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福英
[摘 要]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教材資源有它自身的優勢,其他知識的補充與探索是課本知識內涵的延展與升華,因此,深挖課本資源是更好拓展學生構建自我知識體系的基礎。如何推進語文課改,讓整個語文課堂活起來,實現 “學好語文、樂學語文”的快樂語文教學,我想更重要的是要發揮我們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調動我們教師的智慧潛能,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開發和整合利用廣闊的語文教材資源。其次是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能動性,把握每一次寫的機會。
[關鍵詞] 適度拓展 語文教材 靈動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是要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而且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又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有效的對話莫過于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融合。因此,教師要在學生閱讀到課文的情濃處讓學生用練筆來表達心聲、宣泄感情。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少有教師能把“寫”融入到課堂中,有些教師甚至談“寫”色變。筆者認為,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處理好閱讀與練筆的關系,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深化閱讀,深化文本,還能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提高學生的習作素養,還可以活化我們的語文課堂。
一、巧用教材內容間的質疑點提前寫話
新課前,我們教師有意無意都會安排學生去做預習工作,這不僅可以加快課程學習的進度,更利于學生對新課學習做到心中有數。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是因為在預習過程中,發現疑難點,從而在大腦皮層上會引起了一個興奮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狀態。這種注意狀態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并指引著學生的思維活動指向疑難問題的解決,從而提高了學習效果。因此,我要求學生上課前必須做好預習工作,而且這項工作少不了要讀一讀,想一想,寫一寫。
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前,要求學生讀通、讀懂文本,還要發現問題,并學會自行解決問題,答案一定是自己所想所悟的,不求標準答案。上課時,我們交流問題時,有學生的問題是“為什么,作者最后說他們這一對父子都是了不起的呢?”我首先表揚這個孩子的提問,并鼓勵他說說自己的理解與看法。這個學生說:“在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時,一位年輕的父親堅信自己跟兒子說過的那句話,認為兒子一定還活著,他不顧一切挖了幾十個小時,遍體鱗傷都不顧,最后把兒子從廢墟里救出來了,父親是了不起的。而他的兒子也因為記得父親曾說過的話,堅信他一定會來救的,拼命安慰大家活下來,兒子也是了不起的。”他的回答已經很完整了,可是還有很多學生聽了后,都有補充,我真為大家的學習勁感到高興啊!有的補充說:“這個問題我也提了,我認為這位父親在人們都認為精神失常了,可他還是不停地挖,堅持挖,直到挖到兒子為止,精神可貴,了不起!”有的補充說:“父親挖兒子時,身上到處是鮮血,衣服都破爛了,他不管,心里只有兒子,一定要救出兒子的執著信念讓我們感動。”還有的說:“這個兒子還了不起在父親拉他時,他要求自己的同學先出去,這種先人后己的精神我們沒有。”是呀,他們的了不起具體表現在文中哪些言語中呢,讓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劃一劃,再讀讀體會體會,好嗎?我們的學習就這樣不斷地延續著呢!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可見,在讀書學習中勇于質疑,至關重要。因此課前的閱讀教材和質疑教材,又為我們今天的教與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住教材中的空白點補充寫話
我們的語文教材留有許多的空白點。我們應該根據課文內容,努力挖掘空白點,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使“平淡無奇”的課堂變得“生機盎然”,讓“思維定格”的孩子們迸發出思維的火花。
語文課堂的交往活動,在某種程度上,便是師生依托文本,結合自身體驗,不斷尋求空白、填充空白、創造空白,并為學生留下空白。抓住了空白,也就找到了促進課堂交往持續進行的交往點,就看怎樣去發掘。語文課上,在文章的空白處有意識地引設話題,引導學生對作品空白進行富有個性色彩的填補?不失為開啟學生思維,與作品溝通的有效途徑。就如教學課文《一面五星紅旗》中,當作者在遇難后向面包店的老板求助時,老板卻要作者用系在脖子上的五星紅旗換面包,當老板把這個想法告訴作者時,課文中寫道:“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視著手中的五星紅旗。”這時,我便啟發學生想像,這時的作者會想些什么呢,我們用心寫下來好嗎?有的同學說:“這時的我一定會想,五星紅旗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標志,我決不能拿她來換面包。”有的說:“五星紅旗代表著我們的祖國,我就是餓死,也不會用國旗換面包!如果那樣做,就是賣國賊。”有的說:“五星紅旗是我們的驕傲,她的名字比我們的生命還要重要,我決不能為了一塊面包丟掉祖國的尊嚴!”通過補白,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體驗,又有效地進行了書面表達訓練,還加深了學生對文本思想的高度領悟,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空白,依托教材,但卻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了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課堂交往中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間。具體來說,就是讓學生在空白這一空間中有充分展現的自由,思維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沒有限制。文本中的空白,便是我們所尋求的這樣的空間。一個又一個的空白,可以讓課堂交往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而空白的流動性、生成性更可以讓課堂交往豐富多彩。
