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林
(華北電力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 河北保定 071003)
西南地區成渝城市群發展研究
——關于構建“雙核+三帶”模式的成渝城市群的思考
孟祥林
(華北電力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 河北保定 071003)
成渝城市群是西南地區的核心,重慶和成都兩個大城市在該城市群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成渝城市群中,以成都、重慶為核心的中等城市主要分布在成渝交界處,構成“H”型空間結構,以廣元、達州、瀘州和雅安四個城市為頂點連成的四邊形區域成為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區域。要推動川渝地區的發展,就需要進一步擴大重慶和成都的影響力,以成都、重慶為核心,構建成渝城市帶,與此同時,要分別對重慶和成都的城市體系進行設計:重慶應劃分為東北區、東南區和西南區等三個片區以實現“分片發展”,并按“人”字型構建重慶城市體系;成都也應按照“兩縱+雙環”的構架,在成都、遂寧和自貢三個城市之間構建“三角區”,以“三角區”將成都的兩個縱向城市帶連接起來,從而在西南地區構建更加完善的“廣域成渝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雙C”城市環;城市走廊;城市組團;城市帶
(一)城市群發展的聚集擴散理論基礎
“聚集—擴散”理論一直是區域經濟學關注的熱點。將這一理論應用于城市群的發展層面,可以使人們清楚地看到城市群發展的機制。馬歇爾最早關注聚集問題。他透過規模經濟的外部性分析了聚集經濟問題,提出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同的要素資源聚集在一起,通過資源共享等多個層面實現成本節約??唆敻衤谘芯吭搯栴}的時候,引入了規模報酬遞增以及運輸成本等概念,在經濟學意義上從更微觀的層面對“聚集—擴散”的機理進行了挖掘。按照這些區域經濟學家的分析結論,城市群是區域經濟發展進程的必然趨勢,只有城市群才能夠提高區域經濟的發展效率,才能夠將更多的城市聯系在一起。城市是區域經濟的核心,要素在這里聚集能夠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在要素聚集的過程中能夠提升利潤空間。在交通條件逐漸完善的情況下,城市之間的時間距離在縮短,要素在不同城市之間有了更多的選擇,城市開始向專業化方向發展。根據城市發展的一般規律,資源總是首先經歷聚集階段,然后經歷擴散階段。要素在不同區位上進行尋租的過程,就是從聚集走向擴散的過程。要素聚集在經歷初期的邊際收益遞增后會進入邊際收益遞減階段,于是資源就由聚集轉為擴散[1]。在聚集階段,單個城市的規模逐漸擴大,與此同時,其與腹地的發展狀況形成較大的差距。在擴散階段,核心城市的職能開始向外圍空間擴展,并且帶動腹地內小城市的發展。擴散的結果是:腹地內的小城市逐漸發展為中等城市,中等城市逐漸發展為大城市,腹地內不同級別的城市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以一個或者某幾個大都市為核心的城市群得以形成。成渝城市群目前正處于聚集發展階段,為了強化其對腹地的經濟影響,就需要不斷強化成都、重慶兩個大都市與腹地內小城市間的聯系,在川渝更大腹地內構建“廣域川渝城市群”。
(二)成渝城市群的發展定位分析
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中提到要培育成渝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在西南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端拇ㄊ 笆濉背擎偦l展規劃》也明確提出在成渝地區構建成都平原城鎮群、川南城鎮群、攀西城鎮群、川東北城鎮群等四個城鎮群的發展舉措[2]。強化成渝城市群能夠進一步發揮成都和重慶在西南地區的引領作用。根據區域經濟學理論中“位序—規?!狈▌t,在區域經濟發展進程中,只有強化特大城市的拉動作用,并且在特大城市的影響下,逐步完善區域內的城市體系,形成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模型意義上的城市等級體系,成渝城市群才能在這種格局下逐漸發展成為西南地區區域經濟的增長點。圖1展示了我國主要城市群的分布情況。該城市群分布圖中,“東北—西南”方向的一條線將遼中南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石家莊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等串聯在一起。在這條線上,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是三個關鍵的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通過中原城市群與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連接在一起,同時,成渝城市群也是連接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以及向四川西部擴展的重要節點城市群,所以,成渝城市群在全國城市群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以成渝城市群為中心,可以將關中城市群、武漢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的影響力向西側擴展,這對于構建規模更大的成渝城市群以及將成渝城市群的影響力向西側擴展具有重要作用。

