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娜
琵琶練習中的情與理
——談克服演奏緊張心理的技術訓練方法
戴維娜
琵琶演奏中出現緊張情緒是每一個演奏者都可能經歷的心理體驗。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有意識地針對心智技能即演奏心理進行科學、統籌、規范的訓練。文章就此問題從訓練這一基本層面進行深刻探討,提出個人見解。
琵琶演奏 臨場 心理 訓練
琵琶,作為一種表演藝術,主要通過舞臺演出的形式來展示學習成果,但很多演奏者發現即便是臺下早已練習得滾瓜爛熟的曲子,在正式演出時還是容易發生如下現象:手指發軟、手心冒汗、頭腦一片空白、演奏速度越來越快,從而出現錯音、漏音或演奏中斷等等一系列問題……,緊張焦慮使演奏大打折扣,給表演留下了缺憾。所謂“藝高人膽大”,臺下缺少深入、得法的訓練,臺上又抱著急功近利的心態,極容易導致臨場發揮不穩定。如何采用正確的訓練方法,使臨場的演奏正常甚至超常發揮,是我經常思考的問題,也是琵琶教學中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前蘇聯著名鋼琴演奏家、教育家涅高茲認為緊張、“上場慌”和“準備的熟練程度”成反比①。顯然,涅高茲在這里談到的“準備”的內容是多方面的,除了重視基本功,演奏者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訓練也至關重要。眾所周知,身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大腦作為人體的最高司令部,指揮著我們的肌肉和骨骼,緊張、焦慮的心理狀態會給表演施加壓力,心理又直接影響到演奏技術(生理)的發揮,生理的緊張狀態又會干擾心理……如此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演奏功虧一簣。因此,上場前必須要“于情于理”的練習(“情”即感情,主要指心智技能的訓練,歸于“表演性練習”;“理”即理智,主要指生理方面的動作技能的訓練,歸于“練習性練習”②)。
琵琶演奏指法繁多,難度大,目前在技術訓練方面,已經積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并日趨科學化、規范化,但針對于心理及思維方式的訓練,尚處于自發和摸索狀態。我認為,琵琶教學應著重于行為模式范疇,以動作和心智技能的訓練為目的,在練習時密切結合心理素質訓練與技術訓練,大致劃分為表演認知、局部訓練、整合訓練、協調完善四個階段。
這一階段偏重于理性學習,演奏者對琵琶作品進行全面、客觀的認知,表演認知階段是二度創作的基礎,分為兩個步驟:
1.分析作品
琵琶被視為是中國樂器中表現力最豐富且演奏艱深的樂器,其音樂中所蘊含的一切美學特質都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息息相關。首先,通過文獻、音像資料、教師口傳心授等學習方法,讓學生充分了解曲作者的生平、創作意圖及作品的創作背景,并引導學生深入領悟作品的思想感情,準確的把握原作意圖;其次,通過譜面上的信息,了解作品的音樂語言(即旋律、節拍、和聲、音色、速度等元素的有機組合)和總體結構布局。
2.熟悉樂譜
琵琶演奏中的心智技能與音樂記憶(包括感覺形象記憶、運動記憶、概念記憶和情緒記憶)息息相關。音樂記憶中的“感覺形象記憶”主要是指視覺記憶和聽覺記憶③,演奏者在記憶樂譜時應充分發揮視覺、聽覺的記憶功能,具體可分為兩個步驟實施:首先,摸索階段,俗稱“摸譜”階段。這一階段,要熟悉樂譜上的調性、音符、音形、節奏、感情符號,包括琵琶演奏中的常態以及非常態指法標識等所有信息,充分發揮視覺記憶的作用;其次,熟記階段。通過摸譜階段的記憶積累,演奏者對作品的演奏漸漸形成了軌跡(即演奏者在多次演奏中形成的左右手對于把位的感覺、出弦位置等把握),并逐步脫離樂譜。就一階段較容易出現一個問題:在脫離樂譜的練習過程中,早期來自樂譜的視覺記憶會漸漸淡化,長期脫離樂譜易導致對早期樂譜記憶的錯誤認知,使記憶發生障礙。因此,在平時練習中,既需要脫離樂譜演奏以適應臨場表演,又應該養成良好的看譜演奏的習慣,遵循看譜-脫譜-看譜-脫譜的循環規律,通過不斷鞏固視覺記憶和聽覺記憶,以保證關鍵時刻演奏的萬無一失。
