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圖婭
膈下逐瘀湯對肝瘀血療效的分析
烏蘭圖婭
目的探討膈下逐瘀湯對肝瘀血患者的治療效果。方法64例肝瘀血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各32例。兩組均采用基礎治療, 對照組給予常規西醫對癥治療。實驗組給予口服膈下逐瘀湯的中醫辨證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肝功能、肝纖維化指標來直接比較兩種療法的臨床療效。結果實驗組肝功能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運用中醫辨證療法治療肝瘀血患者具有較好療效, 值得臨床推廣。
肝瘀血;膈下逐瘀湯;肝功能;療效
中醫辨證治療是指醫生在判斷患者病情時, 先通過望聞問切了解病情, 而后對信息進行綜合分析, 分辨病癥所屬,最后按照患者自身生理狀況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1]。肝瘀血是指血液回流到肝臟的過程中受阻, 導致血液淤積在肝靜脈,給靜脈周圍的肝細胞造成壓迫, 最終導致肝細胞由于營養不良和供氧不足等壞死, 從而導致肝細胞纖維化病變, 造成肝硬化。膈下逐瘀湯具有活血逐瘀, 行氣止痛之療效。本研究擬以中醫辨證療法對肝瘀血患者加以治療, 并通過與西藥治療加以對比, 來選擇最佳治療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2月~2014年12月來本院接收治療各種原因導致的肝瘀血患者64例。年齡39~52歲。納入條件:經中醫診斷為肝脾血瘀型, 其具體癥狀表現為脅下刺痛并有積塊、腹壁青筋外露、舌質暗紫且存在瘀癥斑點;不處于妊娠期和哺乳期;自愿參加本研究。64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32例。兩組患者病程、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礎治療:臥床休息, 不參加劇烈運動, 注意合理膳食, 不食用過油食物加重肝臟負擔,飲食以清淡口味為主。患者宜適量攝入蛋白質、注意低糖和低脂肪, 不可過飽, 多食新鮮瓜果蔬菜, 同時還需注意限制熱量的攝入。
對照組患者在接受基礎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常規西藥治療, 具體治療措施包括:靜脈滴注還原型谷胱甘肽1.5 g, 和多稀脂酰膽堿注射液10 ml, 1次 /d, 兩種藥物均與5%葡萄糖注射液混合溶解后靜脈滴注。對于并發型炎癥的患者, 采用第三代頭孢菌素治療。
實驗組患者在接受基礎治療的基礎上還接受中醫辨證治療, 具體治療措施包括:了解患者日常生活習慣, 根據病癥辨證加減膈下逐瘀湯處方。實驗組口服膈下逐瘀湯, 2次/d,早晚煎服, 以服用6個月為1個療程。具體處方如下:川芎6 g, 柴胡10 g, 丹皮10 g, 烏藥10 g, 五靈脂10 g, 香附10 g, 桃仁10 g, 丹參10 g, 赤芍10 g, 枳殼10 g, 當歸10 g, 炙鱉甲25 g,元胡10 g。辨證加減, 具體措施如下:氣滯患者加片姜黃10 g、佛手各10 g;舌苔白膩患者加陳皮和法半夏各15 g;黃疸型患者加茵陳和郁金各10 g。取處方量生藥以300 ml冷水煎煮為120 ml湯藥, 去沉淀, 取上清服用。
1.3 療效判定標準 本研究以6個月為1個療程, 治療前后檢查兩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丙氨酸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和肝纖維化指標Ⅳ型膠原(CIV)、層粘連蛋白(LN)。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治療后ALT、AST指標和CIV、LN指標較對照組明顯下降,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和肝纖維化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和肝纖維化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相比,a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ALT (U/L) AST (U/L) CIV (μg/L) LN (μg/L)實驗組 32 治療前 74.35±17.21 69.78±16.56 167.4±49.5 421.3±211.6治療后 31.26±13.94a 32.95±11.93a 95.6±32.6a 159.7±139.6a對照組 32 治療前 75.18±18.09 70.25±18.42 166.3±50.1 409.4±228.4治療后 42.37±15.49 43.02±12.99 139.4±44.2 342.6±184.6
中醫辨證論治是根據經典處方, 輔以對患者身體狀況的分析, 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2]。與西醫相比, 其具體優勢包括:①藥物均為中草藥, 副作用較小, 安全有效;②以整個機體為整體, 治療更加徹底, 它著眼于整個機體, 從而從根本扭轉病因;③藥效緩和, 中醫藥藥效較為緩和, 對機體造成的負作用小。
肝瘀血對肝細胞的損傷作用是緩慢的, 是細胞長期受壓和營養不足的結果, 最終將導致肝細胞纖維化病變, 造成肝硬化[3]。過去觀點認為肝細胞纖維化病變和肝硬化是不可逆的過程, 現代醫藥的發展使得肝硬化的逆轉成為可能。如今,許多研究運用蛋白質組學和基因重排等分子生物學手段研究肝硬化的發病機制, 中西醫結合往往將會起到意想不到的療效。中醫認為肝細胞病變是由于濕熱阻滯和瘀血阻絡導致的脈道不通造成, 其發病關鍵是血瘀氣滯, 因此治療之關鍵在于活血行氣。根據中醫的觀點很多時候調理往往比治療癥狀更加重要。在膈下逐瘀湯處方中, 川芎、赤芍和當歸溫潤有效,具有活血養血之功效;同時, 五靈脂、桃仁和紅花則有逐瘀破血之效, 可幫助消除肝部積血和血塊。
綜上所述, 根據患者身體狀況, 采用加減膈下逐瘀湯進行治療, 能獲得西醫治療達不到的滿意效果。由此, 運用中醫辨證論治肝瘀血患者具有較好療效, 值得臨床推廣。
[1] 謝生根.《醫林改錯》逐瘀湯臨床應用舉隅.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0, 20(11):705-706.
[2] 張先華, 劉光瑜.膈下逐瘀湯治療肝硬化瘀血內結型患者24例臨床觀察.中國醫藥指南, 2012, 10(7):227-228.
[3] 武榮芳.膈下逐瘀湯對肝硬化大鼠肝功能及肝組織病理形態學的影響.陜西中醫, 2007, 28(11):1564-156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9.194
2015-05-29]
025450 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醫院感染科肝病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