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靖
19世紀末到 20世紀初中日學校唱歌集之比較
張明靖
中日音樂文化交流自隋唐以來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國音樂文化博大精深,日本從中吸取中國音樂文化為營養品,來創造發展自己的音樂文化,直到 19世紀末 20世紀初,中國學堂樂歌的產生扭轉了音樂文化“日向中學”的趨勢。本文以學校唱歌集為主線,通過對中日唱歌集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歌曲的編纂者、歌曲旋律來源進行比較分析,以闡明近代中日唱歌集編寫相異的原因及音樂文化交流的走向,從中總結歷史經驗,以啟示現當今音樂教材的建設。
19世紀末到 20世紀初 中日學校唱歌集 音樂
本文以 19世紀末到 20世紀初中日學校唱歌集為主線,通過對中日兩國唱歌集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唱歌集的編纂者、歌曲旋律來源進行比較,分析出近代中日唱歌集的編寫差異主要得于兩國的音樂文化背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根深蒂固不可動搖,日本自古到今都擅長學習他國長處彌補自己短處,使其揚長避短迅速發展,通過比較兩國學校唱歌集之異同,闡釋中日兩國音樂文化交流的走向,總結其歷史經驗,以啟示現當今音樂教材的建設。
1868年開始的日本明治維新是一個激烈的改革運動,主要改革日本的科技、文化、教育,是日本擺脫閉關鎖國的一次具有跨時代意義的革新運動。明治 5年(1872年)《學制》的頒布,開啟了日本的近代化的序幕,《學制》體現了日本教育行政部門對近代教育制度全盤的計劃與面向將來發展的整體構想①。在這個制度下,日本政府發布近代音樂教育制度的法令,規定在小學學校中設置唱歌課,中學學校設置奏樂課,日本政府雖對音樂教育有所重視,但由于沒有唱歌教材和可以教唱歌課的教師,唱歌課被寫上“目前可暫缺”,沒有真正實行。直到明治 12年(1879年)留美日本音樂教育家伊澤修二②的回國,才逐步扭轉日本音樂課“目前可暫缺”這一現狀,并與美國音樂教育家梅森(Mason.L.W)于 1881年(明治 14年) 共同編輯出版了日本近代第一本唱歌集—《小學唱歌集》。
19世紀末的中國處于內憂外患的國情下,一批愛國知識分子試圖參照西學體制,對中國政治、文化、經濟、教育等方面進行改革。1904年頒布了由張之洞、張百熙、榮慶等聯名呈奏的《奏定學堂章程》(也稱為“癸卯學制”),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完整的學校教育體制。它標志著中國幾千年封建傳統教育的瓦解和西方移植的近代學校制度的建立。③在這個學制下,學堂樂歌的產生開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之先河,它是在維新派政治家的倡導下,由中國留日學生發起和推廣的,早期留日學生有曾志忞、沈心工、李叔同等,他們通過在日本留學,親眼目睹到日本學校唱歌課對于改良日本風氣的作用,于是他們開始自發的學習新樂,創作起樂歌。中國最早的一本學校唱歌集是 1904年沈心工編寫的《學校唱歌集》,作為中國最早的唱歌集,在中國風靡一時,起到了凈化社會風氣、宣揚愛國主義精神的作用。
以上,闡述了中日學校唱歌集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不難看出,中日的學校唱歌集都是在國家政治、經濟、教育體制危亡,需要改良的社會背景下產生,日本的明治維新和中國的維新運動都是一場激烈的改良運動,目的都是為了革新并加速近代化進程,不同的是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是自上而下,由政府發令號召并制定改良方針政策。中國在面臨內憂外患的國情下,由中國一批愛國知識分子自發的進行的自下而上的改良運動,雖都是是革新改良運動,由于推廣者不同,直接導致改良的力度和強度不同,這直接影響到中日兩國近代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差距。
19世紀末到 20世紀初的日本學校唱歌集的編寫,主要是由伊澤修二建立的“音樂調研所”的編委合力編寫完成,其編委主要是受日本文部省委托,他們大部分是東京音樂學校的教官,如瀧濂太郎、田村虎藏、小池友七等,他們創作的《花》、《金太郎》、《宿舍院中的舊吊桶》等,都被收錄在日本學校唱歌集的演唱曲目中。伊澤修二采用折中東西洋音樂,根據日本學校的特點譜寫最適合日本學校音樂教育的教科書。首先把以傳統音樂為中心的東洋音樂譯成西洋式的五線譜,再將與其西洋音樂進行比較研究,試圖從理論上論證東、西洋音樂是可以等同的音樂。④在美國音樂教育家梅森(Mason.L.W)的指導與伊澤修二和各位編委的努力下,于 1881年(明治 14年)由日本“音樂調研所”編寫的、作為學校音樂教材的第一本學校唱歌集—《小學唱歌集》出版發行,隨后又陸續出版了《唱歌掛圖·初編》、《唱歌掛圖·二編》以及《幼稚園唱歌集》。
19世紀末到 20世紀初中國學校唱歌集的編寫,最為著名的是沈心工、李叔同。他們為唱歌課選編與創作的歌曲《體操-兵操》、《美哉中華》、《春游》、《送別》等都被收錄到《學校唱歌集》、《重編學校唱歌》、《國學唱歌集》中,為唱歌課而作的歌曲大多節奏穩定、短小精煉,這種風格的歌曲不僅激發鼓舞中國人民斗志,還充分體現了沈心工、李叔同強烈的愛國主義。
