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專業教學中,實踐環節一直都是必要環節,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實踐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關鍵課程。本文主要分析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實踐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一些改善意見。
關鍵詞: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實踐
21世紀以來,我國藝術教育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由最開始的審美藝術上升到以創意與設計為主要的藝術階段。隨著信息技術的應用與發展,設計手法與設計工具也有了新的變化,設計對象也更加寬泛。然而我國在設計領域發展相對落后,缺少原創性設計作品。設置設計專業實踐課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造力,因此,改善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是一項必要任務。
一、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實踐發展及現狀
1956年,我國成立了第一所綜合性工藝美術院校,是我國發展高等工藝美術專業教育獲得成就的重要標志,是我國發展工藝美術的重要開端。此后,我國掀起了經濟建設的浪潮,各美術院校紛紛開始設立以裝潢與染織為代表的工業美術專業,標志著我國設計藝術教育上升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隨著我國綜合性工藝美術高校的發展,工藝美術專業的多樣特性也日漸突出,專業課程得到增加,使得課程的設置面臨一些困難。比如在工藝與裝飾階段,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染織美術系設置的公共課(如中國共產黨歷史、馬克思列寧主義蓋倫、藝術概論等)占1500多課時,除去畢業設計與論文課時,專業課程的學習課時有4000多。站在實踐教學的角度來看,當時的專業課程設置不僅復雜繁多,包含的內容也過于廣泛。且實踐內容大多是以素描、中國畫等純美術技能為主,而專業課則是枯燥地講述理論知識,以至于畢業生缺乏實際經驗,且該實踐弊病在至今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仍然存在。
1988年,我國提出了在高等工藝美術專業研究生教育中,增加“設計藝術學”課程,本科以“藝術設計”取代了“工業美術”,標志著我國設計藝術已經擺脫了單純的“手工藝”,進入到技術發展階段。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設計手法引入了新技術(如計算機圖形圖像技術、新工藝等),且設計對象也更加寬泛,使藝術設計的教育宗旨成為創新生活方式、引領時尚生活。在2006年我國提出的“創新型國家”新理念引導下,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獲得了新的發展。由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成為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
不過,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設置仍存在許多漏洞,如高校之間確定的培養目標過于一致與高大。某些高校藝術設計專業雖涵蓋全面,課程設置周全,不僅具有豐富的在校專業技能培養課程,還有充足的校外實踐。但幾乎是照搬國家教育方針,不能根據專業特點,培養出獨具一格的設計人才,導致畢業生自身技能難以順應現實社會的需求,造成就業困難。
另外,過高的培養目標造成許多高校的課程設置全面卻分散。由于本科學習受四年的時間限制,分散、繁多的課程難以落實到實踐中去。
二、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實踐中的影響因素
由于我國過久沿承的“師徒相授”的教學方法,致使課程過于“技術式”與“作坊式”,缺少綜合性、創造性知識課程。導致學生視野不夠開闊,無法突破創新。在藝術設計實踐課程中,多以“畫”為主,雖說畫畫是設計的基礎,但其只是作為設計的重要環節,需不斷強化,卻不應成為設計課程中的主要培養目標。
隨著我國藝術類專業發展的日益壯大,全國大部分高校大力發展藝術教育,藝術院校已不再是唯一的招生主體。隨著經濟市場對設計人才的需求量增大,設計高校畢業的學生就業前景好且回報率高,因此報考設計類考生大量增加。因此,全國高等藝術設計教育事業越來越紅火,各藝術院校開始增加新專業,擴大招生。導致藝術院校教育資源與報考該類專業的學子需求不成成正比,從而導致與藝術類毫無關系的綜合性高等院校紛紛增設藝術設計專業,因而產生了一條缺陷型鏈性結構。由于藝術設計專業不僅僅是圖稿教學,更應深入實際生產,但由于設置設計專業的高校增多,缺乏對應的附屬工廠,即使進行市場調查,也局限于走馬觀花的形式。
不知從何時起,我國開啟了藝考生降低文化分的入學標準,成為學生步入大學門檻的捷徑。由于藝術類考生的文化分要求低,導致高中生一旦跟不上學習進度趕緊轉型藝考生。如此一來,大大降低了藝術生的整體素質。
二、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實踐調整與改善
(一)設置合理的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育課程
從根本上改善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實踐,首要工作就是擺脫以“畫畫”為主要的實踐課程。學校必須分清藝術與畫畫本質上的區別,打破傳統的“師徒相授”教學模式,創立起師生友好互動的平臺,客觀引導并激發學生的創新、創造潛能。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作為以一種教育工作,仍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在此基礎上合理調整教學計劃,改革課程體系,建立健全專業素質與綜合素質教育方式。
(二)建設特色藝術設計學院
各院校應根據自身的優勢,擯棄“跟風式”、“大眾式”專業,并放棄繁瑣、全面的專業設置,設立精煉的專業課程,開設特色化設計專業。此外,由于藝術設計類人才短缺,高校大量增設藝術設計類專業,無疑是給設計專業教學增加了負擔。
(三)建立經濟導向性設計,加強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實踐
高等院校應聯系社會上相關設計的企業,建立起研產合作模式,加強專業課程實踐與社會實踐的聯系,以實際設計案例為核心,讓學生逐漸適應社會生產,并從實踐中提升技能,強化專業知識。這樣還可以使學生在不斷積累的過程中,結合市場的需求設計作品,為日后就業奠定良好基礎。
結束語
綜上所述,解決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學實踐環節問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素質,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能,促使我國設計領域得到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程浩,孫紹昆.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改革初探[J]. 大眾文藝,2014,21:220-221.
[2]謝天. 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的發展現狀與問題分析[J]. 大連大學學報,2013,01:114-118.
[3]趙建,彭飛. 針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加強實踐環節的探討[J]. 科技風,2010,08:34.
尹曉莉,1982.2,漢族,籍貫:黑龍江省勃利縣,工作單位:七臺河職業學院,職務:教師,職稱:講師,學位:文學學士學位,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