貢市政府即肩負區域創新系統的主體職能又具備自貢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主體職能,其他構成主體也類似;三是規模差異現象,區域創新系統是高層次系統,范圍更廣,規模更大,而高新區是低一層級系統,范圍更窄,規模更小,如川南區域創新系統與自貢高新區形成高對底、大對小互動現象;四是效能趨同現象,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入,各個方面呈協同與融合狀態,域內區域創新系統的各類主體與各個高新區協同性增強,并向一體化演化,形成川南五市區域創新系統主體合作機制和高新區聯合體,協同運作。

圖4 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梯形對接互動模型
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分別作為不同社會系統本身是一個多元體構成的組織系統,同行政機構和企業組織有很大的區別,它是靠契約連接整合的,是在利益訴求一致的基礎上,通過交流與合作實現各自及其共同目標的社會聯合體,因而在某種角度顯得十分松散,自主性很強,不可能簡單依靠行政命令操作運行,但是,也不可能采取無章可循、放任自流的粗放式管理,對其兩個系統之間互動,也應加強管理,應創建一種適合它們特性的機構與管理模式,加強兩個系統之間互動管理,從而實現“管理出效應”的互動目的。
(一) 構建創新系統,組織互動工作
建立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互動機構,組織兩個系統創新與互動工作。區域創新系統以政府牽頭,以大學或科研機構為主體,吸收高新區、企業和中介服務組織等組成區域創新系統體系,其中設立區域創新系統管理委員會,下設專業科研創新小組。以川南一小時經濟區為例,由自貢、內江、瀘州、宜賓、樂山五市政府聯合組建川南區域創新管理委員會,設立川南經濟區發展戰略協同創新中心,機構落點四川理工學院,遠程式的集合五個城市的大學及科研機構組成創新科研核心主體,吸收五市企業及中介和高新區成為系統成員,分別根據各大學和科研機構專業性質組建專業創新科研小組,專業創新科研小組也落址相適應的高新區,構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產學研共生網絡”[8],形成一個完整的組織系統,同步運行,協調運作,統一管理。其中,建立一條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互動的網絡直線通道。
(二)制定創新規劃,推動系統創新
制定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互動規劃,切實推動創新工作發展。創新工作有它的特殊性,是一種對現有的提升甚至是從無到有的創造,因而其規劃就顯得更為重要。這當中涉及到區域和外部科技現實存量與水平、區域科技與產業基礎、產業發展的科技需求和區域科技發展的導向等問題,規劃中應包括科技創新類規劃、科技創新點規劃、創新系統布局規劃、創新工作進度規劃、科技轉移產業化規劃和高新區創新與產業規劃等,引導創新工作有效地進行和發展。
(三)建立互動機制,保障創新活動
構建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創新互動機制,有力保障創新系統正常運行。由于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的多元化組織結構和協作式運作形態,其創新互動的機制比任何組織的機制更加關系到組織系統的運行及其成效。這個機制中包括組織性質、機構設置、合作模式、運作模式、管理模式、制度建設、利益分配、知識產權保護、“專利釣餌”[9]防范等要素,其中合作契約是基礎,協調運作是關鍵,利益共享是根本,這樣才能促進創新與互動的正常運行與高效發展。
(四)催動互動運行,創造創新效應
催動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創新互動運行,創造創新系統創新效應。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本身就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創新系統,在各種系統內獨立進行著創新活動,但是,由于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之間具有系統一體性,根據創新活動中互動促創新、互動出效應的規律,強勁推動兩者互動,有力保障互動運行,切實創新技術產品,全面轉化創新技術,提高新技術產業產出,極大限度地創造創新系統的創新效應,從而提升區域經濟科技水平,增強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和經濟創造力,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一步地融合與發展,使之在國家經濟體系中發揮更大的增長極作用。
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之間的創新互動在本質上是一個創新系統內部的創新活動,但是,因為兩個組織系統主要的職能區別,互動成為它們自身與共同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和途徑。唯有互動才能激發創新,區域創新系統通過與高新區的互動獲取創新信息激發創新意念和思路,高新區通過互動獲得創新科技,推動園區創新、提升園區技術和促進產業發展。實踐證明,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區的互動是科技創新的源泉和產業創新的動力。
[1] 祁明. 區域創新標桿[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4-335.
[2] 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 2010年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綜合發展與數據分析報告[J]. 中國科技產業,2011(10):34-36.
[3] 嚴武,丁俊峰.概念經濟的區域競爭機理研究[J]. 經濟體制改革,2013(1):38.
[4] 洪進,余文濤,郭韜,朱云浩.區域創新系統的AIITD演化模型研究[J].區域與城市經濟, 2012(3):45.
[5] 許彩俠.區域協同創新機制研究——基于創新驛站的再思考[J].區域與城市經濟,2012(9):42.
[6] 焦艷,石奇,王之軍.基于空間計量經濟學的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長江三角洲16個城市為例[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3(6):84.
[7] 金丹.社會資本對區域經濟發展環境的作用分析[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3(3):92.
[8] 付苗,張雷勇,馮鋒.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織模式研究——以TD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為例[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3(1):31.
[9] 賀寧馨,袁曉東.專利釣餌對中國專利制度的挑戰及其防范措施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3(1):12.
[責任編輯 譚金蓉]
2014-09-17
四川省科學技術廳項目“區域創新系統與高新技術開發區互動機制研究——以成渝經濟區與自貢國家高新區為例”(2013ZR0125)。
潘春躍(1958—),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管理科學、企業管理及區域經濟。
F061.5
A
2095-1124(2015)01-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