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春紅 王永明
摘 要:新生代農民工是我國公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公民道德素質的提升對于我國公民整體素質的提升意義重大。因此,通過對304名新生代農民工的調查發現,新生代農民工的道德素質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和社會的原因,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加以解決。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公民道德素質;調查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2-0040-02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盵1]可見,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已經成為構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一項重要任務。在大力發展城鎮化的今天,農民工的道德素質,尤其是年齡在16—35周歲的作為城鎮化主力的新生代農民工的道德素質尤為重要。為此,筆者針對304名新生代農民工的公民道德素質狀況展開了調查。
一、調查對象和調查方法
(一)調查對象
筆者于2014年7月對320名年齡在16—35周歲的新生代農民工的道德現狀以及生存現狀展開了問卷調查,這320名新生代農民工分布在建筑、銷售、餐飲等不同行業,年齡與性別分布相對均勻。本次調查問卷涉及范圍較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反映新生代農民工的道德現狀。本次調查問卷共發放320份,收回316份,回收率達到98.75%,其中有效問卷304份,有效率為96.2%。
(二)調查方法
本次以調查問卷的方式為主,主要是對新生代農民工的道德現狀以及可能的影響因素展開調查,主要涉及到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現狀、社會公德現狀、職業道德現狀和家庭責任現狀四個方面,這四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生代農民工個人品德的現狀。針對這些方面可能涉及的問題,問卷一共設計了25道題目,全部采取封閉式的設計方式。同時,為了避免調查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對個別調查對象以及其身邊的朋友進行了訪談,以確保本次調查收集數據的真實性與可靠性。
二、調查結果統計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現狀
對于心理狀況方面。當問到“您的理想在現實中的狀況”時,僅有28.5%新生代農民工選擇了有堅定的信念??梢?,多數新生代農民工對未來感到迷茫,僅有不到1/3的新生代農民工對未來有明確的打算。當涉及到“自己對城市的融入程度”問題時,有高達56.2%的新生代農民工感覺被排擠在城市之外。大多數的新生代農民工來城打工的目的都是希望能在城市扎根,當這種愿望無法滿足時,勢必會導致一系列道德問題的產生。當問到“當您受到不公正待遇或委屈時,您是否有通過破壞性的行為來發泄的想法”時,有將近38%人選擇了想過。這說明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不是很健全,需要得到及時疏導。
由以上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新生代農民工帶著希望來到城市,想融入城市卻受到排擠,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他們出現了失落與彷徨的心態,甚至個別人表現出過激的想法,需要及時得到政府和社會的幫助。
(二)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公德現狀
社會公德方面。在涉及到“您是否會在公共場所吸煙嗎”時,有27.9%的人選擇了不會注意是否是公共場所,這一比例雖然相對來說不大,但是對待公德問題上已經足以引起重視。在涉及到“當您遇到老人摔倒您會去扶嗎”問題時,有68.1%人選擇會扶,這說明在總體上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還是能夠守住道德底線的。在涉及到“您拾到別人財物時的做法”時,有79%的人選擇會歸還失主。這一比例雖然顯得較高,但是拾金不昧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顯然在新生代農民工這一群體中并未得到很好的弘揚。
由以上的調查統計可以看出,新生代農民工在不涉及到金錢利益的問題時多數表現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旦涉及到金錢利益問題,有些人的表現就會差強人意??梢?,在公德心方面,新生代農民工還存在著一定的自私心理,有待提高。
(三)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道德現狀
職業道德方面,在涉及到“您對現有工作所持的態度”時,有38.3%的人選擇了為了謀生必須干好和選擇少不得不干,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新生代農民工敬業精神不足,僅將所從事的職業當作謀生的手段,缺乏事業心。在涉及到“對您來說您認為追求經濟效益和誠實守信哪個更重要”時,有37.1%的人選擇了二者兼顧。兩者兼顧的理想狀態在現今時期其實很難做到,再加上有15.2%的人選擇了經濟利益,這兩者的比例之和已經超過了50%,所以,新生代農民工面臨的誠信問題不容忽視。在涉及到“您認為該如何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時,僅有32.4%新生代農民工選擇了集體利益為重。從實際情況看,新生代農民工很少有長期穩定的工作,多數人頻繁的換工作,所以在集體與個人利益之間迫于經濟壓力只能以個人利益為主。在涉及到“對單位制訂的規章制度的遵守情況”時,有65.3%的新生代農民工能夠做到完全遵守。這一比例顯然較低,這種情況很容易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某種程度上也體現出了新生代農民工職業道德的缺失。
由以上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農民工在誠信意識、敬業精神、集體主義原則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雖然有政府和社會的原因,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的原因,所以新生代農民工作為城市的建設者,要想更好的融入城市,提高自身素質是前提。
