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力 王秋霞
(1.鄭州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河南鄭州 450044;2.河南省長葛市軒轅村鎮銀行 河南許昌 461500)
我國村鎮銀行發展的目標與動力──基于政府、監管者、發起人、客戶四個維度
段小力1王秋霞2
(1.鄭州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河南鄭州 450044;2.河南省長葛市軒轅村鎮銀行 河南許昌 461500)
本文從政府、監管者、發起人、客戶四個維度分析了村鎮銀行的發展目標與動力機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引入市場競爭加強行業自律、放寬民間資本準入限制、構建盈利能力指標體系和監管指標體系等對策建議。
村鎮銀行;農村金融;四維分析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表明,我國農村人口6.7億人,占全國人口的50.32%;“三農”的發展,貢獻了全國31%的稅收和25%以上的新增就業崗位,農戶和農村、農業中小企業的貸款需求也快速增加[1]。由于體制原因,各種商業銀行和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存在網點覆蓋率低、金融服務空白、競爭不充分等問題,難以滿足普通農戶和農村、農業中小企業快速增長的貸款需求,不利于農村、農業經濟發展。金融是經濟的核心,縣域農村經濟發展需要農村金融的發展來扶持和推動。村鎮銀行是中國農村新型金融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農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村鎮銀行是指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依據有關法律、法規批準,由境內外金融機構、境內非金融機構企業法人、境內自然人出資,在農村地區設立的主要為當地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與傳統農村金融機構相比,村鎮銀行之“新”體現在經營交易成本低、資源配置效率高等方面。一是村鎮銀行的經營區域在農村地區,其具有本土化、專業化、民營化的特征,專注服務“三農”和小微企業。因此,村鎮銀行是和經營區域“三農”連接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其具有較強的內在動力支持地方企業投資融資、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二是信息獲取成本低。村鎮銀行利用自己的“地緣”優勢和農村“熟人”社會資本,深入農戶、企業進行調查,掌握客戶的資金償還能力資料,分析和識別目標客戶。三是村鎮銀行擁有靈活的管理機制,是解決我國農村地區金融機構覆蓋率低、金融產品供給不足、市場競爭不充分、金融服務缺位等金融抑制問題的創新之策。
任何一種制度創新都會在改革中遇到新的問題和困難,村鎮銀行發展也一樣。村鎮銀行起步比較晚,正處于新生事物的上升期、農村金融市場的進入期,在發展方面存在很多利益相關者,這些利益相關者的行為抉擇與村鎮銀行的發展前途密切相關。本文擬從政府、監管者、發起人、客戶四個維度,研究當今村鎮銀行發展中利益相關者追求的目標和面臨的現實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推進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McKinnon and Shaw(1971)認為發展中國家應著力減輕農村金融體系的“金融抑制”,推進“金融深化”[2]。即村鎮銀行的發展要在金融相對自由化的前提下與當地農村經濟發展互動,為農村農戶和小微企業提供精準服務。村鎮銀行旨在為農戶、中小企業、專業合作組織提供金融服務,有效配置縣域資金,促進“三農”和地方經濟發展,體現本土化、專業化特征。在政府看來,村鎮銀行的路徑選擇,應體現政策性、競爭性、安全性。
其一,政策性體現在現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給予發展中的村鎮銀行以必要的政策支持。發揮財政政策的引導作用,給予村鎮銀行一些財力與物力的支持,如稅收按比例返還、提供貼息、土地征用優惠等方面的扶持。在財政存款方面,鼓勵縣以下農業單位將各類涉農資金、財政資金等存入村鎮銀行,主要業務交由村鎮銀行來做,解決村鎮銀行開業前期信貸資金供給不足的困難。對村鎮銀行開業后一定時期內采取稅收保護政策,使村鎮銀行在開業前期有一個自身積累期,有利于增強村鎮銀行支農的實力、生存能力和未來潛在的納稅能力。
