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利敏
產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護理體會
何利敏
目的探討針對性護理干預應用于產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效果。方法92例產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產婦, 按照護理方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6例。觀察組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對比兩組產婦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35%, 生活質量評分為(91.34±2.06)分;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3.91%, 生活質量評分為(61.47±4.85)分。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針對性護理干預應用于產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效果確切, 可顯著降低其并發癥發生率, 提高生活質量,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針對性護理干預;護理效果
當前, 隨著我國高齡產婦比例不斷升上及其飲食結構的變化, 產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呈現出不斷升上的態勢。下肢深靜脈血栓是臨床常見的產后嚴重并發癥之一, 如果血栓發生脫落現象, 并跟隨血流至產婦肺部, 可引發急性肺栓塞, 威脅產婦生命。因此, 給予產婦有效護理干預, 減少或者避免其產后并發深靜脈血栓形成, 對于改善產婦預后有重要意義[1]。本院為探索針對性護理干預應用于產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效果, 選取2014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92例產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產婦作為研究對象, 同時以分組對照法進行研究,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3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92例產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產婦作為研究對象, 產婦年齡26~41歲, 平均年齡(34.67±4.31)歲;剖宮產44例,自然分娩48例;小學及與以下38例, 初中至高中42例, 專科及以上12例;排除合并高危妊娠病變患者和靜脈血栓家族史患者, 92例產婦均對本組研究知情同意。根據不同護理模式將產婦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6例。兩組患者年齡、分娩方式和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用針對性護理干預, 其主要護理干預措施包括:①基本護理。因產婦分娩后體質相對虛弱, 出汗量比較大, 因此護理人員需囑咐患者臥床靜息, 并給予皮膚清潔處理, 抬高產婦患肢, 使其高于心臟30°, 同時保持其膝關節彎曲15°左右。此外, 禁止在產婦膝下墊枕, 做好患肢防寒保暖工作, 及時監測其患肢溫度、顏色等。②心理護理干預。產婦因下肢腫脹、疼痛等癥狀, 導致其睡眠質量較差, 加上擔憂患肢殘廢, 為產婦帶來較大心理壓力, 導致其情緒低落, 且合并憂郁、煩躁等情緒, 容易受刺激。護理人員要增加與產婦的溝通, 明確產婦心理狀態, 給予其心理疏導。③抗凝以及溶栓護理。a.護理人員要在給藥前, 明確患者是否合并出血疾病史。b.在用藥過程中, 要注意堅持其是否存在切口滲血、陰道流血或者全身出血現象, 并詳細記錄其給藥途徑、藥名、劑量等。c.靜脈穿刺時要確保止血帶的捆扎松緊適宜。監測患者凝血酶原時間和血常規等, 觀察其是否發生皮下淤血和便血等現象。在稀釋尿激酶時, 要避免其劇烈震蕩, 稀釋完畢后立即應用。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包括用藥指導、體征監測和日常生活護理, 不強調特殊護理內容。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產婦并發癥發生率, 包括乳腺炎、皮下淤血、陰道流血、感染等, 同時使用生活質量測定量表評估產婦護理后生活質量。生活質量評分越高, 表示產婦生活質量越高, 反之越低。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35%, 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3.91%,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
2.2 兩組產婦護理后生活質量對比 觀察組產婦生活質量評分為(91.34±2.06)分, 對照組產婦生活質量評分為(61.47±4.85)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產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拴形成, 是產婦最為常見的產后并發癥之一, 其與血液高凝固性相關。另外, 產婦分娩后活動量減少, 導致血液循環的速度降低, 影響下肢深靜脈通暢,也容易引發下肢靜脈血栓形成[2]。臨床上對于產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治療, 通常采用抗凝藥物以及溶栓治療, 同時還需給予產婦有效合理的護理干預, 以減少并發癥發生,提升產婦產后生活質量。
本組研究對觀察組產婦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 其中基本護理可提高產婦產后舒適度, 緩解其靜脈牽拉, 并能有效預防小腿部位靜脈回流受到影響[3]。心理護理干預則能減輕產婦心理負擔, 提高產婦睡眠質量, 并提升治療信心以及護理依從性[4]。抗凝以及溶栓護理可保障產婦藥物治療效果, 提升其用藥安全度, 預防其發生感染、出血等并發癥[5]。
本組研究中結果提示, 行針對性護理的觀察組與采取常規護理的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較低且生活質量評分較高, 兩組患者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綜上所述, 針對性護理干預應用于產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效果理想, 有助于提高產婦產后生活質量,是產后并發深靜脈血栓形成產婦的首選護理方法。
[1]宋燕. 綜合干預對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影響. 現代實用醫學, 2014, 26(7):911-913.
[2] 毛莉 . 護理干預對預防剖宮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分析.求醫問藥(學術版), 2012, 10(3):84-85.
[3] 藺來霞, 黨云芳 . 循證護理在預防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齊魯護理雜志, 2010, 16(6):102-103.
[4] 付玲 . 護理干預對預防剖宮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分析.中外醫療, 2013, 32(14):161-162.
[5] 鄒莉, 戴璐 . 剖宮產1120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觀察與護理.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1, 11(24):601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9.164
2015-06-10]
453400 河南宏力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