三、挖掘教材中圖文的結合點想象寫話
現行教材中,許多課文都配有色彩絢麗、構思新穎的插圖。教學時,我們教師在引導學生欣賞作者是怎樣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圖意的,在吸收、借鑒寫作方法的同時,還應充分利用這些插圖,讓學生學完之后想想圖與文的密切聯系,然后根據課文的主題、思路來寫一寫插圖。對插圖中人物、事物進行合理的想像,讓靜止的畫面活起來。
如教學《毛主席在花山》一文中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感受毛主席熱愛群眾、關心群眾、和群眾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懷,教材中的插圖是很好的資源。當學生讀文本了解毛主席在花山的幾件事后,卻很難感受毛主席的品質,因為畢竟那個時代離學生太遠了,即使能說上一點,也是很勉強的。于是我除了帶學生仔細讀文本,讀句子,讀詞語去感受外,還找了一些課外的資料補充,特別是運用好文本插圖。文中的這幅插圖你看到了什么,他們在干什么,臉上的表情怎樣,毛主席會說些什么?要求學生說說寫寫。在大家的交流中,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毛主席的親近,他的普通,又和群眾是如何真正打成一片。這樣的說話寫話效果大大超過了空洞的言詞說教。而且這樣的圖文結合學習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是提高了學生的觀察寫作能力。又如教學古詩文時,我經常會用到插圖,讓學生從畫面中去理解詩意,感受意境,想像詩人當時的環境和處境等。
教材中的插圖很多時候能為我們的教學服務,只要我們用心去挖掘,學生的知識和技能一定都能在課堂上得到進步和發展。
四、找出教材內容中的角色點置換寫話
置換就是在原文的基礎上,改變文章的體裁、人稱、結構或敘述方法等,充分發揮想像,對原文進行重組、加工的一種訓練形式。可以改寫文體,如把《飲湖上初晴后雨》改寫成一份游覽簡介,把記敘文改寫成說明文,把說明文改寫成第一人稱等;可以改變敘述方法,如我教學《三顧茅廬》一文時,發現文中劉備到隆中耐心而恭敬地等候諸葛亮的內容作者是采用敘述的形式來寫的,學生雖然容易讀懂,但我總感到學生只學到知識,卻沒學到技能。因此,我在教學時,就要求學生把這段話改成描寫,讓學生想像這里人物的神態、動作、對話等;當然也有改變人稱敘述的,如教學《新型玻璃》一文中,為了讓學生快速了解作者介紹的幾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我采用小組討論完成設計表,并推薦其中一人當推銷員,把你們認為的一種最新型玻璃介紹給大家,要求言詞新穎,語言幽默,富有創新,而且有推銷介紹的口吻。學生興趣很濃,開始你一言我一語起來,并請一名同學做記錄。而后同學們的表演真是精彩,介紹的同時,不時還有同學進行插入式提問,群體性主體參與率高,創新性思維活躍,也使學生真正獲得了自主學習的成功樂趣。
語文閱讀教材中有很多這樣的角色點,置換點,我們教師要不斷發現,不斷挖掘,相信在這樣的置換訓練中,學生一定收益多多,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可以舉一反三,掌握多種寫作方法,真正提高寫作能力。
五、提煉教材主題的延伸點拓展寫話
教材中許多課文是語雖完,意未盡。或給人以想像的空間,或給人以好奇的懸念,或給人以空白的結局。小學生往往都向往圓滿、美好的結局,往往喜歡解開懸念。這時就可以利用課文的信息資源,對課文的結尾加以延續,讓學生自當導演,將故事沿著自己的設想方向發展。許多學生對于不理想的結尾,經過了他的延寫,都達到了心理的滿足。這種續寫沒有一種固定的格式,只要合情合理我認為都可以。我們有多少同學就會有多少種寫法,這也是一種創造呀!
我們有的教材內容故事性強,可發揮學生的想像力,根據故事情形,續寫發展。如《濫竽充數》可寫南郭先生逃走后發生的故事,《窮人》可寫桑娜拉開帳子后發生的故事等。而有些教材富有思想性和感人的場面,可指導學生提煉故事內容,挖掘思想意義,寫好讀書筆記。如在學習《竊讀記》、《圓明園的毀滅》、《地震中的父與子》等課文后,可指導學生自定題目,寫心得體會,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并完成習作訓練。
延伸點可以是故事的延續,可以是讀書心得或讀后感,可以是結尾的補充,還可以是對課文或片段的仿寫,經常地要求學生去嘗試寫,語文課堂一定不再是沒有生機,平淡無奇的課堂了。
語文課堂上的讀寫訓練點還有很多,可以是教材內容的遷移點、模仿點、放大點、批注點、提煉標題點等等。這些訓練點,無論是內涵還是外延,都必須基于教材和課堂的,都是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服務的。要實現課堂的讀寫結合,特別是突出“寫”的靈動性,關鍵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準讀寫訓練點,抓住學生的興奮點,捕捉學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寫的空間,真正做到讓學生樂于動筆。
以上是我課堂教學中努力挖找教材中讀寫結合點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訓練策略,我們教師只要能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核心價值,就一定能找到切合讀寫訓練的結合點,也一定能使我們的課堂充滿寫的氣息。“寫”起來,靈動的課堂一定屬于我們的!
啟迪·教育教學2015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