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曾光,女,1992年8月生,遼寧省錦州市人,渤海大學教育與體育學院研究生在讀,專業:高等教育
提要 伴隨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逐漸深入,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逐漸走向國際化,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能夠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創新人才。在高等教育國際化方面,雖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制約創新人才的培養。因此,現階段,為不斷推進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學校應逐漸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建立健全管理機制,進而為我國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本文主要闡述了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對培養人才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國際化進程中如何更好的培養創新人才,進而使我國高等院校穩固的向前發展。
關鍵詞 高等教育;國際化;創新人才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并不是教育的全球化,實行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主要是為了促進經濟、政治的快速發展,引進和吸收國外的先進理念,進而為我國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使我國經濟朝向更好、更快的方向發展。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基本內涵
對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基本概念,存在不同的解釋,但是主要可以將其概括為兩個方面,即一般定義與特殊含義,一般定義主要從理論的角度,研究和探討實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性,特殊含義主要從實踐的角度,探討高等教育國際化在具體實踐中的作用。對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般定義,主要依據學校和國家發展的角度進行探討;對于高等教育的特殊定義,主要是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服務,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進而為我國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1]。
伴隨全球化的逐漸深入,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主題,因此,我國的高等教育應以全球化為契機,不斷吸收國外的先進教育理念,在全球化進程中,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優勢:首先,在國際化發展進程中,我國的高等教育能夠吸收和引進國外的先進辦學理念,改進和完善我國的教育制度,使科學技術水平不斷的向前發展,進而為我國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其次,在國際化發展進程中,應當充分利用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以及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斷吸引留學生到我國學習,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國際化體系,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理念是:繼承與發揚本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吸收與融合國外先進文化,在多元化的文化中,不斷發展與進步。
二、高等教育國際化對培養創新人才的作用
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現階段,各個國家都十分注重創新人才的培養,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能夠為國家培養創新人才,高等教育國際化對培養創新人才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提高創新的起點
創新是指:對已有的理念進行改進、完善和更新,因此,創新是有繼承的基礎,創新的起點位于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邊界,突破已有知識的限制,創新的“新”主要表現在觀點新、角度新、方法新。因此,在提高創新起點中,高等教育發揮重要作用,利用國際化的交流方式,能夠開闊師生之間的視野,使教師和學生及時的了解國外先進技術和方法,并不是所有的科研都在西方發達國家,在某些領域,中國也占據主導地位,例如數學、航天技術等等,但是,從經濟發展水平方面分析,我國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仍需要向發達國家學習,最大限度的縮短與發達國家的貧富差距。
實行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學校可以組織和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會議,進而使我國的高等院校能夠更好的了解國內外最新的變化動態,此外,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能夠使學生進入專業領域的最前沿,以此為基礎,作為創新的起點,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形成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長時間的文化教育,通過不斷滲透與熏陶,逐漸形成創新精神,為什么我國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人很少,缺少創新精神是主要的影響因素。受我國傳統文化根深蒂固思想的影響,創新精神的實質是獨立、批判與超越,也是文藝復興時期西方文化提倡的精髓,因此,實行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學生能夠形成創新精神,進而不斷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夠將理論知識轉變為具體實際,然而,現階段,我國大部分學生缺少創新實踐活動的機會,這也是我國缺少創新型人才的主要原因。
在國外重點大學中都設有教育和科研兩個中心,并且科研機構也有很高的聲譽,因此,要想培養更多的創新人才,學校一定要有一個研究課題,進而為學生獲得更多的實踐操作機會,使學生能夠及時的了解和接觸相關的學科新知識、新信息和新方法,因此,實行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有利于我國大學生積極的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進而從事重大項目的科學研究與探討,使教師和學生都能夠進入學科領域的最前沿,進而獲得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從科研中逐漸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
三、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如何培養創新人才
伴隨知識經濟的逐漸深入,對創新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因此,在高等教育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國際化的優勢,為我國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
(一)轉變觀念
現階段,大部分教師仍舊停留在以往的思想觀念之中,不能充分認識到教育國際化對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雖然,大部分教師都能夠意識到留學與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但是,卻沒有認識到教育國際化的緊迫感,然而,伴隨全球化的逐漸深入,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新國際化”時代,在所有學校中,都應實行國際化的教學,國際化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教師應轉變以往的國際化理念,以實現國際化教育的普遍性。
高等教育的相關負責人員應充分認識到國際化的重要性,對于高等教育的決策者,應當認識到國際化與各種大學發展的密切聯系,不管是重點大學,還是普通大學和高職院校,都應考慮實行國際化教育,使每一個專業類型的人才,都具有國際競爭能力;對于高等教育的工作者,應當充分認識到國際化已經不僅僅是外事工作與留學交流,而是應當將國際化逐漸融入到日常教學與工作中;對于學生,應當充分了解到在全球化不斷發展過程中,對人才的要求和標準,以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體系;對于社會人士,應當改變以往的看法,進而加快教育國際化進程,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建立健全國際化運行機制
要想更好的推進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進程,應當建立科學、合理的運行機制,進而使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具有導向、規范、支持和激勵的作用。總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運行可以包括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從宏觀層面制定國家政策與管理機構,規范與管理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其次,從微觀層面分析,高等院校應當建立具有國家化策略的運行機制[2]。
(三)國家應給予足夠的資金和技術支持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順利開展,國家和政府應給予一定的資金和技術扶持,師生之間的國際交流、聘請國際專家以及在校園中開展的國際化活動,都需要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國際化的條件可以分為有形條件和無形條件,有形條件是指:學校的基礎設施、科技研發條件、經費與學科的布局等等,無形條件是指:教師和學生的觀念,學校政策、文化氛圍等等,主要應改進和完善有形條件。
通常情況下,依據活動開展的區域,學校的國際化可以兩個方面,即國外的國際化與本地的國際化,國外的國際化是指:師生之間的出國交流、科研活動等等,因此,當地政府和學校應給予足夠的資金支持,現階段,大部分學生出國交流的機會很少,主要是缺少資金支持,學校應當為師生交流設立專項資金,進而為師生創造更多的出國交流機會[3]。
結論:綜上所述,通過分析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我們能夠看出,教育的國際化是高等院校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使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進程緩慢,因此,為加快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進程,需要國家、學校、教師的共同努力合作,國家應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足夠的資金和技術支持,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奠定穩固的資金基礎;學校應為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提供一定的空間,經常組織開展國際性的交流會議,教師應轉變以往的教學觀念,逐漸適應并且接受國際化的教學理念,進而為我國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荀淵,國際化究竟帶給了我們什么[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18(03):259-261.
[2]龐紅衛,方凌雁,略論全球化教育的陷阱[J].教育發展研究,2012,20(05):12-14.
[3]烏利希·泰希勒,歐洲化國際化全球化———高等學校何處去?[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1,10(8):158-159.
[4]袁衛,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現狀、問題與展望[J].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14(01):265-267.
[5]張晉峰,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現狀與趨勢[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9,12(5):123-125.
[6]駱永進,21世紀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趨勢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2,14(7):456-457.
[7]李曉紅,李麗麗,淺談高等教育的國家化對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J].2010,15(8):78-79.
[8]張建,淺談高等教育的實用性[J].科學與技術,2010,20(5):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