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思朋 董 昊
斯文赫定在內蒙古地區民間藝術方面的見聞紀略
——淺談二人臺與蒙古族民歌的歷史文化價值
崔思朋 董 昊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對內蒙古等西北內陸地區進行了為期數年的考察活動。期間深入內蒙古腹地,見聞了二人臺與蒙古族民歌等內蒙古地區民間藝術。本文借以斯文赫定的記述,以一個洋人的視角去看待內蒙古地區的民間藝術。此外,2015年為斯文赫定誕辰 150周年,抒此文章向偉人致敬。
斯文赫定 二人臺 蒙古族 民歌 價值
“民間的歌謠是人們群眾自編自創的抒情性短小作品,可以歌唱、吟誦。是民間文學的重要載體之一。自古至今,老百姓們不僅用民謠來表現生活,抒發情感,而且在創作和傳承中也有獨到見解①”。二人臺和蒙古族民歌是內蒙古地區民間歌謠,也是我們研究內蒙古地區民間藝術的重要載體,斯文赫定在日記中記述了在內蒙古考察途中見到的二人臺演出和蒙古族民歌的演唱。借以斯文赫定視角,去領略他眼中的內蒙古地區歌謠演唱類民間藝術。
蒙古族民歌是其歷史發展的結晶,其產生同其民族、及獨特位置密切相關。蒙古族發軔于蒙古高原,在此生活了上千年,民歌是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經驗之上孕育而成。此外,蒙古族能歌善舞的特性對于民歌的產生也至關重要。我國“少數民族多位于邊疆、或荒山幽谷、或雪域高原,生活閉塞,交通不便,此種條件下,若沒有一些娛樂活動調劑生活,那些苦悶單調的日子很難度過。另一方面,少數民族的男男女女又大多有歌唱的文藝天分②”。內蒙古位于我國北部邊疆,同外界往來少,也具有能歌善舞的特性。因此,蒙古族民歌的產生有其必然性。
斯文赫定對民歌最早的記述是 1927年 6月,野外宿營時第一次聽到了蒙古族民歌。寫道“晚上,蒙古族的駝工們在大帳篷里傳出了歌聲,歌聲悠揚的飄向了天穹③”。斯文赫定雖不懂蒙語,但是悠揚的曲調、動聽的旋律卻深深的吸引了他。幾年的考察,夜間休息時的歌唱是常見的。慶祝節日、進行篝火活動時,唱歌也必不可少。斯文赫定在 1927年秋天的一次篝火晚會寫道“大家聚在火堆旁,狄德滿時而彈唱幾曲曼陀林。貝格曼一到這里,我們還時常和著他的吉他唱歌。蒙古族隨從們組成了一支小樂隊,包括一管笛子、一件弦樂器和一位歌手。他們經常為大家演出相當動人的曲子,曲子充滿了亞洲情調④”。
此外,慶祝節日時,如雙十節(此時中方代表隊成員慶祝中華民國成立 16周年),瑞典的夏至節,及其他節日。此時,民歌的演出也是不可或缺的。蒙古族隨從們組建了樂隊,可見蒙古族的民歌所受歡迎的程度。夜間休息時、舉辦篝火活動時、慶祝節日時、周末休息時都會舉辦活動,民歌的演唱是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不難發現蒙古族民歌的巨大魅力。
二人臺相傳起源于清光緒時,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起初只有一丑一旦兩個角色,二人演出時卻分擔多種角色,所以稱為“二人臺”。后來裝扮的任務固定下來,正式成為民間小戲⑤。二人臺演出時除用到漢語外,也有蒙語演唱或蒙漢語均用。二人臺產生之后,日臻完善,2006年 5月 20日成功申報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927年 6月,斯文赫定甚至當時的中方代表也是第一次見聞二人臺演出。休息時,遇到了一伙 14人的隊伍,但斯文赫定接受了這伙巡游演員的演出請求。寫道“現在兩個男子上臺,天生一張女人臉的男人扮演旦角,頭戴女人假發,身佩中國女人飾品。另外一個戴著一副長長黑胡子的男人將自己眼睛周圍抹擦得慘白。他們對自己的角色很熟悉,忽而唱歌、忽而尖叫、忽而咆哮。同時,樂師們也起勁的演奏⑥”。雖是在野外極其簡陋的舞臺和幾十名觀眾的情況下,依舊演出了二人臺的魅力。斯文赫定評價“他們的演出十分出色,中國觀眾從中得到了很大樂趣。音樂也很棒,雖然那具有亞洲音樂藝術的單調節奏,但我卻百聽不厭。從東到西的整個亞洲,我傾聽這具有魔力般催眠作用的音樂,夢想著更加美好的時光,他能撫平內心的狂躁,它使思緒走向安寧⑦”。
通過斯文赫定的評價足可見二人臺巨大魅力,演出后,斯文赫定也給予了二人臺演員們豐厚的報酬。縱麗娟也指出“考察途中,意外的看到了游行戲班,并拍攝下電影。這也許是二人臺最早的電影資料,隨后在《長征記》中詳細的記述了演出時的情景。并稱之為純粹的民眾娛樂。⑧”。不難看出斯文赫定在對內蒙古民間藝術的傳揚方面起到的作用,也正是斯文赫定,才讓更多的人了解了二人臺。
二人臺和蒙古族民歌是獨具地方、民族和語言特色的民間藝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人類寶貴財富。同時,其歷史文化價值也不可忽視。
1.民間性
二人臺和蒙古族民歌是內蒙古地區民間藝術,來自生產和生活。“民間藝術是一種鄉土藝術,表現的形態集中于社會的基層面。參與者以鄉民為主體,沒有鄉民參與也就沒有了民間藝術⑨”。可見,民間藝術與民眾的緊密關系。民間藝術來源于生活,廣大民眾在生產和生活中的諸如慶典、祭祀、田間勞作等場合為其提供了土壤。民間藝術反映這些生活場面,代表著某一地區、某一民族的思想文化意識⑩。“上古時,蒙古族以狩獵為主,多狩獵題材歌曲;封建社會時,進入放牧時代,出現牧歌;鴉片戰爭后,移民實邊,商業發展城市興起,帝國主義入侵,又出現了反封反帝愛國的革命題材民歌,不同節日也有相應題材的民歌?。”可見民歌所記述生活的寬泛性。