(四)新生代農民工家庭責任現狀
家庭責任方面。在涉及到“您外出打工時您的未成年子女怎么辦”時,有36.2%新生代農民工選擇了留在家里。這從一定程度來說也表明了新生代農民工對待子女欠缺關愛。在涉及到“您怎樣看待‘臨時夫妻問題”時,有18.2%的表示可以接受。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現象雖然可以理解,但也是缺乏家庭責任感的一種表現。在涉及到“您認為怎么樣才算孝敬父母”時,有88.9%的人都選擇了經?;丶姨酵改福惆樗麄?;剩下的11.1%選擇了定期給父母寄錢。從數據來看,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在孝敬父母方面還是值得肯定的。但其實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說,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丶铱赐改?,很多人甚至幾年才能回一次家。所以,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說如何更好地承擔起孝敬父母的責任一直是一個難題。
由以上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農民工在家庭責任感方面總體上是好的,孝敬父母,有著正確的婚戀觀,即使有部分人是迫于無奈無法很好地承擔起家庭的責任,但是他們正在努力承擔他們應該承擔的責任。但也有少數人缺乏家庭責任感,不懂得什么是家庭責任,將家庭責任物質化。
三、對新生代農民工公民道德素質現狀的總結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現狀:迷茫與彷徨,希望得到尊重
新生代農民工不像老一代農民工,他們在家中受到父母的溺愛,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來到城市以后受到城市多元文化的沖擊,他們的心理也發生了變化,一方面他們想融入城市,過著城市人的生活,得到他人的尊重,另一方面由于現實的各種原因的影響,使他們難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受到一些城市人的排斥與歧視,無法享受到城市人的待遇。同時他們又面臨著非常大的經濟壓力,理想與現實產生了巨大的差距以后,新生代農民工難免會產生自卑、壓抑心里,導致各種失范現象的產生。所以新生代農民工心理問題不容忽視,必須對新生代農民工給予正確的引導,培育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公德現狀:總體上值得肯定,但存在一定的自私心理
社會公德是整個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基礎,對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建設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新生代農民工由于其成長環境,以及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缺乏正確的引導的原因,難免會有道德問題的產生。有些新生代農民工無視公共秩序的存在,不遵守交通規則,橫穿馬路、亂闖紅燈;在公共場所,不顧及他人感受,大聲喧嘩、吸煙。除此以外,調查中還發現,新生代農民工在助人為樂意識上也存在一定的欠缺,拾金不昧的傳統美德受到挑戰。以上新生代農民工公德意識缺失的問題,應當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重視。
(三)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道德現狀:誠信意識缺失,集體主義原則淡化
調查表明,新生代農民工在尋找工作或者工作過程中存在著以下道德問題:首先是誠實守信意識缺失。市場經濟社會充滿著激烈的競爭,市場經濟的趨利性會導致道德問題的產生,“金錢至上”的利益觀已經在某些新生代農民工頭腦中根深蒂固,甚至可以為了金錢不擇手段。這勢必會導致各種誠信問題的產生。其次是集體主義原則淡化。存在著當個人利益受到損害時,為保全自身利益而損害集體利益,還有些新生代農民工私拿集體財產,偷盜國家電纜、下水井蓋等行為,這些行為都是缺乏集體主義觀念的體現,給集體或者國家造成損失。可見,新生代農民工在職業道德素質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四)新生代農民工的家庭責任現狀:富有責任感,難以落到實處
調查表明,由于經濟能力以及社會制度等方面原因,新生代農民工表現出一些難以承擔家庭責任的狀況。比如,新生代農民工迫于某些原因只身或夫妻雙雙來到了城市,從而就導致了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的產生,這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說也是無奈之舉。沒有穩定的經濟基礎,子女就無法進入城市的學校學習,而留在家中又得不到好的家庭教育,使他們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在孝敬老人方面也很難做到位,有很多新生代農民工僅僅是過年的時候才能回家。所以,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說,如何承擔起應該承擔的家庭責任,如何處理好夫妻關系以及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將家庭責任行為落到實處,不僅關系到其自身的幸福,更關系到家庭的和諧乃至社會的和諧。
綜上所述,新生代農民工的道德素質在總體上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不容樂觀。比如,心理方面表現為心理落差大,缺乏幸福感社會公德方面存在自私心理,職業道德上誠信缺失,缺乏集體主義精神,家庭責任難以落到實處等等。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既有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和企業的原因,需要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加以解決。
參考文獻:
[1] 本書編寫組.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責任編輯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