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菁菁
高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建構與創新實踐
劉菁菁
創新和實踐高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內在要求,也是當前高校藝術教育教學改革與創新的重要課題。文章闡述了創新和實踐高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基于核心、重點與關鍵探討了高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構成因素,并從學校、教師、學生三個層面探討了該模式實現的具體路徑。
人才 培養模式 理論建構 創新實踐 高等學校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學校為學生建構知識、素質和能力及其實現的過程和方式,創新和實踐高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對于提高藝術人才培養質量、促進高校科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以來,從高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啟動,到高校本科各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高校藝術教育無論在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方面,還是在教材建設、教學內容等方面都進行了積極有效的改革與探索,藝術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得到創新和完善,高校藝術教育和人才培養質量獲得了較大提升。但與經濟發展、社會需求相比,高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還在諸多矛盾和問題,如在教學理念過于強調對西方藝術文化的傳承、在教學方式上過于強調理性化的教學內容、在教學目標上過于強調教學效果等,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藝術人才的培養質量。創新和發展高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既需要建構其理論架構,更需要結合實際進行創新實踐。現結合實踐體會,就這兩方面進行重點探討,以期為高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藝術人才培養模式是一個極為復雜的體系,具體包括教育教學理念、培養目標、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建設、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等。其中,教育教學目標是核心,課程體系建設是重點、教學方法創新是關鍵。創新和完善藝術人才培養模式,應著重把握以下三個方面:
1.核心:培養目標的科學確立。培養什么樣的藝術人才,怎樣培養這樣的藝術人才,一直是高校藝術教育教學的核心問題。綜合國內外藝術類人才培養目標,大致有這樣兩種:其一,賦予藝術教育物質性和功利性,使之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系,滿足經濟社會對藝術人才的需求;其二,培養和提高藝術人才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總的看,著眼經濟社會、著眼市場、著眼人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是當下高校藝術教育教學的重點和趨勢。高校應以此為目標,不斷調整藝術人才的培養規格和標準。一方面,應立足于經濟社會需求和人的全面發展,注重綜合性應用型藝術“通才”的培養,優化學生知識、能力、素質,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使之成為“全面發展+個性特長”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應著眼于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藝術人才質量的提升,加強對藝術“精英”的重點培養,通過學習掌握相應的專業理論知識、高強度的專業訓練,使其達到所從事某種藝術專業相當水平,增強其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藝術的水平和品位。
2.重點:加強藝術課程和教材建設。創新和完善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重點在于完善教育教學內容,在于加強藝術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建設。高校應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遵循藝術專業特點和培養目標,不斷對課程體系進行戰略性的調整,著力解決藝術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重技能輕理論、重專業輕文化、重接受輕思考的問題,使教學主體和對象由傳統的接受型、技能型和專業型向知識寬、基礎厚、專業精、能力強、素質高的目標發展。對此,應注重把握兩點:首先,加強課程和教材建設,應注重民族性和世界性。從國內看,各民族都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藝術文化,這為加強藝術教育教學提供了豐厚的內容和土壤;從國外看,世界各國各民族也都在長期的歷史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文化。高校應樹立多元化的藝術教育理念,建構以國內藝術文化為基礎、以國外民族藝術文化為補充的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使藝術教學內容更加符合時代的要求,更加滿足人才培養的需要。其次,加強課程和教材建設,應注重綜合性和實踐性。藝術教育教學綜合性、實踐性較強,學生對藝術的理解、運用和創造,不可能依靠一兩門專業課程的學習就能做到,也不可能僅僅依靠理論的學習就能實現,必須把理論學習與實踐煅燒結合起來,把專業學習與藝術修養結合起來,在綜合實習和具體實踐提高。因此,高校應圍繞綜合性和實踐性對課程和教材進行改革,該增加的課程要增加,該刪減應刪減,該調整的應調整,該合并的應合并,切實增強藝術教育教學的實用性。
3.關鍵:教學方法的創新。創新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是提升高校藝術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培養學生藝術素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和必要手段。目前,在高校藝術教育教學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落后、教學實踐單一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是制約藝術教育教學質量的瓶頸。從一般意義上來說,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論,因為教育教學的規模不同、目標不同、對象不同,這些諸多不同,也決定了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高校藝術教育教學必須著眼于培養目標,根據學生的具體特點而創新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從中獲益、得到提升。一方面,應建構應以講授式教學法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創新體系,講授式教學法是其它教學方法的基礎,當然這種教學法并不是一種注入式的、填鴨式的,運用這一教學方法也不是把知識簡單地傳遞和注入給學生,而是教師如何把自己的理解轉化為學生的理解;另一方面,應強化實踐教學,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而言具有多個層面的意義:從技術層面看,它是學生學習和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可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學生的藝術創新實踐能力;從道德層面看,它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意識,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從社會層面看,它可以開闊學生的心胸與視野,使學生走向社會、了解社會、熱愛社會,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將來步入社會后的競爭能力。
藝術人才培養模式不僅是宏觀的教育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具體的實踐課題;不僅是教學方式的改革,也是教育模式的創造性探索。就一般意義而言,高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踐關鍵在“人”,在于高校管理者、教師、學生的共同作用。為此,筆者著重就學校、教師和學生三個層面來進行闡述。