圖1 成渝城市群的位置關系示意
(一)成渝“雙核城市群”與城市化水平分層
成渝城市群以四川盆地為核心向周邊擴展,但是城市群的主要部分分布在成都平原上。成渝城市群以成都和重慶兩個大城市為核心,包括自貢、瀘州、樂山、遂寧、內江、綿陽、德陽、南充、達州、雅安、資陽、宜賓、眉山等重要城市,在區域內形成了“雙核”城市群。城市群的主體部分分布在成渝交界處,分布在四川西部地區以及重慶北部和南部地區的小城市數量很少。所以川渝地區的面積雖然很大,但小城市的分布地區比較集中,不同區域的城鎮化狀況存在著巨大差距:川渝行政區劃交界處的城鎮化水平較高,而該區域以外的其他區域城鎮化水平逐漸降低。以廣元、達州、瀘州和雅安四個城市為頂點畫四邊形,四邊形圍成的區域就是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區域,該區域包括了綿陽、德陽、南充、遂寧、成都、達州、瀘州、內江、資陽、樂山、眉山等城市。與京津冀地區在京津兩個大城市周圍形成了“環京津貧困帶”類似,在成渝城市群上述的四邊形外圍也形成了一個“環成渝城市貧困帶”。如圖2所示,由成都和重慶組成的成渝“雙核”城市群,在川渝地區扮演著主導角色,從這個“雙核核心”到外圍地區,城市發展水平分為三個圈層,城市發展水平由中心區到邊緣區迅速下降,其中“中”和“低”兩個圈層就是“環成渝貧困帶”。在成渝城市群中,隨著兩個城市規模逐漸擴大,重慶和成都之間的“馬鞍區”的城市化水平會逐漸提升。成渝“雙核城市組團”目前對腹地的輻射作用還不夠高,由于吸收作用大于輻射作用,所以在大城市周邊出現“環都市貧困帶”問題。
(二)核心城市的吸收作用與“環都市貧困帶”
大城市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在大城市的影響下,區域內的城市分層發展。核心城市與腹地間的關系體現在吸收和輻射兩個方面。在城市群發展的早期階段,大城市對腹地的作用以吸收為主,在城市群發展的中后期階段,大城市與腹地的關系則以輻射為主。在吸收階段(輔以行政區劃的影響),核心城市的規模迅速擴大,在核心城市周圍只存在數量較少的小規模的城市,于是在大城市與腹地間出現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壕溝”。在成渝城市群中,重慶和成都兩個大城市在川渝地區具有較高的首位度,雖然該地區已經形成了以成都為核心的輻射狀路網,并且成都與重慶已經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但是該城市群仍然處于吸收發展階段,該地區的“核心—邊緣”格局進一步加劇[3],成渝城市群實現一體化發展需要高層行政協調[4],核心城市與腹地之間的發展差距仍然沒有弱化。成渝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前文談及的四邊形內,四邊形以外的區域城市化水平迅速下降。

圖2 成渝城市群與“環成渝貧困帶”
(三)核心城市的輻射作用與腹地城市化水平整體提升
如圖3所示,O是城市群的中心,Co1和Co2表示了核心城市發展規模的兩種狀態,Co1

圖3 核心城市的輻射作用與城市群規模擴展
(四)成渝城市群的城市分布與等級結構問題
由于地形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成渝城市群中的中等城市以重慶和成都為中心形成了“H”型分布?!爸貞c—成都”一線成為“H”型城市群中的“—”,“廣元—綿陽—德陽—成都—眉山—樂山”為“H”型城市群的左“|”,“巴中—南充—遂寧—內江—自貢—宜賓”為“H”型城市群的右“|”?!癏”型區域囊括了城市群的絕大部分中小城市,城市群的這種分布特征為“環都市貧困帶”問題的出現提供了前提。成渝城市群中的城市可以分為三級:一級為重慶和成都,二級為綿陽、自貢、攀枝花、瀘州、德陽、廣元、遂寧、內江、樂山、資陽、宜賓、南充、達州、雅安、阿壩、甘孜、涼山、廣安、巴中、眉山等,三級為縣級行政單元。從圖4可以看出,一級城市和二級城市主要分布在“H”型區域,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川渝地區城市化的不均衡狀態。為了提高該地區的城市化水平,就需要將“H”區域向東西兩側擴展,擴大“H”型區域南北兩側的聯系程度,將“H”區域逐漸發展為“日”字區域,在向四周逐漸擴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田”字型空間框架。“成都—重慶”一線的南北兩側有四個城市,北側是遂寧和南充,南側是內江和自貢,只有逐漸提升這四個城市的級別并逐漸強化其影響力,才能夠強化“H”型結構中兩“|”間的聯系,使成渝城市群中更多的次級城市核的影響力逐漸得到強化,并逐漸發展為新興的“核”,使成渝城市群由“雙核”狀態逐漸轉變為“多核”狀態。

