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范大學商學院 李晉蓉 侯志堅 王增忠
貨幣供應與經濟增長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如果存在,是一種怎樣的關系,這是很多學者關心的問題。進入21世紀后,我國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但是,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給全球金融界以及世界經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我國作為經濟大國,同樣深受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增長速度大為降低,大量企業倒閉,失業人數驟增。這對我國經濟也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損害,為此央行采取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大幅提升貨幣供應量,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拉動經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經濟復蘇的過程中,截至2013年11月末,我國M2已達到1079257.06億元,同比增長14.2%,位居世界第一。同時,我國GDP在2013年第三季度為386761.7億元,同比增長7.7%。并且,據統計,M2曾經達到同期GDP的數倍之多,這在全球經濟和金融學界引起了廣泛討論,到底M2與GDP之間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而M2的不斷增長是否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本文將對二者關系展開研究。
關于M2與GDP的關系的實證研究,已經有許多學者從各種角度做了不同程度的分析和闡述,研究的結論也是多種多樣,因此本文作者將現有的文獻進行了總結和歸類,并且將其分為兩類:一類文獻認為M2與GDP存在相關的關系,即貨幣是非中性的,M2的變化將對GDP產生影響;另一類則相反,認為二者不存在相關關系。
認為二者存在相關關系的文獻包括:張永生、楊偉坤、桑毅博(2012)通過選取我國1999~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和貨幣供應量的季度數據建立模型,進行單位根檢驗、協整分析以及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認為GDP和M2存在著協整關系,并且M2對GDP有正向的促進作用。而且,因果關系檢驗表明,在滯后2期的情況下,M2是引起GDP變動的Granger原因,GDP是M2變動的結果,M2對GDP的影響具有滯后效應。而GDP對M2沒有反饋作用,不是引起M2變動的原因。同時,他們認為時滯因素制約了我國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效果,應該在宏觀調控過程中充分考慮時間因素。趙昕、劉玉峰(2013)利用我國1952~2010年的數據建立模型進行分析,建立了自回歸模型和向量修正誤差模型,通過計量分析,發現價格水平和真實產量與M0、M2之間存在協整關系,而與M1不存在協整關系。張霓(2006)利用我國1993年第一季度到2004年第四季度的數據通過實證分析和檢驗發現,我國M0、M1、M2均是GDP的Granger原因,說明貨幣供應量的調整能對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他認為,我國貨幣供給具有很強的內生性,央行對貨幣供應的掌控力度不強,貨幣政策的獨立性遭受到了挑戰。章輪轉(2009)通過利用我國2000~2009年的季度數據,運用ADF檢驗和協整檢驗分析,認為我國M2與GDP存在長期協整關系。認為GDP在滯后期一階和二階的情況下與M2互為Granger原因,貨幣供應量對經濟增長有一定的正效應。同時在對不同層次的貨幣供應量對經濟增長的研究中發現,M2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明顯強于M1和M0。姚佳(2011)通過對1996~2010年M2和GDP的數據進行實證分析,認為M2對GDP的影響是顯著的,而且M2是GDP發生變化的Granger原因,表明我國貨幣政策是非中性的。并且分析的結果還表明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對GDP的影響時滯大約為6個月。朱小檬(2011)利用我國2000年1季度~2010年4季度的數據,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研究認為,二者之間存在長期協整關系,并且呈正相關。除此以外,檢驗結果發現二者互為Granger因果關系,說明我國貨幣供應量具有內生性。孟祥蘭、雷茜(2011)利用1984年至2007年我國的M2和GDP的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表明,我國M2與GDP增長率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并且二者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同時,分析表明,M2是影響GDP增長的主要因素。何福林、鄭享清(2007)利用1992~2005年間我國M2和GDP的季度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GDP增長率同M2增長率之間存在正相關,并且短期內對經濟產生顯著影響,但是在長期的過程中M2對經濟的沖擊效果比較弱。