二人臺產生較晚,但也反映了許多歷史事實,如走西口等。長年的生產勞動,積留下了生活和生產過程中的趣聞和語言,這也是民間藝術的題材來源。在節日和婚喪嫁娶中,又提供了場合和表 現機 會?。二人 臺和 蒙古 族民歌 產生 于民 間,是民 眾 在 生 活和生產勞作中創造出來,同人們生活緊密相連,在一程度上可再現歷史畫面。考察期間,斯文赫定等人領略到了二人臺和蒙古族民歌的風采,深切領會了來自內蒙古地區的民間藝術。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也指出“人民生活中存在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是自然形態的、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實、最基本的東西,是一切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東西?。”民間藝術和生活關系密切。通過藝術為我們在現“藝術化的歷史畫面”。
2.歷史性
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在思想文化意識領域中觀念不同。通過這些民間藝術可以為我們再現歷史畫面。縱觀歷史,在和平和動亂年代,在不同王朝統治時期各不相同。如元代興起的元雜劇,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人們思想的變動在元雜劇中就有一定體現。“蒙古族把他們全部感情寄托在音樂中,從蒙古族民歌中幾乎找到一切關于蒙古族的答案,每一首民歌記載了一段歷史?”。二人臺也是如此,“由于山歌民歌不能更完整、全面地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和喜怒哀樂,就逐漸增加了敘事和說唱的形式,故事情節也復 雜化 ,使 打坐腔 由一 人演 唱發展為二 人對 唱?”。蒙古族民歌、二人臺作為內蒙古地區的民間藝術,集中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人們的思想文化動態,或喜或悲、或革命或順從、或進步或倒退。
“民間藝術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上層建筑,對生活具有推動作用,構成了一種文化現象?”。二人臺又可以分為反映歷史事件、婚喪嫁娶等類型。無論是二人臺還是蒙古族民歌的唱詞中均體現了人們思想。作為意識形態的民間藝術,世代相傳,將積極的思想傳向后世,為研究某一時期人們思想都有巨大作用。
3.現實性
恩格斯說“人類社會的一切文化和文明,包括現代資本主義文明,都是建立在古老文明基礎上”。民間藝術也是一種文明,在人類發展史上,在舊文化基礎上不斷更新換代。追隨文化發展的線索,追溯歷史足跡,跟隨民間藝術的發展脈絡,洞悉歷史變遷和文明演變。民間藝術的現實意義不言而喻。
民間藝術在“人”中位置也極其重要,是人不可或缺的,在教育中是必備的。作為新文明的基礎,民間藝術在藝術教育中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民間藝術是歷史發展的結晶,是歷史的總結和再現。因此,新時期歷史文化學習和教育都不可忽視。民間藝術更多的是為生活現實所服務,民間藝術在經濟上也有較大作用,作為地方性、民族性、藝術性的民間藝術,在旅游等產業中均會帶來經濟效益。二人臺也成功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影響和知名度在不斷擴大。作為民間藝術,在旅游和演藝工作中位置日趨重要,其現實性意義顯而易見。
斯文赫定為我們第一次介紹了二人臺,又記述了蒙古族民歌及他所給予的評價。作為民間藝術的二人臺和民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作用,這兩種民間藝術囊括了幾百上千甚至上萬年的人類文明。不是簡短的一篇文章可以說得清的。沿著斯文赫定的視角,研究二人臺和蒙古族民歌、及其歷史文化價值。借以此抒發對此兩種民間藝術的鐘情。正如楊柳毅先生所說“限學識和水平的不足”,存在缺陷和不足之處望大家能夠給予糾正。
注釋:
①⑤林繼富.中國民俗通志·民間文學志(下)[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②萬建中,李少兵等,鐘敬文主編.中國民俗志[M].人民出版社,2008.
③④【瑞典】斯文赫定,徐十周等譯.亞洲腹地探險八年[M].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⑥⑦?【瑞典】斯文赫定,王鳴野 譯.從紫禁 城到 樓蘭—斯文 赫定 最后一次沙漠探險[M].吉林出版社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
⑧縱麗娟.展現草原文化魅麗—談二人臺小戲的民族性和民間性[J].內蒙古藝術,2003(2).
⑨⑩?何征.論民間藝術的繼承與創新[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2(1).
?仇莉.蒙古族民歌簡論[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9(5).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人民出版社,1967.
?金銀順,平麗華.論蒙古族民歌的題材與演唱[J].大眾文藝,2011(17).
?李紅梅.二人臺與蒙漢民歌音樂形態分析的 比較 研究 [J].內蒙 古大 學藝術學院學報,2009(1).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
★注:本文系內蒙古大學創新基金資助創新基金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