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張萬盈

在重慶市墊江縣五洞鎮龍灘村,有一個有趣現象——
2004—2013年,該村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2300元增長到3800元,用了整整10年。
而到了2014年,這個數字陡增至近6000元。
發生了什么事情?
“因為村里來了個‘正處級村支書。”村民汪國旗道出“玄機”。
向“窮根”宣戰
2013年11月,五洞鎮龍灘村村支“兩委”換屆。
班子強不強,全看“領頭羊”——對這個發展滯后的農業村來說,換屆是件大事。
“得選個致富經驗多、帶動能力強的人來帶隊伍!”換屆前,即將卸任的老支書開始為此頭疼。
誰能擔此大任?鎮黨委領導班子也為此頗傷腦筋。
一番斟酌后,有人說出一個名字:“賀建新。”
在龍灘村,賀建新名聲很大——上世紀70年代,他參軍報國,從軍務參謀一直晉升到團副政委。1999年,他出任云南省羅平縣委常委,后又歷任屏邊、瀘西等縣委常委,然后又轉到高校從事行政工作,直到2010年從正處級崗位上退休。
提議雖好,可有人心存疑問:“人家一個正處級退休干部,會愿意當村支書這樣的‘芝麻官?”
“天下無難事,只要敢嘗試——我去做做工作。”鎮黨委書記胡顯發說。
第二天夜里,胡顯發敲響了賀建新家門。
聽書記說明來意,賀建新有些躊躇。
那天夜里,他腦中兩個念頭激烈交鋒——
一個念頭是——自己戎馬半生,又歷任要職,現在退了休,總算得閑,干嘛去當個“芝麻官”?
可轉念一想——退休后回鄉定居,看到的卻是故鄉依舊貧窮,為了鄉親們的幸福,自己是不是應該做點什么?
想到這里,交鋒已分勝負。
“我愿意干!”賀建新下定決心。
向傳統要效益
2013年11月,經上級黨委推、基層黨員選,賀建新出任龍灘村黨支部書記。
其時,龍灘村仍以傳統種植業為主,大量青壯年外出務工,土地大量撂荒閑置。
如此村情,讓賀建新一上任就明晰了工作導向:打造村級效益農業體系。
將計劃向鄉親們一說,大家卻頻頻擺手。
原來,村民祖祖輩輩搞的都是傳統農業——對陌生的“效益農業”,他們心有疑懼。
如何“破冰”?賀建新決定發揮自己的帶動效應。
早在2010年,賀建新就承包村里120畝土地,栽培了一萬株良種核桃。現在,他決定以這個種植項目為突破口,通過幫助鄉親增收實現村級產業“華麗轉身”。
為此,賀建新使出三招——
第一招,雇傭當地鄉親到種植園當工人,使其獲得工資收入。
他雇傭村民20多人,每人日均工資60元。
第二招,出臺種植園利潤分配制度,讓參加效益農業的村民“股東”獲得資產性收入。
2014年,龍灘村6組村民鄒中凡參加了種植園項目。當年底,他就收到了一個大大的“紅包”。
“通過到種植園務工和分紅,我一年就凈掙了兩萬多元。”鄒中凡笑得一臉燦爛。
“兩招”一出,效益農業頓時成為村民心里的“聚寶盆”。
賀建新隨即趁勢而上,使出第三招——將種植園模式復制到自己的另一個產業項目“重慶市丹鄉酒業有限公司”,讓效益農業戰線從核桃種植延伸到高粱種植,進一步擴大助農增收效應。
“三招”使出,“破冰”之戰如愿告捷。
向規模進軍
2014年11月,一件事在龍灘村鬧得沸沸揚揚——賀建新的120畝核桃林,眼看就要進入豐產期,卻被硬生生地砍掉了。
“賀書記瘋了嗎?種植園經營不下去了嗎?”鄒中凡頗為不解。
令他更煩躁的,是以后的謀生問題。
很快,一個消息讓鄒中凡的擔憂煙消云散。
當月,重慶市紅脆臍橙有限公司董事長賀啟榮視察了龍灘村。
視察完畢后,賀啟榮當即表示:“我們將入駐龍灘,打造臍橙種植基地。”
這,就是賀建新砍掉核桃樹的原因。
是什么讓他果斷放棄核桃、改種臍橙?
“村里的土壤更適合大規模種植臍橙——這樣就可以打造產值高、效益好、見效快的規模化效益農業,讓村里的產業更上一層樓。”賀建新說。
而對鄒中凡和鄉親們來說,一個新問題冒了出來——以前的工人怎么辦?
“經過培訓,加入臍橙基地隊伍,而且雇傭規模還要擴大,再招30多位村民。”賀建新說。
那么,工資待遇會不會降低?
“以前工人平均一年收入2萬多元,改種臍橙后一年收入至少3萬元。”賀建新說。
鄒中凡心里踏實了——他得以繼續務工。
在賀建新的推動下,一大批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迅速聚集到臍橙基地的產業鏈上——規模農業催生的效應,開始向更深層次發酵。
向專業發展
2015年2月3日,墊江縣建新肉牛養殖家庭農場,十多個工人忙忙碌碌。
農場有商品牛近100頭,頭頭膘肥體壯,可以實現經濟價值200多萬元。
喂牛的飼料,就來自賀建新的臍橙基地和高粱種植園。
在高粱和臍橙兩大基地相繼成立后,賀建新開始推動村級效益農業體系的決勝之戰——讓孤立的產業項目“點”連成一條循環效益的“線”。
而養牛場,就是他的連“線”之點。
為此,他組織村民邁出三大步——
第一步是“用酒糟養牛”——即將酒廠產生的酒糟作為養殖資源,循環利用以降低成本。
第二步是“用牛養植物”——即通過無害化處理,將牛糞作為臍橙和高粱的肥料。
第三步是“用植物養酒”——即將臍橙和高粱基地產生的大量落葉及枝條、秸稈作為酒廠燃料。
“三步”邁出,一個酒廠、兩個種植基地和一個養殖業基地成功連接成“線”。
為更好地造福鄉親,賀建新又憑依效益農業基地,不斷提升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他聘請農技專家,傳授村民果樹種植技術。
他聘請專業釀酒師,傳授村民釀酒技術。
他聘請獸醫專家,傳授村民畜牧養殖技術。
…………
經過培訓,農民既可以參加基地項目,也可以自己發展種養殖業。
產業基地利潤日益增加,村民素質不斷提高——鄉親們的荷包也日益飽滿。
昔日貧窮的龍灘村,正一步步走向富裕和文明。
而賀建新,也成了全縣聞名的“正處級”村支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