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淼淼 隋 欣
俄羅斯民間音樂在黑龍江的影響
于淼淼 隋 欣
黑龍江省哈爾濱,這個被譽為“東方小巴黎”、“音樂之城”的著名城市,在 20世紀初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以及俄羅斯國內的“十月革命”運動,使得俄國大批的音樂家來到黑龍江,他們在哈期間建立“哈爾濱交響樂團”、開辦學校、成立芭蕾舞團,對俄羅斯民間音樂在黑龍江省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了黑龍江以致全國一代又一代的音樂愛好者。
俄羅斯 民間音樂 黑龍江
俄羅斯音樂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 6~9世紀東斯拉夫部落生活時代。原始氏族公社制的生產勞動和生活方式產生了與之相適應的文化,當時出現了崇拜偶像的儀式歌曲。9世紀末,以英雄史詩和傳說為內容的“壯士歌”逐漸繁榮。15~16世紀俄羅斯民歌逐漸完善和定型,在眾多的民歌體裁中,最典型的是抒情的“悠長歌”。其主要特征是:旋律自由寬廣,調式交替變更,節拍節奏靈活,單聲多聲結合。18世紀末在俄國啟蒙思潮的影響下,俄國作曲家學派形成。代表人物有:M.C.別列佐夫斯基、博包爾特尼揚斯基、B.A.帕什克維奇、福明、漢多什金等。他們創造的音樂大多運用俄羅斯民歌素材,音樂帶有一定的民族特色。19世紀上半葉,出現了俄國古典音樂奠基人格林卡、五人“強力集團”、柴可夫斯基等著名俄羅斯音樂大師,他們以倡導現實主義,其創作多取材于俄國歷史、人民生活、民間傳說和文學名著,為俄羅斯民間音樂傳播起到了良好的奠基作用。十月革命之后,蘇聯由于重視傳統音樂形式而出現了幾代新的作曲家。有老作曲家萊·莫·格里艾爾、尼·雅·米亞斯科夫斯基、阿·伊·哈恰圖良、肖斯塔科維奇等更是將俄羅斯民間音樂融入在各種音樂體裁之中,將俄羅斯民間音樂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20世紀初,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以及俄國國內“十月革命”運動展開,國內無產階級專權,使國內的知識分子、文武官員和俄國的“白匪”迅速逃離了俄國,來到了中國與俄羅斯的接壤地區黑龍江省。當時的黑龍江省僅哈爾濱地區的俄僑就有 13萬居多。在這些俄僑中有許多是當時俄國國內的貴族階層,在國內受到了良好的音樂教育,例如:俄國著名指揮家斯盧茨基、梅特勒;歌唱家里普科夫斯卡亞、拉賓斯基、舒什林等;還有著名的鋼琴家卡爾波娃、迪龍、格爾施戈林娜等;小提琴家額爾德施京、希費爾布拉特等;芭蕾舞舞蹈家康斯坦丁諾維奇、舍夫柳金等。這些俄羅斯貴族來到哈爾濱后,帶來了大量的俄羅斯文化特征及西歐的音樂風格。因此,黑龍江省哈爾濱從那時起,引領了全國音樂文化的潮流,許多來自國內外的著名音樂家以及音樂愛好者紛紛涌入哈爾濱這座美麗的城市,他們在街頭巷尾都伴有不同風格及形式的音樂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哈爾濱的對俄羅斯音樂的吸收與發展。在當時,哈爾濱一躍成為了全國音樂文化發展的重要城市。
這些俄羅斯貴族在黑龍江省建立交響樂團、開設專業音樂學校、發展輕歌劇、傳播芭蕾藝術他們不僅帶來了大量的俄羅斯民間音樂、而且為黑龍江省的西洋音樂發展奠定了基礎,為日后的黑龍江省會——哈爾濱成為音樂之城打下深厚的基礎。
1.建立交響樂團
1908年四月,在黑龍江省會哈爾濱成立了“中東清鐵路管理局交響樂團”,1918年因為國內爆發了俄國十月革命,因此,許多才華橫溢的音樂匯集到了“哈爾濱交響樂團”來,給“哈響”注入了新鮮的血液。1919年梅特勒作為指揮掌管整個樂團,樂團的整個演奏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樂團在 1908年到 20世紀 20年代上演了很多俄國著名作曲家的名作,例如:柴可夫斯基的《1812》年序曲,俄國民族樂派作曲家鮑羅丁的《第五交響曲》等等,這些作品在黑龍江省得到廣泛的流傳。