其二,競爭性體現在鼓勵村鎮銀行參與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建立村鎮銀行服務“三農”和支持“三農”的正向激勵機制,扶持和鼓勵村鎮銀行增加網點、實行多元化金融服務、拓展服務區域,對完成情況好的村鎮銀行進行獎勵,把支農的政策性與效益性這兩個目標統一起來,調動股東及經營方的經營積極性和發起人的投資積極性。
其三,安全性體現在為了提高村鎮銀行的公信力,政府要在做好品牌宣傳、客戶推介、征信體系、政策環境、不良貸款處置上為村鎮銀行提供良好的條件和支撐,解決貸款中可能出現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加快設立農業政策性保險機構,構建村鎮銀行服務的風險補償與轉嫁機制,按照“銀行+保險公司”模式,開展由村鎮銀行放款、農戶承貸、保險公司擔保的貸款。對風險較大的種植業、養殖業貸款提供政策性保險,減少村鎮銀行的風險,提高其安全性。
20世紀90年代后,以斯蒂格利茨為代表的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派從完全信息市場角度提出了金融約束論[3](Stiglitz,Weiss,1981;Stiglitz,1989)。由于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和道德風險等問題,即使民間金融難以存在瓦爾拉斯均衡市場(一般均衡市場),資金也難以有效配置。基于民間金融資本質量不高、信息不完全、信用風險較大等假設前提,政府監管者形成從嚴監管的動力[4],抑制利率的增長。所以,監管者進行必要的干預,即“金融約束”,給企業和銀行創造租金機會。在監管者看來,村鎮銀行的設立體現了農村金融市場存在信息不充分條件下,村鎮銀行政策性、安全性和競爭性兼顧的政策目的。村鎮銀行首先應該體現政策性、安全性,其次才是競爭性。
一是從安全性方面,監管部門應從制度上解決村鎮銀行加入人民銀行大小額支付征信系統,進入全國同業拆借市場,發行金融債券、獲得支農再貸款、村鎮銀行存款保險等問題,在技術、系統和機制上為村鎮銀行吸收存款和籌集資金提供政策支持。同時,建立人民銀行對村鎮銀行流動性風險監控機制,確保在村鎮銀行暫時出現流動性問題時,其可以向當地人民銀行申請動用存款準備金或爭取其他資金支持。村鎮銀行自身也要對資本充足率、授信集中度和全部關聯度三個指標進行“月監測、季分析”。[4]
二是村鎮銀行的運作應體現政策性。監管者應在調研的基礎上出臺我國村鎮銀行監管辦法。村鎮銀行作為平民銀行,不宜完全參照商業銀行的監管要求,實行差別化監管。在經營風險可控前提下,對村鎮銀行的監管力度、要求、標準適當放低,以使村鎮銀行順利渡過適應期。
三是從長遠發展看,村鎮銀行的設立是為了打破農村信用社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的壟斷地位,彌補農村金融市場空白,建立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機制,盤活農村資本市場。對于支農成效顯著、風險控制能力強、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有特色的村鎮銀行,在金融產品創新和基層機構網點布局調整方面實施相對寬松的政策,支持其跨區域兼并重組、出資設立分支機構[5]。
新古典經濟學派認為,微觀經濟主體的經營目標是微觀經濟利益最大化(馬歇爾)、協調利益最大化(康芒斯)等。目前我國村鎮銀行的發起人必須滿足國有金融機構股份不低于20%,單個民間資本股份不超過10%等條件,這表明監管部門對國有銀行系統參與村鎮銀行管理的一種偏好和信任,其從控股權、主體方面對民間資本有所限制。村鎮銀行發起人的經營目標是集團利益的實現,包括利潤最大化目標、業務增長目標、低成本目標等。從發起人的角度,村鎮銀行業務發展路徑應體現在盈利性、高效性、可拓展性等方面。
第一,發起人往往把盈利性目標放在首位。從現有河南省的數據看,村鎮銀行目前盈利狀況良好,暫時沒有虧損情況,但未來的經營目標和盈利模式有待實踐檢驗。很多發起人———地方性銀行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先追求數量上的擴張,對村鎮銀行未來的盈利模式并沒有明確的方向。
第二,從高效性來看,發起人利用自身的經營優勢,發展各類規模型、系統型、綜合型和創新型金融產品,如“三農”事業發展需要的貸款品種包含林權抵押貸款、農戶(商戶)聯保貸款、農業訂單鏈條式貸款、應收賬款抵押貸款、股權質押貸款和擔保公司保證貸款等,保證金融產品的設計能夠滿足農村發展微觀主體的需要,加快對農村工業化、現代化和城鎮化項目的金融創新。[6]
第三,村鎮銀行是外地商業銀行擴大經營規模、實現跨區域經營的一個重要渠道。目前,河南省村鎮銀行的發起人70%以上是外地商業銀行,如浦發銀行、天津農商銀行、包頭商業銀行、渤海銀行、澳洲聯邦銀行等,約有20%的發起人為省內銀行,如鄭州銀行、洛陽銀行等。這些銀行在民營經濟發展比較好、資金需求比較大的村鎮設立分支機構,有效地促進了信貸規模的擴大,加上主動送貸上門、送產品上門等優惠政策,擴大了地方銀行的服務半徑。