圖4 “雙核+三帶”“成渝城市群示意圖
如圖4所示,“四川+重慶”地區依托成都和重慶兩個大城市正在形成“雙核+三帶”的城市發展格局?!半p核”即成都和重慶兩個大城市,依托兩個大城市形成的兩個城市環相向發展,在“雙核”連線方向上逐漸發展成為成渝城市帶,川東與渝西充分整合在一起,形成成渝城市群的主體。成渝城市帶在川渝地區呈東西向,在南北方向上也要逐漸構造兩條城市帶,如圖4所示。其一是“廣元—綿陽—德陽—成都—眉山—樂山—雅安”城市帶,其二是“巴中—南充—遂寧—內江—自貢—宜賓”城市帶。兩條南北向的城市帶上,除了廣元、巴中和宜賓距離“成都—重慶”這條東西向的城市帶較遠,綿陽、德陽、眉山、樂山、雅安、南充、遂寧、資陽、內江、自貢等城市都分布在成渝城市帶附近,與成都和重慶兩個城市核緊密融合在一起。所以在構建成渝城市群過程中,就要以成都和重慶兩個大城市為核心,首先構建成渝城市帶,然后再以該城市帶為中心向兩側擴展?!半p核”是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如圖5所示,成都與重慶幾乎對稱分布在行政區劃界限兩側,綿陽、德陽、南充、遂寧等四個城市與眉山、樂山、內江、雅安、瀘州等城市以“成都—重慶”連線為軸對稱分布,四川省內的中等城市主要分布在以成都為核心的川東地區,重慶與這些中等城市存在較好的地緣優勢。突破川渝行政界限構建成渝城市群,對于西南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區域經濟學意義。

圖5 成都與成都在川渝地區的位置關系
(一)“人”字型的重慶城市體系空間構架
如圖6所示,重慶在地域形態上向三個方向突出。根據這種情況,可以將重慶劃分為東北區、東南區和西南區三個部分,根據小城市的空間聯系可以按照“人”字型框架建立城市間的聯系。以重慶為核心,向東北方向構建“重慶—長壽—忠縣—萬州—云陽—巫溪”城市鏈,向東南方向構建“重慶—武隆—彭水—酉陽—秀山”城市鏈。在西南區要以重慶為核心構建“C”型城市環,將潼南、合川、銅梁、大足、璧山、榮昌、永川、江津以及綦江等城市包括在其中,與萬縣、南川、武隆、涪陵、長壽等城市形成以重慶為核心的城市環(“重慶環”)?!爸貞c環”是重慶城市團“人”字型構架的核心。在“人”字型構架中要構建三個核心,即重慶、忠縣和彭水。從圖6可以看出,東北區要以忠縣為次級核心構建以重慶為核心的次級城市團,東南區以彭水為次級核心構建以重慶為中心的次級城市團。“重慶—忠縣—彭水”三角形將以重慶為核心的三個區域緊密整合在一起。“三角形”區域內的長壽、涪陵、豐都、武隆,以及“三角形”周邊的墊江、石柱、黔江、酉陽、南川等與“三角形”區域內部的小城市充分整合,以重慶市的核心區域為中心構建“廣域重慶”,將重慶市的三個區域銜接在一起。成渝城市群應該是“廣域成都”與“廣域重慶”整合在一起之后形成的城市群?!皬V域重慶”的“人”字型構架,可以將核心地區與“人”字型的末端通過城市鏈整合在一起,重慶的三個區域得以同步發展。

圖6 重慶“1核+2子”三片區發展示意圖
1.西南區域:“雙核”基礎上構建“雙C環”城市體系。成渝城市群的核心部分就是“成都+重慶”,在川渝地區構建雙核城市組團,但是這個城市組團應該是分層次的。根據前文,重慶在空間上向三個方向發展,而東北區和東南區與成都建立聯系需要通過西南區,所以在重慶區域內,要強化“西南區”與成都的聯系。重慶“西南區”的“C”環與以成都為核心的“近域城市群”構成“雙層C環”發展結構,使重慶與成都兩個城市的核心區域形成相互滲透的局面。如圖7所示,以重慶為核心的“小C環”和以成都為核心的“大C環”在成渝城市群中形成了“雙C城市環”空間結構。在圖7中,“大C環”是以成都為核心向南北兩側擴展,由“三臺—德陽—成都—眉山—樂山—宜賓”一線組成,“小C環”是由重慶西南區域的合川、大足、榮昌、永川、江津等構成,“大C環”包圍著“小C環”。兩個C環的核心城市重慶與成都之間逐漸構成兩個城市走廊,其一是“成都—資陽—內江—榮昌—永川—江津”城市走廊,其二是“成都—遂寧—合川—重慶”城市走廊。兩條城市走廊將重慶與成都緊密聯系在一起,走廊之間的區域也能夠得到充分發展。兩條城市走廊之間的區域是成渝城市群的核心區域,由該區域逐漸向外擴展,將重慶的“東北區”、“東南區”等逐漸包容進來,為成渝城市群形成“分片+分層”發展構架打下基礎。在“雙C”城市環中,按照“小C環”的發展設計,需要強化合川—大足—榮昌、永川—江津間的聯系,在以重慶為核心構建“C環”交通體系的基礎上,構成“C型”結構的城市體系。

