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斌
摘 要:自然資源對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是凝結了一定技術和人類勞動的復合資源體。它既受到區域內已有自然資源存量的影響,也取決于該區域內部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基于相對資源承載力模型,分析瑞麗相對資源承載力的動態變化,驗證了相對資源人口承載力與相對資源經濟承載力的不協調發展已經成為試驗區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制約。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增強區域合作交流,探索瑞麗試驗區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相對資源承載力;實證分析;瑞麗試驗區;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3-0058-04
自然資源對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是凝結了一定技術和人類勞動的復合資源體,它既受到區域內已有自然資源存量的影響,也取決于該區域內部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瑞麗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以下簡稱瑞麗試驗區)作為新時期沿邊開發開放戰略的示范區,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確保生態環境向良性發展,事關試驗區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和諧安定。文章選取瑞麗為典型調查地,開展相對資源承載力研究,探索瑞麗試驗區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一、相對資源承載力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相對資源承載力研究是以理想狀態區域作為參照標準,將研究區域與參照區域進行對比而得到的相對水平上某區域內資源可承載的適度人口數量和經濟總量[1]。它描述了一定時期內研究區相對資源存在的數量和質量對該區域人口生存與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是可持續性的重要表征與體現。
(二)計算方法
相對資源承載力模型包括相對資源人口承載力和相對資源經濟承載力兩個計算模型。其中,相對資源人口承載力模型由相對自然資源人口承載力和相對經濟資源人口承載力兩部分組成[2~3]。
模型1—相對資源人口承載力
CSP(t)=Wn(t)×Cnp(t)+Wec(t)×Cecp(t)
模型2—相對資源經濟承載力
Csg(t)=Wl(t)×Cgl(t)+Ww(t)×Cgw(t)+We(t)×Cge(t)
(三)評估標準
依據模型計算,相對資源承載狀態有3種類型:(1)超載狀態——實際人口數量(經濟總量)大于可承載人口數量(經濟總量);(2)富余狀態——實際人口數量(經濟總量)小于可承載人口數量(經濟總量);(3)臨界狀態——實際人口數量(經濟總量)等于可承載人口數量(經濟總量)。
二、瑞麗試驗區相對資源承載力的實證分析
依據2007—2012年統計數據,采用相對資源承載力的研究方法,選擇瑞麗全境作為研究區,以全國為參考區,計算瑞麗動態的相對資源承載狀態,驗證瑞麗“自然資源—經濟資源—社會資源”復合系統承載力和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一)指標選擇
首先,選取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土地、水和能源作為自然資源指標,其中,以農作物總播種面積代表土地資源總量指標,以供水總量代表水資源量,以一次能源生產量代表能源資源量。其次,選取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經濟資源指標;最后,選取總人口作為社會資源指標(見下頁表1、表2)。
(二)設定相對資源承載力模型
借鑒李澤紅和劉慧龍(2008、2013),對土地資源、水資源和能源線性加權和方法研究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相對資源承載力模型[2~3]。
(三)相對資源承載力計算與分析
1.自然資源綜合承載力不容樂觀
從總體看,瑞麗市的土地、水、能源等資源存量有限,綜合開發和有效利用的能力不高,自然資源綜合承載能力不樂觀(見下頁表3)。從變化軌跡看,2007—2012年間土地資源貢獻率是最大的;相對土地資源的人口承載空間從2007年的16.53萬人增加至2012年的27.03萬人,相對土地資源的經濟承載空間從2007年的33.33萬元增長至2012年的103.66萬元;這充分反映了瑞麗全境的總人口增加、經濟較快發展,區域內的土地資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土地資源作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素,既是農業生產的基礎資料,又是經濟發展的場所基地。伴隨瑞麗試驗區的加速發展,建設與生產用地之間矛盾加劇,土地資源承載力超負荷。如何盤活有限的土地存量,提升土地資源的使用效率,意義重大。在時間序列上,水資源的貢獻率不高;相對水資源的人口承載空間從2007年的7.33萬人增加至8.17萬人,相對水資源的經濟承載空間從2007年的17.87億元增長至31.34億元;反映出水資源承載力有限,這與瑞麗市水資源分布不均、利用難度大、水電開發能力弱等現實相符,也說明提高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解決好用水供需矛盾,協調好水資源與人口、土地、生產力布局之間關系,已經成為瑞麗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