2.建立室內樂團
隨著中東鐵路俱樂部(今西大直街 158號鐵路工人文化宮)的建立,音樂活動更加廣泛的展開;以往的沙龍、民間曲調已經進入了室內的樓堂館舍。“哈爾濱交響樂團”的幾位主要成員成立了“弦樂四重奏組”。代表人物有“哈響”首席希費爾布拉特、第二提琴演奏家特拉赫金撥爾格等人,室內樂團的演奏質量是“哈響”的縮影,他們開設了多場演奏會并演奏了許多俄羅斯民族作曲家的作品,例如: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浪漫曲(1)東方浪漫曲(2)在格魯吉亞的山崗上(3)南方之夜(4)罪過將至玫瑰王國 ;尼古拉耶夫的《D 小調奏鳴曲》;阿連斯基《d 小調三重奏》等等,使室內樂這種高雅的藝術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地區得到廣泛的流傳。
3.建立專業音樂學校
(1)建立哈爾濱第一高等音樂學校
1921年哈爾濱第一高等音樂學校建立,卡爾波娃這位畢業于圣彼得堡的鋼琴家任第一屆藝委會主席,該學校學制 6年,嚴格按照俄羅斯皇家音樂學院課程開課,分為預科班、初級班、中級班和高級班,學生除了學習樂器演奏外,還學習視唱練耳課、樂理課、音樂史課等等,在第一屆學生中,只有鋼琴專業的米基列丘克拿到了畢業證,可見第一高等音樂學校辦學之嚴謹。
(2)建立哈爾濱格拉祖諾夫高等音樂學校
哈爾濱格拉祖諾夫音樂學校創建于 1925年,校址在哈爾濱道里通江街 86號,校長是小提琴家戈爾德施京,學校建立后,資金問題一直是學校運營的重要問題,好在校舍和教師的專業水準很高,辦學沒有問題。到 1928年,學校已有學生 200多名。學校的辦學宗旨是密切理論結合實踐,例如:組織血紅色呢過參加募捐演出活動;安排學生進行室內樂演出等。1930年畢業生中有杰出的鋼琴家齊納列娃、還有大提琴家科查列夫等一批音樂家。
(3)與教會合辦的音樂班訓練班
哈爾濱音樂訓練班成立于 1927年 10月,創辦人為巴拉諾娃—波波娃,該校有許多中國學生,由于學校聘請許多有經驗的教師,很快得到了家長的信任,學校辦的井井有條,學生畢業后大多留在了“哈響”、歌劇團、以及上海音樂界。
俄羅斯民間音樂分為抒情請、歡樂性、憂郁性三大音樂特點:
1.抒情性
俄羅斯最有特點的抒情歌是流傳于 16-17世紀的悠長歌,它具有支聲復調的特點,往往有兩個聲部或三個聲部這種多聲部結構。通常由婦女演唱這種俄羅斯音樂節奏舒緩,大小調交替頻繁,旋律優美抒情,是抒情歌的典范。例如,廣泛的流傳于黑龍江地區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就是抒情音樂的代表。由著名作曲家索洛維約夫 - 謝多伊,在 1956年創作,屬于分解歌形式,描寫了男女之間的純真愛情,最初是為斯巴達克運動大會所做。全曲構建在 e 小調上,旋律質樸,朗朗上口,與歌詞的完美結合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2.歡快性
俄羅斯音樂的另一大特點是歡快性,歡樂性伴隨著抒情性,這與俄羅斯廣袤的地域與人文環境有關,通常透出小調色彩體現的歡樂性更是迷人。例如:也是在黑龍江省廣泛流傳家喻戶曉的《紅梅花兒開》,曾是電影《幸福生活》的插曲,于 1951年獲過斯大林大獎。后來是被改編成女生二重唱、手風琴二重唱。其快樂的曲調感染者每一位聽眾。
同樣家喻戶曉的俄羅斯民歌《卡林卡》(又名《雪球花》)也是以其歡快的弦律感染著聽眾,它作為婚禮伴唱的旋律流傳至今,其旋律優美,后逐漸的由慢漸快,透過高難度歡樂的合唱,把歌曲推向了高潮,讓人聽后意猶未盡,回味無窮。
3.憂郁性