圖7 “成渝城市群”與“雙C城市環”
2.東北區域:以忠縣為中心的“S”型城市走廊。如圖8所示,重慶市的東北區域需要構建以忠縣為核心的城市走廊。忠縣位于長江上,在“S”型發展線上,向北有萬州、云陽、奉節、巫山等城市,向南有豐都、涪陵、長壽等城市,與重慶連接在一起,這些城市以忠縣為核心南北對稱,形成重慶東北區域的主導發展線。在該條發展線上,梁平、墊江、豐都、石柱等是距離忠縣最近的小城市,形成以忠縣為核心的“1+4”模式的次級城市組團。借助既有交通干線,在重慶東北區除了“S”發展線外,還要形成以重要交通線為依托的“長壽—墊江—梁平—萬州—云陽—奉節—巫山”發展線,以及“重慶—鄰水—大竹—達州”發展線,實現重慶與四川融合發展。在東西方向上以“鄰水—墊江—忠縣—利川—恩施”一線發展,構建跨省域的城市鏈。以忠縣為中心,在“1+4”的基礎上,構建“1+5+8”更大規模的城市組團(其中“8”指涪陵、長壽、鄰水、大竹、達州、開江、云陽、萬州和利川)更好地呼應重慶,同時也可使川渝與湖北的部分區域得到整合發展。重慶東北區的重點發展區域為“1+4”以及“S”曲線上“重慶—忠縣”段。為了使該區域交通網絡的通達性程度更高,需要盡快完善“開江—萬州”段的高速公路建設。在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的交通網絡通達性程度提高的基礎上,加速重慶東北區域“小環+S曲線”的城市體系構建。

圖8 重慶“東北區”城市走廊構建
3.東南區域:跨省域“四邊形”城市組團。如圖9所示,以重慶、黔江、松桃和遵義構成“四邊形”城市組團?!八倪呅巍钡谋辈渴恰爸貞c—南川—武隆—彭水—黔江—酉陽—秀山”一線構成的“S”型小城市帶,以彭水為中心向東西兩側擴展。“S”型區域在“四邊形”中小城市最多,在“彭水—秀山”段西側是苗族和仡佬族的分布區,彭水、酉陽、秀山、松桃、印江、沿河、德江、務川、道真等縣級行政單元在重慶與貴州之間突破行政區劃限制,構建起以少數民族風情為發展主題的小城市組團。為了促進該區域發展,需要打通兩條交通線:其一是“遵義—湄潭—鳳崗—印江—松桃—秀山—酉陽”一線(“遵酉南”線),其二是“南川—道真—務川—德江—印江”一線(“南印”線)。兩條交通線打通后,少數民族風情區的發展狀況將得到改善,兩線的交匯處印江也將成為“四邊形”東南側發展速度較快的地區。少數民族地區不但能夠與重慶建立更方便的聯系,遵義在“四邊形”中與重慶和彭水圍成的區域(“重彭遵”三角形)成為“四邊形”中首先需要重點發展的區域?!白窳x—務川—沿河—酉陽—秀山—松桃—印江—鳳崗—湄潭”構成的“三角形”區域是繼“重彭遵”三角形得以重點發展之后的擴展區域。該“三角形”在前文述及的兩條交通線基礎上,發展“遵義—綏陽—務川—沿河—酉陽”線交通線(“遵酉中”線)?!白裼夏稀本€與“遵酉中”線交匯點務川就成為“四邊形”區域的交通樞紐,務川也正好位于“四邊形”區域的中心,因此,可將務川、印江打造成為繼彭水后“四邊形”區域內的重要次級核心城市,以拉動重慶東南區的發展。

