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傳統的課堂模式嚴重束縛改革的步伐,課改起步于改課,但又不能止于課堂。課改應首先立足課堂,著力于教學質量提升,同時又兼顧校園教學文化的構建、辦學特色的打造以及精品課程的開發。
【關鍵詞】教學質量;教學文化;辦學特色;精品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34-0061-02
【作者簡介】姜寧兵,江蘇省如東縣馬塘中學(江蘇如東,226401)校長。
新時期,我們提出學校發展的四大建設工程,即:課堂建設工程——靈動課堂、文化建設工程——曉塘文化、特色建設工程——立品教育、課程建設工程——江蘇省課程基地。它們共同構成我校新時期的四大辦學品牌。四大建設工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成為支撐學校發展的強勁動力,其中課堂建設工程更具有基礎性作用,它立足于課堂,著眼于質量,又關乎學校教學文化的品位、育人功能的體現、特色課程的開發。
一、“靈動課堂”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注入恒久動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普通高中課堂無論是課堂容量、學生思維,還是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多媒體技術運用等都有了明顯的改觀。然而作為一位教育管理者,通過一千多節課的觀察,筆者發現,相當一部分課堂功利化色彩嚴重,教師將眼光僅僅盯在考試上,教學時片面追求短期效果和眼前利益,忽視教育目的、教學規律,這就造成相當一部分的課堂被考試主宰的局面。課堂功利化的最主要傾向就是各類課型“錯位”“越位”“缺位”,教師無視學情、教學規律,體現出功利化傾向。
1.新授課復習化。其核心表現就是重結果輕過程,具體表現有:教學節奏偏快,基礎知識沒有夯實;教者心態急躁,教學過程匆匆忙忙;教學起點偏高,思維訓練虛空;教學容量貪大求全,知識生成輕描淡寫。
2.復習課習題化。其核心表現為習題講練代替復習提升,具體表現有:重單一知識點反復訓練,輕知識結構的建構與梳理;重綜合能力一味拔高,輕基礎知識的落實與挖掘;重題量轟炸,輕基本規律的提煉與總結、學科思想生成強化。
3.講評課標準化。其核心表現為用講評標準答案替代學生問題的矯治,具體表現有:教師一講到底,無視答題診斷,沒有對癥下藥;只講答案,沒有解題思維點撥,沒有文本梳理解讀;就題講題,沒有知識拓展延伸,無規律總結。
4.導學案全能化。其核心表現為用導學案包辦教學流程,具體表現有:學生以填寫導學案代替記錄課堂筆記;教師以講解導學案代替備課筆記;教師以知識體系梳理代替板書設計;師生以習題訓練代替文本研讀;師生以講義代替作業本的規范練評。
要克服課堂教學中的種種功利化的行為,關鍵是要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樹立正確的教育教學評價觀。當然,我們說教學不要功利化,不是說不要高考,高考理應成為高中教育教學的重要的評價標準。我們認為,高中課堂教學應為高考服務,但不能被高考綁架。
二、“靈動課堂”為建構高品位的教學文化奠定堅實基礎
學校文化是學校的靈魂,是學校發展的動力和源泉。近幾年來,我們通過反復梳理學校的發展脈絡,挖掘出“曉塘文化”內涵的四大特質,即包容、靈動、責任和創新。而這在課堂教學中也得以充分體現。“一切服務于學生的成長,為了一切學生的成長服務”是我校課堂改革的核心理念,“獨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成為我校師生課改的共同價值追求。
首先,我們的課堂體現著包容思想,學生能夠大膽交流,表達自我,真情流露。有表達就有傾聽,這就要求相互之間的尊重、對他人意見的吸納,要求教師對不同學生、不同意見耐心傾聽,積極鼓勵和正確引導。第二,我們的課堂是靈動的,教隨學定,教學相長,課堂上有教師的預設,更有學生的生成性的問題,在問題的討論、解決中再生成新的問題,進入更深層次的探究,螺旋式的上升過程使學生的思維得以飛揚,智性得以勃發。第三,我們的課堂體現著責任情懷,教師對本班本學科負責,組長對本學科擔責,使得教師在課堂精致化的道路上不斷追求新的境界。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有了更多的主體性參與意識,在課堂上,他們學得更主動,思考更深入,課堂上有了精氣神,他們把對前途的憧憬化作了實際的行動。第四,我們的課堂是創新的,從教育思想和觀念的更新到教育模式的打造,從課程教材的改革到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現代化,從合作學習小組的構建到師生評價體系的完善,每一步都體現了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思維。
高品位的教學文化的形成有賴于師生對教學方式的認同感。我們圍繞學校提出的課改“三駕馬車”——“問題導學”“SMART課件”“小組合作”,進一步落實“限時講授、踴躍展示、合作學習”12字建議,規定一堂課講授時間不得超過25分鐘,鼓勵學生積極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鼓勵學生在合作中分享,在交流中提升,著力培養學生的有效思維。教師積極開展微型課題研究,撰寫教學反思、案例、課堂觀察報告等,力爭將研究成果化。全校大部分教師對教與學的改革創新有研究、有心得、能示范。全校教師教學科研探索蔚然成風,形成了優良的科研探索氛圍。全體教師均積極參與省“十二五”立項課題“科學效率觀下“‘生本問題驅動”的課堂實踐研究”,積極運用多媒體及SMART電子白板,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了信息技術的優勢,促進了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
三、“靈動課堂”為學校辦學特色的彰顯提供有力支撐
“立品教育”是我校在不斷梳理中提煉出的辦學特色。我們挖掘并豐富了“立品教育”的內涵,包含四個關鍵詞,即品德、品格、品質和品位。讓全體學生追求品德之高尚、品格之高遠、品質之高貴、品位之高雅,成為“有情”“有義”的“馬中”人。“有情”即有愛國之情操、感恩之情懷、樂群之情商,“有義”即有守法之正義、誠信之仁義、擔當之道義。課堂教學絕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的串講、技巧的傳授,更應將目光放在人格的養成、人品的錘煉、人性的濡染上。教書與育人是緊密相連的,思想品德教育理應貫穿在課堂教學的始終。當然,教育不是單純的說教,而是潛移默化的滲透,于春風化雨中讓學生得到沐浴洗禮,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中讓學生心智得以健康成長。我們將“問題導學靈動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放到打造“立品教育”辦學特色的高度,使得課堂教學改革更具有現實意義。
四、“靈動課堂”為催生精品課程的開發發揮積極效能
課堂教學的改革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使學科教學研究有了新的高度,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水平的提高,很多教師有了主動研究的意識,有了合作探究的驅動,進而催生了精品課程的開發。學校成功申報了江蘇省物理課程基地,通過該基地的建設,著力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做到學做合一、知行合一。通過物理課程基地建設,促進教研組深入研討、廣泛合作交流,讓教師通過相互思維撞擊,更新教學觀念,促進教師專業自我發展,讓更多的教師成為市縣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推進靈動課堂在各學科教學中的體現,并通過靈動課堂的實踐,形成校本課程的特色,與“立品教育”“曉塘文化”等相得益彰。通過物理課程基地建設,在市縣內形成一定的影響,在課程建設上成為樣板窗口,在學生素質培養上提供新范例,在師資隊伍建設上提供新經驗,在課程開發與建設上形成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