李見林(2010)通過截取中國1978~2008年GDP和M2的年度數據,對GDP的增長率和M2的增長率之間關系的實證研究,運用最小二乘法測算得出二者存在線性關系,即M2對產出影響顯著,貨幣是非中性的。張雪蘭、楊丹(2010)通過截取我國1996~2009年的季度數據,對我國貨幣政策有效性進行研究,結果顯示,中國貨幣政策對實際經濟活動有顯著影響,但是我國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還不是很順暢。任碧云、高鴻(2010)通過相關計量分析得出結論,從長期看,M2的增長是引起GDP增長的核心因素,但是M1的增長是引起CPI增長的主要因素,并據此給出了政策建議。戴建軍(2007)利用我國1992年第一季度至2006年第三季度的M2和GDP的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發現二者之間不僅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而且是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但是他認為我國貨幣政策對于短期經濟的調控效果不顯著,而且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通,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的貨幣政策調控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李丹(2008)選取我國1996年至2006年GDP、CPI、M2的季度數據,從相關性角度進行實證研究,結果顯示貨幣供應量與經濟發展存在較強的相關性。
認為二者之間不存在相關關系的文獻主要包括:陸軍、舒元(2002)運用Granger因果檢驗等計量方法對我國在1978~2000年期間M2和GDP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結果發現在長期中,M2對GDP增長的影響越來越弱,也就是說明,在長期中通過增加貨幣供應量實現我國經濟持續增長是不現實的。楊建明(2003)通過采用均衡修正模型對我國1986~2001年M2變動與GDP、物價進行協整分析。結論認為,M1與通脹、GDP之間不存長期的相關關系,M2與通脹、GDP之間存在長期關系。但是,研究也表明,自1994年以來,短期內M2和通脹、GDP之間的相關性逐漸減弱,而且這種關系也是波動的。因此得出政策建議,我國不應該以貨幣供應量作為我國貨幣政策中介目標來促進經濟增長。劉斌(2002)通過實證分析發現,長期內我國經濟的變動與貨幣供應的變動沒有相關關系,貨幣在長期來看是中性的,經濟的變化主要由實質部門確定,貨幣供應的變動對經濟不會產生顯著影響。
本章選取1996~2013年相關年度數據為樣本,選取國內生產總值GDP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指標,GDP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活動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成果(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它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選取M2為我國貨幣供應量的指標,它是指一切現實和潛在的購買力的貨幣形式,反映社會總需求變化和未來通貨膨脹的壓力,它的變化反映著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變化,是我國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選取CPI指數為我國通貨膨脹的指標,它反映了居民家庭一般所購買的消費商品和服務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一般來講,物價全面、持續地上漲就被認為發生了通貨膨脹。
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是計量經濟分析的基本要求,只有變量滿足平穩性要求時,結果才有效。目前普遍應用的方法為ADF單位根檢驗方法。
對1996~2013年我國M2、CPI和GDP數據進行檢驗時發現,這些數據并不平穩,不能夠直接地進行相關計量分析,會造成“偽回歸”結果。因此,本文對相關數據采取對數形式,結果發現在二次差分序列情況下,LnGDP、LnM2、LnCPI在5%和1%的顯著水平下顯著,ADF檢驗表明這些數據是平穩的。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ADF檢驗表
從表2中可以看出,這些序列本身都為非平穩時間序列,而通過檢驗,它們的一階差分和二階差分序列是平穩的,于是我們采用處理非平穩變量的協整方法來研究。
Johansen檢驗是基于回歸系數的協整檢驗,是用于檢驗多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關系的方法。通常采用跡統計量和最大特征值統計量檢驗的方法,檢驗結果表明,M2、CPI 和GDP這三個變量在5%的顯著水平上存在1個協整向量,即三者之間存在長期穩定關系。

表2 Johansen檢驗表
將誤差項記為ECM,建立協整模型如下所示:

式(1)表明,長期中LnGDP、LnM2、LnCPI之間存在穩定的協整關系,M2增長1%,GDP增長0.7926%,M2對GDP的增長有促進效應,即長期來看,貨幣非中性。而CPI上漲1%,GDP下降1.5426%,CPI對GDP的增長有抑制效應。