格羅斯明民歌具有與生俱來的憂郁性,這與其俄國的歷史環境與俄羅斯人的性格特征有關。1912年,高爾基在給瓦·伊·哈爾齊耶夫的信中說:“有一件事是很奇怪的,俄羅斯人民多少世紀以來都在歌唱和悲嘆命運,多少世紀以來都在努力要戰勝命運,結果卻被命運征服,只得服從命運的擺布。”由于俄羅斯人長期在俄國沙皇的殘酷統治下,深受統治者奴役與壓迫,其音樂作品充滿了對統治者的控訴。例如在黑龍江省廣泛流傳的俄羅斯民歌《三套車》就是典型代表。《三套車》類似于中國的《腳夫調》,分為三段歌詞,通過乘車人與拉車人一問一答的形式,表現了深受俄國統治者壓迫的苦難大眾的心聲。
男低獨唱曲《伏爾加船夫曲》也是一首表現另一類苦難大眾——船夫在統治者的壓迫下深處水深火熱的生活的寫照,全曲通篇由男低音演唱,旋律低沉、悲傷、憂郁,像是船夫在伏爾加河旁邁著沉重的步子嘆息與呻吟。
由于十月革命的勝利,中俄兩國在意識形態、革命理想方面有著諸多的相似,其音樂文化之間也是互相滲透、互相影響。黑龍江省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更是近水樓臺先得月,與俄羅斯音樂家更在創作上彼此借鑒與學習,共同鑄造了黑龍江省別具一格的音樂文化之路。
在黑龍江地區廣泛的流傳的俄羅斯民歌 《三套車》、《山楂樹》、《伏爾加河船夫曲》、《小鈴鐺》、 《田野里有顆白樺樹》、《雪球花》、《紅梅花兒開》、《共青團員之歌》等等在黑龍江省上世紀六十年代“上山下鄉”的運動中在廣袤的黑土地中迅速流傳開來,每天勞動過后,大家在一起唱唱這些俄羅斯民歌來懷念自己的思鄉之情。俄羅斯民歌在當時的黑龍江省幾乎家喻戶曉,每個人都會哼唱幾句俄羅斯民歌,其樸實、純美迷人的旋律是龍江人的精神食糧,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填補了我國專業創作的空白。
在專業團體中,由哈爾濱市歌劇院上演的《山野里的游戲》—由王延松導演、李黎夫作曲、劉克紀指揮演出的音樂劇不但在全國轟動一時,在俄羅斯也獲得了成功,蘇聯評論員奧麗嘎·英依謝也娃不僅對音樂劇《山野里的游戲》給予高度評價,而且用大量的文字提到了一位關鍵人物——劉克紀,這位哈爾濱市歌劇院原院長、國家一級指揮、哈爾濱市文聯原副主席、哈爾濱音樂家協會主席。這足以說明,在俄羅斯民間音樂與作曲技術的影響下,使得龍黑江省的音樂文化得以空前絕后發展。
黑龍江省的特殊地理位置、俄僑的到來很快使黑龍江的俄羅斯藝術在全國聞名遐邇,很多音樂愛好者慕名而來。相當的一部分中國音樂家,例如:原中央歌劇院的歌劇演員王馨;原北京全國總工會文工團的小提琴演奏家胡犁平以及 1946年延安“魯藝”學院的學員們,在呂冀、向隅等老上海音樂專科學校畢業生的帶領下,專門來到哈爾濱向哈爾濱的俄羅斯藝術家們學習各種音樂專業技術,使得俄羅斯音樂創作風格影響了中國許多的作曲家,為新中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新生作曲家;同時俄羅斯民間音樂以此種方式通過黑龍江省在全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影響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音樂愛好者!
[1]李德濱,石方.黑龍江移民概要[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
[2]李述笑.哈爾濱俄僑音樂教育史初探[M].西伯利亞研究,2001(4).
[3]劉欣欣,劉學清.哈爾濱西洋音樂史[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注:本文系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立項編號:2014A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