2.相對資源人口承載超負荷
2007—2012年瑞麗的相對資源人口承載小于實際承載人口,處于人口超載階段;這意味著瑞麗市水土、能源等自然資源始終處于超載狀態、且超載程度維持在比較穩定的水平。尤其是2010年人口超載6.57萬人,2011年人口超載6.81萬人(見表4)。究其原因,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沿邊開放政策等一系列舉措的影響,許多企業進入瑞麗,吸引了技術資金和外來人口,給該地區的水土、能源等自然資源帶來了巨大消耗,形成自然資源超負荷的狀態。隨著總人口的不斷增長,水資源需求量的增加,能源消耗量的增大,土地資源承載力的不斷下降,瑞麗試驗區將面臨持續的資源保障壓力。
3.相對資源經濟承載富余
2007—2012年瑞麗的相對資源經濟承載大于實際經濟狀況,經濟資源GDP始終處于富余狀態,且承載程度呈現較大的上升趨勢。相對經濟資源承載由2007年的6.01億元增長至2012年的23.34億元(見表4)。這也說明了,目前瑞麗的經濟欠發達,且經濟增長潛力巨大。瑞麗相對資源經濟承載力的增長是建立在相對自然資源承載力降低的基礎之上的,經濟的增長是以大量的自然資源的投入為代價而實現的,是一種粗放式的增長。這與當前瑞麗試驗區的現實基本相符。
三、基于資源承載力,瑞麗試驗區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瑞麗試驗區既存在基礎設施、技術資金等外部資源短缺,同時存在水土資源、人才資源等內在稟賦局限。從根本上考慮資源環境的容量和承載問題,統籌安排、合理規劃,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強資源高效集約利用,增強區域合作交流,實現瑞麗試驗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目前,瑞麗試驗區的經濟發展粗放化,產業結構層次低,資源消耗型產業比重大,經濟的快速增長必然造成大量的資源消耗,最終將形成經濟效益低與生態環境破壞的格局。因此,促進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換是保證瑞麗試驗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審視我們的生活和生產,通過轉變思想觀念,不以GDP論英雄,堅持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原則,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努力實現經濟增長方式集約化、生態效益最優化。充分認識生態環境的大循環是人類經濟社會小循環的基礎,不應被置于從屬地位。無限制地向自然索取資源,必將面臨資源枯竭和環境惡化的后果。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調整產業結構,營造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環境,創建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對于小、散、亂的高耗能企業進行整合,嚴格限制高耗產業的數量,加強污染物排放管控,鼓勵發展“綠色、循環、節約”產業。
(二)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單位資源環境的承載容量和承載能力,降低水、土地、能源資源的消耗強度,實現資源循環高效利用。借鑒吸收經濟發達地區,資源集約節約經驗,提高試驗區內部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健全水土資源存量監管,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原則,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優先開發空閑、廢棄、低效利用的土地,深入開展存量用地的調查,全面掌握試驗區存量建設用地的權屬、面積、利用效益和利用前景等信息,提高現有土地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加強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全面提升基本農田質量,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在保護水環境和生態用水的前提下,開發區域內水能,協調生產生活用水關系,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三)增強區域合作交流
加強試驗區重點項目申報,爭取發達地區間項目合作,完善合作互助機制,共同開發資源,構建互利共贏平臺,破解自身發展難題,提升區域發展層次,彌補試驗區技術、人才欠缺,解決項目資金短缺問題。深入實施重點帶動戰略,發揮試驗區區位優勢,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的輻射帶動,推進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建立健全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區域扶持機制,實現區域合作共贏。綜合考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的深度和未來發展的潛力之間協調關系,確立開發與節約并重、節約優先的發展理念,探索區域低端優勢凝固轉化為綜合競爭優勢路徑。
參考文獻:
[1] 陳英姿,等.吉林省相對資源承載力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人口學刊,2006,(4):104-110.
[2] 李澤紅.相對資源承載力模型的改進及其實證分析[J].資源科學,2008,(9):141-143.
[3] 劉慧龍.相對資源承載力模型的改進及實證分析——以新疆為例[J].經濟視角,2013,(8):83-87.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