20世紀60年代,諾貝爾獎獲得者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提出了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理論。其認為人類是追求經濟效率和交易費用降低的組織體。威廉姆森(Williamson, 1975)則認為交易成本包括搜尋成本、信息成本、議價成本、決策成本等方面的成本。村鎮銀行的客戶包括農戶、中小微企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農村流通體系等,村鎮銀行金融產品和服務應體現在信貸產品的靈活性、低成本性和服務的全面性、高效性等方面。
第一,從農村散戶資金的盈利性來看,村鎮銀行的利率與傳統金融機構持平,并沒有達到農村閑散資金的理財目標;從農業微觀主體籌資融資的低成本性來看,村鎮銀行有著較低的交易成本,確實為農村中小微企業開辟了一條低成本、相對靈活的籌資渠道。
第二,從金融服務的高效性看,對于一些農民和中小企業來說,村鎮銀行的放貸在貸款流程上要快很多,一筆20萬元的貸款只需要幾天就能發放,而支持“三農”發展的農村金融機構卻難以跟上農村發展的需要。6.7億農村人口融資難貸款難、“三農”事業難以獲得資金支持的問題在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亟待得到重視。
第三,從金融產品的靈活性來看,通過推出農戶聯保貸款、林權抵押貸款、農業訂單貸款、“樂農貸”等系列信貸產品,可以有效緩解農戶、小企業等客戶群體擔保難、貸款難的問題,支持“有優勢、有特色、有基礎、有前景、農戶帶動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
上述四個維度的分析表明,不同維度的主體關注的目標是不一致的。作為政府和監管者,更多地關注村鎮銀行的財政政策目標和貨幣政策目標、競爭機制以及村鎮銀行發展的安全性[6]。而對于發起人來說,更多地關注銀行的盈利性,其次是安全性和高效性。客戶分為存款人和貸款人,存款人關注的目標依次是安全性、盈利性、靈活性,而貸款人關注的目標是盈利性、靈活性與高效性(見圖1)。

圖1 村鎮銀行不同利益相關者關注的目標
完全市場化的制度創新無疑是村鎮銀行發展的最大動力。筆者建議:第一,調整現有的銀監會計劃經濟模式,突出市場資源配置性,成立村鎮銀行行業協會,實現村鎮銀行的行業自律管理,真正實現村鎮銀行的自由化、商業化和市場化運行;第二,完善村鎮銀行發起人制度,適時讓優質民間資本完全獨立地進入農村金融市場開設村鎮銀行,優化資金配置;第三,研究和建立村鎮銀行盈利能力指標體系和監管指標體系,努力實現資金安全性、靈活性、商業性和實用性的統一。
[1]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58.
[2] Mekinnon, Ronald I.1973: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Brooking Institutes, Washington DC. Lampiran.
[3] 李泉,延莉莉.非利息收入對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國16家上市商業銀行2005-2012年的數據分析[J].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
[4] 郭素貞.關于村鎮銀行運行狀況的幾點思考[J].經濟縱橫,2008(6):75-77.
[5] 汪泉.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雙方博弈行為分析[J]. 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
[6] 許桂紅,肖亮.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與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楊 瑜]
2014-10-11
2013年河南省軟科學項目“河南省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困境與對策”(132400410439)。
段小力(1973—),女,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制度經濟學研究。
F832.3
A
2095-1124(2015)01-00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