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峰
唐宋工筆人物畫在題材、色彩上的差異性
何亞峰
唐宋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繁榮發達,繪畫藝術也得到繁榮發展,其中工筆人物畫成績尤為突出,對后世工筆人物畫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但由于政治、經濟、文化和審美思想等方面的不同,兩個朝代的工筆人物畫還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本文從題材、色彩兩個方面來闡述兩個朝代工筆人物畫的差異性。
唐宋 題材 色彩 差異性
工筆人物畫是中國畫的傳統畫科之一,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獨特的表現形式。《唐朝名畫錄》中記載:“夫畫者矣人物居先,禽獸次之,山水次之,樓殿屋木次之”。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社會穩定、經濟文化繁榮發展,繪畫藝術得到空前發展,再加上唐代的統治者在文化政策上的傾斜,實施的是一種開放進取、包容的文化政策,當時的工筆人物畫主要表現上層階級,以工筆仕女畫最為代表,表現上層社會女性的生活狀況,線條工整細致、色彩絢麗雅致,人物造型體現了當時的審美風尚。到了兩宋時期工筆人物畫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有了大的發展,宋人提倡寫生,尊重自然,描繪對象精致細微,和唐代相比有很大的差異性,形成了其鮮明的時代特征。
1.唐代
唐代由于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空前繁榮促使繪畫藝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另外加上統治階級在政治體制和文化政策上的支持與喜愛,更加確定了唐代工筆人物畫的地位,唐代的工筆人物畫在題材方面主要表現在政教畫、仕女畫、宗教畫為主。
唐代的統治階級要求畫師把他的政績通過畫畫表現出來流傳后世,以此來反映國家強盛、民族團結等政績,這就是典型的政治畫。“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發于天然,非繇述作。”①代表作品有《步輦圖》、《歷代帝王圖》等。《步輦圖》畫的是唐貞觀十五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聯姻,太宗接見吐蕃使者祿東贊時的情景,是現存最早的一幅反映我國古代各民族人民要求團結統一的歷史畫卷,也是一幅有重大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的作品。作品中畫家對人物精神氣質進行了細微的描繪,采用鐵線描勾勒人物,線條堅實有力,弛張有度。
唐代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宗教畫繁榮起來,同時宗教畫也為統治階級進行“政教”起到了推動作用,當時出現了一批杰出的宗教人物畫家如吳道子、尉遲乙僧等,吳道子在洛陽、長安等地的寺廟繪制了大量宗教題材的壁畫,他對人物畫技法進行了創新,《宣 和畫譜》中載:“道 子因其 氣以壯畫思 ,落筆生 風,為天下壯觀。”他的線描如變化豐富的“莼菜條”,他所創造的繪畫樣式被后世成為“吳家樣”,也對中國宗教繪畫影響深遠。
唐代工筆仕女畫是唐代人物畫的主要組成部分,以描繪唐代上層社會貴族婦女或侍女的生活形象為主要內容,所表現女性多體態豐腴,這也是當時的社會審美風尚。因為唐代社會經濟繁榮,人們豐衣足食,這是人們保持健康豐滿體格的保證,再加上唐代的統治者是鮮卑族,主要以游牧生活為主,這樣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他們健碩的體魄,這是健康的標志。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唐代以“豐腴”作為對女性的審美取向。我們從唐代留存下來的繪畫作品可以看出當時的仕女畫制作工整細膩、線條流暢、色彩絢麗,具有獨特的時代特色。唐代工筆仕女畫代表作有《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簪花仕女圖》等。