1.學校:創新管理體制。能否建構和實現高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高校管理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管理者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重科研、輕教學的思想,主觀地分離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事實上,教學與科研從根本上是統一的,正如 973首席科學家陳國強教授所說,“教學和科研是一種互動關系、相長關系”。因此,高校管理者應重視藝術教學以及教學模式的創新。首先,應持續創新藝術教學管理體制。一方面,應根據自身實際,建立完善藝術教學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并實行靈活的管理制度,為教師創新藝術教學模式提供一個自由、寬松、和諧的環境;另一方面,應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培訓。由于高校藝術教師特別是青年藝術教師大都是畢業于非師范學校,缺乏必要的教學經驗和授課技能,教學模式的創新能力較為欠缺。高校應把職前培訓和職后培訓結合起來,采用講座、理論學習等形式加強對青年藝術教師的培訓;同時還應發揮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交流教學心得、傳授教學經驗,使青年藝術教師靈活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學技能以及結合實際創新教學的方法,使之更好地適應學生、適應教學工作,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益。其次,應建立完善必要的激勵機制。在政策引導方面,應進一步完善教師考核評聘制度,提高對教師的考核中藝術教學的比例;在職務晉升方面,增高藝術教學水平和成績的“門檻”;在物質激勵方面,大幅度提高藝術教師的課時津貼,加大獎勵教學優秀的教師的力度,從而營造一種濃厚的重教之風、教改之風、創新之風,激勵引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再次,應積極推廣應用教學模式創新成果。準確把握國際國內高校藝術教育發展的動態,對一些其他高校創新的教學模式,通過開展培訓、研討的方式,進行研究和學習;對本校教師在實踐探索的教學模式創新成果,要加大宣傳和推廣,引導藝術教師結合具體教學實際,進行創造性的應用和實踐,并在運用和實踐中豐富和發展教學方法創新成果,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成果。
2.教師:提升綜合素質。在一定意義上,高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能否建構和實現,或者建構和實現得怎樣,取決于藝術教師的綜合素質。首先,應強化主體理念。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藝術教育教學必須圍繞學生這個主體,根據學生現有稟賦、素質能力和發展規律,開展有針對性的而且靈活多樣的藝術教育教學活動。在培養目標上,應注重審美教育,把審美教育貫穿于藝術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幫助學生在美的熏陶中了解美、發現美、創造美,不斷建構和豐富自己的審美心靈結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通過不斷改革并構建新的藝術教學模式,以更為科學的藝術教學內容和形式教育學生,以積極樂觀的情感態度和人格魅力影響學生,促進學生不斷取得進步和發展。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由于藝術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賴于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兩個作用的充分發揮,教師應不斷強化合作意識,把課堂打造成為師生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場所,把舞臺打造成為師生合作交流、共同進步發展的平臺,努力營造一種充滿民主和諧而富有創新激情的藝術教學氛圍,以求得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和諧統一。其次,應注重提升知識素養和教學能力。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指出,“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好的教師”。藝術教師應加強對藝術專業的研究和學習,并注意跟蹤國際國內最新學術動態,不斷完善和更新自己的藝術專業知識體系,并把自己的學習研究成果融入教學實踐中。教學能力是一個在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中逐步積累、逐步提升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藝術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不斷學習借鑒他人的教學方法,并結合所從事的專業課程的特點、具體的教學實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探索創新符合本藝術專業課程教學規律、適合學生的需求的教學方法,不斷增強教與學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3.學生:培育自主學習。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知識與學習的建構者,也是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創造者和最終受益者。高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是否科學、是否有效,最終要由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成長狀況來檢驗。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是構成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兩個主要方面,但有效的“教”不等于有效的“學”,因為藝術教育教學的質量是建立在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基礎之上的,建構和實現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創造性。錢偉長教授指出,“大學教育的過程,就是必須要把一個需要教師才能獲得知識的人,通過幾年的學習,培養成不需要教師也能獲得知識、無師自通的人”。因此,高校管理者和教師應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一方面,高校應深化改革考評激勵機制,如通過創新展示學生創新成果平臺、設立大學生創新基金等形式,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由學習的接受者變為學習的創造者;在評價方式上,應堅持把過程與結果、定量與定性結合起來,切實改變傳統的以學習結果為根據的終結性評價,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與信心。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方法,如探索和實踐“一對一”的授課模式,強化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探索和實踐觀摩式教學,定期舉辦觀摩會、公開課、示范課,為學生創造了一種展示自我、發揮藝術專業水平的空間,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創造激情,并使為成為學生終身建構學習的優良品質。同時,應注重強化實踐,指導和幫助學生開展藝術實踐、社會實踐、專業比賽和課外文體活動等,深化學生對藝術創作的過程及規律的認識,提高學生理論學習、創作、表演技能。
綜上所述,創新和實踐高校藝術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內在要求。高校應結合具體的發展規劃、專業設置、教育目標等,探索建構從科學教育理念和培養目標為核心、從特色和精品課程建設為重點、以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為關鍵的具有開放性、發展性品質的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并通過創新教學理念、優化整合教學資源、改革內部管理體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等途徑,激勵引導教師和學生自覺把人才培養模式融入具體實踐之中,使之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豐富、完善和發展,為提高藝術人才培養質量、促進高校科學發展注入鮮活的動力、提供有力的技術保證。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N].人民日報,2010.
[2]陳德清,劉安華,高仁澤.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0(21).
[3]曾振平,沈振鋒.論高校教學方法創新與創新型人才培養[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4]邱紅革.高校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初探[J].大眾文藝,2011(11).
[5]邱裕.論高校藝術設計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大家,2012(6).
作者單位:大慶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