日本學校唱歌集歌曲的編寫一部分選取西洋音樂作為旋律,并加以新詞成為新曲,這種創作方式與中國學堂樂歌相似,在選好音樂旋律后,如何配以與其性格合適且與旋律相適應的新歌詞,要求選曲者首先要對音樂旋律有所了解和把握,這就要求填詞者既懂音樂又懂文學,還要求具有較高的音樂和文學修養以及有對旋律歌詞美感的綜合判斷力。就選曲填詞這一創作手法而言,是中日自古以來就有的能力,也是兩國創作音樂的主要方式,就兩國的填詞水平來講,可謂旗鼓相當。不同之處,日本的唱歌集由美國音樂教育家梅森(Mason.L.W)與伊澤修二等音樂教育者共同編寫,在其“折中東西方音樂”的理念下,有組織的合力完成,突出了日本音樂教育者集體的智慧和民族意識,相比之下,中國的學校唱歌集無論是曲調的選擇或歌詞的填寫都由一人完成,是他們愛國主義個人意志的具體體現,中國學校唱歌集更傾向于個人專集,他們雖都是“個人獨撰”式的,但對其鼓舞斗志振奮人心,宣揚中國愛國主義精神的作用是不可言喻的。
日本學校唱歌集的旋律來源有三類:第一類是采用西洋歌曲或民歌旋律配以新的歌詞。如,原曲是采用德國民歌旋律配以日本歌詞的有《蝴蝶》《遠望》,原曲是蘇格蘭民歌旋律配以日本歌詞的有《螢之光》等;第二類是采用日本傳統音樂旋律,包括日本雅樂、箏曲、俗曲、兒歌,并配以古歌詞或新詞。如,《君之代》、《律歌》、《櫻花》等;第三類是由日本作曲家新創作的歌曲。如,《花》、《金太郎》、《桃太郎》、《宿舍院中的舊吊桶》等,其中新創作的歌曲占主要部分。
中國唱歌集主要以日本學校唱歌為藍本進行創作,它采用的歌曲旋律大部分來自日本學校唱歌集,既有日本旋律又有西洋旋律,只有少量采用本民族音樂旋律。總結旋律來源有以下三類:第一類是給外國曲調填上新創作的歌詞,如《體操兵操》源引于日本的游戲歌曲《手指游戲》;《何日醒》源引于日本歌曲《櫻井的訣別》。第二類是給外國曲調填上現成的歌詞,例如《中文名曲五十首》中的《春思》,就是引用德國歌曲《1819年 11月 26日之歌》的曲調,創編者將曲調配上李白的詩《春思》。第三類是歌詞、曲調都由中國人自己創作,其中一部分采用中國民間音樂曲調填詞,如用《茉莉花》曲調填詞的歌曲有《飛起》、《紅梅》,還有一部分采用民間歌舞填詞,如《金陵懷古》就是根據安徽花鼓填詞的。
以上通過對唱歌集旋律類型的總結,可以看出中日兩國學校唱歌集都采用了西洋的旋律并配以新詞,中國是以日本為中介引進和吸收西洋音樂,兩國雖都在不同程度上運用各自傳統音樂作為旋律,但比重有所不同,日本更注重音樂的自我創作,日本新創作的音樂占有較大比重。單從旋律的創作能力來講,日本作曲家已經能夠把西洋音樂和日本音樂融為一體,創作出來的歌曲帶有濃濃的日本風格,并體現出日本民族的思想感情和民族精神,中國雖也創作一部分歌曲,但主要是選用中國民間曲調并填詞,與日本學校歌曲相比,主要還停留在簡單的旋律模仿,直到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蕭友梅、黃自、趙元任等一批留學者的歸來,才真正開啟了中國人新音樂的原創之路,這比日本大約晚了近三十年。
本文通過對 19世紀末到 20世紀初中日學校唱歌集的比較,分析其差異主要得于兩國的音樂文化背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根深蒂固不可動搖,日本自古到今都擅長學習他國長處彌補自己短處,使其揚長避短迅速發展。如今科技發達交通便利,中日音樂文化交流比起當時容易得多,但中國目前的音樂教材涉及日本音樂的歌曲甚少,同樣,在日本音樂課本中也沒有完整系統的介紹中國音樂風格的曲目,目前,我們的音樂教材編寫應拓寬音樂文化視野,加強世界各個國家與民族的聯系,更加注重多元音樂文化的引進與錄用,一方面在編寫音樂教材的過程中使中華民族傳統音樂立于世界民族音樂之林,另一方面廣泛吸收世界各個民族的優秀音樂文化,并加強對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與認識,增進各民族音樂文化交流。最終,我們的音樂教材將會形成一個由多元文化編制的,并能在東西方文化之間建立聯系的網絡。
注釋:
①林能杰.二十世紀日本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7.6:P 15
②伊澤修二(1851年 -1917年)日本長野縣人,教育家。擔任過日本長野師范校長,隨即赴美留學,成為日本第一屆公費留學生
③馬達.20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2: P 3
④林能杰.二十世紀日本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P 24
[1]林能杰.二十世紀日本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林能杰.日本學校音樂教育概況[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馬達.20世紀中國學校音樂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張前.日本學校唱歌與中國學堂樂歌的比較研究[J].音樂研究,1996(3).
[5]許冰,馬達.日本學校音樂教育發展脈絡及其特點[J].集美大學學報, 2008(1).
[6]馬達.中日中小學音樂教育發展之比較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 2004(3).
[7]管建華.中、日音樂發展接受西方影響之比較[J].中國音樂,1996(1).
[8]許燕.中日音樂之教育文化比較[J].人民音樂,2007(9).
[9]張蔚靜.中國近現代音樂文論選編[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