周昉的《簪花仕女圖》描繪的是貴婦人悠閑生活的場面。畫面共分為四段,分別是“采花”、“賞花”、“散步”和“戲犬”。畫面中雖然沒有背景,但是通過辛夷花、狗、白鶴把單個的人物串聯在一起,向我們展示了春天里不同場景貴婦的活動。作品中表現人物形象豐腴富貴,用筆、用線細勁輕柔含蓄,設色艷麗,暈染細潤,較好地表現了貴婦肌膚的細嫩和服飾的質感。
2.宋代
宋代建國以后為了防止再次出現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為了穩定政權,宋代的統治階級實行“崇文抑武”的治國策略,提倡文化藝術事業,一方面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重用文官來管理中央和地方事物,致使文化藝術發展得到空前發展,文化藝術空前繁榮。王伯敏提出,“宋代的繪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鼎盛時期,標志著我國中古時期繪畫高峰的出現。”②兩宋時期是中國工筆人物畫深入發展的時期,隨著宋代統治階級治國政策的轉變,宋代的平民百姓都可以通過科舉考試考取功名,致使文化藝術得到普及。在這種社會文化藝術背景下,宋代的工筆人物畫開始從唐代以表現社會上層生活為主的題材,轉向了描繪城鄉市井生活、文人生活、歷史故事為主的多元化題材。主要體現在風俗畫、宗教畫、歷史畫等,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貨郎嬰戲圖》、《朝元仙仗圖》、《采薇圖》等。宋代的工筆人物畫整體上沒有唐代的工筆人物畫顯得富麗輝煌,注重造型的寫實性,對人物內在氣質描繪細膩。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以全景式構圖描繪了宋代都城汴京的都城環境和汴河兩岸的商貿繁榮景象,整幅作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繪了都城汴京市郊景色;第二部分描繪了汴橋兩岸的商貿活動;第三部分描繪了城內市區街景,真實的向我們展現了宋代都城汴京城內各階層人民社會生活狀況和社會風貌,為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社會、經濟等提供了重要依據。
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圖》描繪的是南極天帝君和東華天帝君率群仙前往朝見道教最高天神——元始天尊的儀仗行列。作品中人物造型天帝莊嚴、威武,玉女秀潤、輕盈,畫中人物的服飾多樣、衣紋變化多樣,但在繼承吳道子“吳帶當風”的特色有了鮮明的世俗化傾向,整幅作品主次分明、參差有序。
唐代的“仕女畫”主要是表現后妃、貴婦一類的上層婦女的生活狀況,到了宋代“仕女畫”有了一些變化。范圍擴展到平民百姓中的村姑、丫鬟,還有列女、歌妓、戲劇人物等等。劉宗古的《瑤臺步月圖》是宋代仕女畫的代表作,作品中描繪了手持貢品的三女二童,表現的仕女形象消瘦秀美,與唐代豐腴造型迥然不同,人物衣紋筆法工細,著色淡雅,背景樹叢水墨輕點而成,樓合用界畫法。
1.唐代
我國古代色彩被稱為“丹青”,唐代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重要時期,唐代受到魏晉時期繪畫的影響,繪畫形式趨于成熟,色彩的運用在繼承前代影響的同時,有了很大的發展,再加上唐代統治階級的喜好,唐代的工筆人物畫在色彩方面上賦色艷麗鮮亮、色調統一、變化豐富,整體上體現出的是一種大氣渾厚的重彩著色的藝術特色,這種賦色方法也真實的向我們展示了唐代的社會風貌。在宗教畫設色方面多運用石青、石綠、月黃、朱膘、金箔等,色彩絢麗多姿,對比強烈有富有深淺變化,向我們展示了當時畫工對于色彩運用的高超技巧。
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描繪了從西漢到隋代十三位帝王像,閻立本根據史書對各帝王的評價繪制完成,十三位帝王畫在一幅長卷上,畫家對十三位帝王的描繪根據各自的特點選擇了不同的角度進行描繪,采用鐵線描進行衣紋的描繪,在色彩方面采用重彩著色,多用黑色、黃色、紅色、白色等整塊顏色,整體效果突出,體現出唐代皇家的富貴已經黃權的尊貴。
張萱的《搗練圖》,絹本著色,作品從右向左向我們展開了一個完整的勞動場面。作品中表現人物體態豐腴,細眉高髻,人物前呼后應。整幅作品在色彩艷麗,用了白、石青、石綠、月黃、朱紅、曙紅等,把水色和石色相互結合使用,色彩對比鮮艷又富有深淺變化,統一中見對比,體現一種富貴的氣息。而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在用色方面的嫻熟使仕女畫達到了頂峰,整幅作品以暖色為主,畫面采用石色和水色相結合運用,畫面既富麗有明快,仕女的長裙、披帛等服飾輕薄如蟬翼的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是前世畫家所不能及的。