圖9 重慶東南區跨省域“四邊形”城市組團
(二)“兩縱+雙環”的成都城市組團發展設計
“成渝城市團”的“成都子團”要以成都為核心,形成“兩縱+雙環”的城市體系結構。如圖10所示,“兩縱”即南北向的Z1和Z2兩個小城市帶,“雙環”即H1和H2兩個城市環。在“兩縱”與“雙環”之間構建“成都—遂寧—自貢”三角形,在“三角形”內構建“成都—簡陽—資陽—資中—內江”一線和“資陽—樂至—遂寧”一線形成的“丁”字型小城市骨架,將H1和H2連接在一起。
1. Z1城市鏈:成渝城市組團的西側小城市帶。如圖10所示,在Z1城市鏈上,要構建成都子團、德陽子團、眉山子團和樂山子團。從圖上可以看出,成都子團以成都為核心,由都江堰、郫縣、雙流、新津等構成。以成都為核心已經形成了放射性的交通網絡,這為成都城市團呈放射狀方式向外圍空間擴展提供了便利條件,這是德陽子團、眉山子團、樂山子團和資陽子團發展的基礎。從圖上可以看出,德陽子團以德陽為中心,由羅江、綿竹、什邡和廣漢等構成。眉山子團以眉山為核心,由彭山、浦江、丹棱等構成,與樂山子團逐漸融合在一起。樂山子團以樂山為核心,由夾江、峨眉山和沙灣等構成。四個次級城市團在Z1鏈上呈串珠狀分布,將成都的影響力向南側和北側擴展。

圖10 “兩縱+雙環”模式的成都城市組團
2. Z2城市鏈:成渝城市組團的中部小城市帶。從圖10可以看出,Z2城市鏈以遂寧為核心,由南充、遂寧、資陽、內江、自貢等中等城市構成。城市鏈上包含了三個次級城市團:遂寧子團、資陽子團和自貢子團。遂寧子團以遂寧為核心,包括蓬溪、射洪、大英、樂至、安岳等小城市,通過樂至與資陽建立聯系。
自貢子團以自貢為中心,由富順、威遠和榮縣構成。Z2將Z1的影響力繼續向東部擴展,與重慶組團融合在一起。資陽子團位于Z1和Z2之間,成為簡陽、樂至和資中的中心。三個子團向三個方向擴展,分別將成都、遂寧和自貢聯系在一起,資陽是Z1和Z2聯系的紐帶,資陽的充分發展對于構建成渝城市群意義重大,在成渝城市群發展過程中,要繼續擴展資陽的連接作用。
3. H2城市環:讓Z1與Z2整合東擴。從圖10可以看出,H2環將Z1與Z2的大部分整合在一起,涵蓋遂寧子團、自貢子團、樂山子團以及內江和南充等城市。H2環與Z1鏈整合在一起,以成都為核心將成渝城市群的大部分區域整合在一起。H2城市環實際上就是“廣域成都”的范圍,這是以H1為核心向外擴展的結果。以成都為核心形成的放射狀的交通網絡結構,主要分布在由Z1和H2圍成的區域內,以既有的城市子團為基礎,逐漸擴大雅安、內江、綿陽、南充等中等城市的影響力,以成都為核心構建更多的城市子團。
4.三角形區域:“廣域成都”的核心區域。前文述及,“三角形”區域以成都、遂寧和自貢等三個中等城市為頂點,將Z1和Z2連接在一起。從圖10可以看出,“三角形”的三邊中,“成都—遂寧”邊(沿“成瀘高速”發展)和“成都—自貢”邊(沿“滬蓉高速”公路發展)的小城市數量都較少,只有“遂寧—自貢”邊(沿“遂內高速”公路發展)小城市較多,但是三邊分別依托三條高速公路在Z1與Z2間構建起了“廣域成都”的中心區。根據前文,需要盡快連通“三角形”區域內的骨干交通線,在“成都—簡陽—資陽—資中—內江”一線與“資陽—樂至—遂寧”一線構成“丁”字骨架。要盡快強化Z1與Z2間的聯系,在“三角形”區域內構建以成都為核心,遂寧和自貢為次級核心城市的“1+2”發展格局。
[1] 孟祥林.區位因子對城市發展影響機理的區域經濟學分析[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4(6):24-27.
[2] 越新,曹笑.合力共贏 成渝新極──川南多中心城市群謀局新未來[J].中國西部,2012(19):81-89.
[3] 于濤方,丁睿,潘振,韋凱琳.成渝地區城市化格局與過程[J].城市與區域規劃研究,2008(2):65-93.
[4] 焦竑.成渝城市群: 高層協調需到位[J].中華建設,2013(8):28-29.
[責任編輯 楊 瑜]
2014-08-26
孟祥林(1969—),男,經濟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區域經濟學、人力資源管理、教育管理。
F299.27
A
2095-1124(2015)02-0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