如前所述,通過對M2、CPI 和GDP進行相應的檢驗可知,三者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但是,這種長期關系是在短期動態過程中不斷調整才得以維持的,任何一組有協整關系的變量都存在誤差校正機制,因此,為研究三者之間的短期動態相關關系,我們需要在協整方程的基礎上建立VEC模型。本文VEC 模型的回歸方程為:


表3 VEC模型估計結果
通過表3可以發現:第一,在D(M2)的自回歸方程中,誤差修正方程ECM在統計意義上是顯著的,是貨幣供應量的格蘭杰原因,表明各解釋變量對貨幣供應量具有長期影響。
第二,在D(CPI)的自回歸方程中,誤差修正方程ECM在統計意義上是顯著的,是通貨膨脹的格蘭杰原因,但同時貨幣供應與經濟增長都不是通貨膨脹的格蘭杰原因,也就是說短期內貨幣供應、經濟與通貨膨脹無關。
第三,在D(GDP)的自回歸方程中,誤差修正方程ECM在統計意義上是顯著的,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成因。
首先,基于以上ADF檢驗、協整分析,VEC模型分析我們可以看出M2、GDP、CPI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且M2對GDP有正方向的推動作用,CPI對GDP有反方向的抑制作用。說明貨幣供給對經濟有影響,是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理論上政府只要按照M2與GDP之間的相關關系發行貨幣,就能使廣大消費者對政府的貨幣政策保持信心,國家的宏觀調控會更有效果,也有利于控制通貨膨脹,促進經濟發展。
其次,基于實踐來看,M2的數量很難為央行所控制,所以政府需要提升對M2的監管水平。深入調查研究,全面分析M2的現狀,并結合我國宏觀經濟,不斷修正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客觀考慮政策的滯后性影響,更好地加強宏觀調控水平,促進經濟發展。
從GDP、M2和CPI之間的長期關系來說,它們三者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從三者的短期關系來講,它們之間存在動態調整機理,所以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可以通過誤差修正項得以形成。從CPI和GDP增長之間的關系來看,短期內GDP增長與CPI無關,CPI對GDP增長具有正效應;長期來看GDP增長對CPI還是具有正效應,CPI對GDP增長具有負效應。
目前我國貨幣投放量增速仍超過GDP 增速,這會加劇國內原本就較為嚴峻的通脹形勢,所以應當采取措施限制貨幣的供應,但是也要最大限度地消除緊縮的貨幣政策對于經濟增長的負面效應。面對這“兩難”的問題,我國政府在調控宏觀經濟時,應當謹慎作為,盡量平衡各方面關系,努力實現經濟綠色穩定增長和物價穩定。
[1] 戴建軍.我國貨幣供應量與國內生產總值關系的實證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7(150).
[2] 何福林,鄭享清.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作為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對產出效應分析——基于1992-2005年季度數據的實證分析[J].特區經濟,2007(6).
[3] 劉斌.我國貨幣供應量與產出、物價間相互關系的實證研究[J].金融研究,2002(7).
[4] 李丹.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相關性的實證分析[J].金融經濟,2008(20).
[5] 陸軍,舒元.長期貨幣中性:理論及其中國的實證[J].金融研究,2002(6).
[6] 李見林.中國1978-2008年GDP與M2關系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10(6).
[7] 孟祥蘭,雷茜.我國貨幣供應與經濟增長及物價水平關系研究[J].統計研究,2011(3).
[8] 任碧云,高鴻.關于我國貨幣政策促進經濟增長的研究[J].經濟問題,2010(2).
[9] 姚佳.中國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周期的關系——基于1996-2010年時間序列數據的分析[D].天津財經大學,2011.
[10] 楊建明.我國貨幣供應量對產出、物價預測能力的實證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03(1).
[11] 章輪轉.我國貨幣供應量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研究[D].湖南大學,2009.
[12] 張霓.我國貨幣供應量對宏觀經濟影響的實證研究:1993-2004[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6.
[13] 趙昕,劉玉峰.中國貨幣供應量、GDP和價格水平關系的再檢驗[J].統計與決策,2013(3).
[14] 張雪蘭,楊丹.我國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問題:基于1996-2009年季度數據的分析[J].財貿經濟,2010(6).
[15] 朱小檬,孫愛田.我國GDP與廣義貨幣供應量M2關系的實證分析[J].商業時代,2011(28).
[16] ]張永生,楊偉坤,桑毅博.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貨幣供給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J].財政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