唐代墓室壁畫李仙蕙墓《宮女圖》中人物造型飽滿,線條圓暈、有力,色彩方面運用石青、石綠、朱砂等石色和及花青、曙紅等水色相結合,鮮艷明亮。描繪的仕女服飾色彩變化微妙,暈染豐富,很好的表現了人物的形象。
2.宋代
藝術的發展往往是和社會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的,宋代由于受“理學”思想的影響,繪畫作品政教化的作用銳減,提倡的是一種以寫實為主的繪畫理念,南宋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記載:“曾云巢無疑工畫草蟲,年邁愈精。余嘗問其有所傳乎?無疑笑日:……某自少時取草蟲籠而觀之,窮晝夜不厭。又恐其神之不完也,復就草地之間觀之,于是始得其天。方落筆之際,不知我之為草蟲耶?草蟲之為我耶?”③由此可見宋人的繪畫不僅要追求自然,而且要遵循自然畫理,也因此造就了繪畫色彩的寫實性,色彩更注重與描繪對象形體的結合,著色更加細膩逼真,設色明快淡雅。宋代工筆人物畫在色彩方面不像唐代那樣以紅色、金色、黑色為主,主要以灰色、素色、冷色為主,展現的是一種自然淳樸的色彩。
李嵩的《貨郎圖》,絹本設色,描繪了貨郎走街串巷時人們爭購圍觀的場面,表現了宋代農村的風土人情,有著濃郁的鄉土氣息。畫面中把兒童的天真爛漫、貨郎的慈祥等描繪的惟妙惟肖。整幅作品線條疏密有致,著色典雅、鮮潤,用筆細致。畫中人物設色真實,色彩樸素自然,恰當的表現出市井平民百姓的布衣特色。宋代中期的工筆人物畫主要以表現文人生活為主,作品中人物色彩典雅、平淡。
李公麟的《五馬圖》,紙本設色。李公麟是北宋中期比較有影響力的畫家,他生活在文人士大夫的時代,他的作品充滿了文人意趣,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的“白描”藝術,呈現出一種清新脫俗的新面貌。這幅作品從右向左依次畫了五匹馬和牽馬官,作品中人和馬刻畫的都生動逼真,以單線進行勾勒,線條精簡流暢,整幅作品沒有用任何顏色,局部用墨色進行渲染,作品墨色暈染細膩、高雅,體現了李公麟的白描藝術成就,也開工筆白描畫之先河。
從題材和色彩兩方面我們不難看出唐宋時期中國工筆人物畫在風格上有著巨大的差異性,都是中國工筆人物畫發展史上輝煌的一頁,其風格的形成和他們處在不同的社會時期以及審美風尚有著緊密的聯系。唐宋工筆人物畫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在繼承前世人物畫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融會貫通而形成的,在中國繪畫史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唐宋時期的人物畫家的繪畫風格已經深深影響著當前中國工筆人物畫的發展,同時對周邊日本、朝鮮等國家均有影響,縱然觀之其題材、造型、設色等都是我們當前中國畫家應該借鑒學習的,只有不斷吸取古人精華的同時不斷創新,才能促使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的道路走的更遠。
注釋:
①【唐】張彥遠,周積寅.歷代名畫記[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②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上冊)[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第162頁。
③俞劍華.中國歷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2000.
[1]俞建華.中國繪畫史[M].上海書店出版社,1958.
[2]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3]陳綬祥.隋唐繪畫史[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4]騰固.唐宋繪畫史[M].神州國光版社,1992.
[5]尚可.中國工筆畫藝術新表現[M].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信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