局部訓練,也可以稱為“分割練習”,這階段的任務主要是對前一認知階段訓練的強化和鞏固,即針對演奏者個人情況,對演奏中遇到的障礙進行有重點的分解練習。琵琶演奏中左右手指法多達五六十種,局部分割練習可以提高琵琶演奏時左右手“點對點”的精準率。演奏者需結合個人情況,對要演奏的琵琶作品按照情感、速度或難度等進行劃分,并逐段練習。練習時需注意以下三點:1.要有針對性。也就是演奏中哪里存在問題就要重點練習哪里,哪只手有問題就針對哪只手練習。比如:我在教授古曲《陽春白雪》時,樂曲的 11小節 566522有個左手拉弦連接換把的技法,很多學生在這里由于換把不熟練導致演奏的中斷,我建議學生就 11小節中的換把進行重點訓練,可以精確到專門練習 652,直至演奏流暢為止;2.一定要放慢速度。正所謂“快曲慢彈”,這里的“慢”主要指的就是心理狀態的從容、穩定。放慢速度練習可以增強樂曲的流暢性和左、右手的協調性,大大減少心理阻礙。練習時以慢到保證不出錯的速度為標準,并逐步加快,把正確技法帶到樂曲中;3.要培養良好的心態,避免急于求成,把慢速訓練時的正確技法以及放松的心態循序漸進地帶到樂曲正常速度的演奏中。
依據藝術知覺的性質,演奏家對于作品整體的知覺過程,是由樂譜的細節入手,通過每一個技巧的掌握來構成作品的整體性,從每一個局部的處理來把握作品的性質。琵琶演奏中對作品的局部訓練(分割練習)有益于連貫、熟練地演奏全曲,加強演奏者對作品演奏的控制(即對于作品中的每個樂句、每個音節等在情感及演奏上的準確把握),從微觀上掌控全曲演奏;在演奏出現意外時,能夠繼續保持音與音之間的銜接,防止演奏中斷;培養演奏者在理智的支配下逐步以情帶音,以音抒情,自然而然的融心中與手中之情為一體,樹立演奏者的自信心,提高演奏準確率。
演奏猶如打仗,演奏者就猶如指揮官,要想打勝仗,就要對全局有縝密的部署和規劃,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一旦演奏者把握了作品的整體演奏,就會站在宏觀的高度去掌控每一個局部——包括技巧和情感的處理等。流暢連貫的演繹作品是演出成功的關鍵之一,也是對演奏最基本的要求。
琵琶音樂是點與線的藝術,優美流暢的線性旋律由無數聲似珠落玉盤的“點”勾勒出來,對于彈撥樂器而言,線條的感覺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一些琵琶學生在演奏作品時,非常重視手上功夫,練習也十分細心刻苦,但由于忽視了琵琶藝術線性的歌唱之美,缺少整合訓練,演奏出來的作品在音樂、技法上缺乏連貫性,感情處理上也不統一。設想一次缺乏完整性的演奏,怎么能夠堪稱驚人的技術和表演呢?僅僅專注于技術的人才,又如何成為真正的音樂家?可見,對作品演奏的整合訓練必不可少,在做連貫練習(即整合訓練)時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流暢演奏,注重作品句、段、章之間的連接。尤其過渡樂句要做重點練習。(二)宏觀把握全曲情緒。對所演奏作品做到“胸有成竹”——哪里是抒情,哪里是高潮,哪里是強以及哪里是弱,應該完全儲存在記憶中,掌控于演奏者的頭腦中,才能演奏出層次分明、有血有肉的作品,才能將作品演奏得高潮迭起、引人入勝。
所謂“協調完善”階段,顧名思義是演奏者對演奏水平不斷鞏固提高的訓練過程,也是更好地完整演奏一首作品的點睛之筆。西方思維方式以局部分析為特點,東方思維方式則相對注重于整體綜合分析。一方面,我們需要結合東、西方思維方式的特點,把握整體和局部的辯證關系,遵循局部—整體—局部—整體的訓練規律,以有效的突破練習效果停滯不前的“高原期”現象;另一方面,也要結合琵琶藝術的特點,既要重視組成琵琶音樂的基礎—“點”,又不能忽略作品的整體旋律線,“點”與“線”的有機結合將使練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完善階段的訓練可以借助于錄音或錄像,讓自己站在聽眾的角度客觀地重新審視自己的演奏,這樣更容易發現自己對于節奏、音色、風格及情感等把握的不足。
音樂教育家楊易禾老師曾說:“練習重復進入‘規定情景’亦即重復‘獲得’同一類感情體驗的能力④。”因為表演的不可預測性,演奏中產生或多或少的焦慮是不可避免的,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去接受它,并盡可能多的去體驗它。我建議正式表演前多多邀請老師、同學、朋友來聆聽,把自己的演奏放到表演的既定環境中,對有可能遭遇的心理狀況和演奏狀態進行反復體驗,如:對上場、抱琴姿勢、演奏、鞠躬、下場等所有在正式表演時的模擬情景做既定演習,可以淡化臨場時的緊張心理。演出前的“走臺”可以熟悉演出環境,對克服緊張心理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俗話說的好“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琵琶演奏固然艱深,但只要進行充分的心理和技術上的訓練,演奏中的焦慮情緒是完全可以改善的。在琵琶練習和演奏中,情與理正如一對不可分割的孿生兄弟,理寄于情,情托于理,合理運用,我們將會受益匪淺。
注釋:
①吳本奇.器樂演奏中的心理問題[J].戲曲藝術,2004,25(1).
②楊易禾.音樂表演藝術原理與應用[M].安徽:文藝出版社,2003.
③曹理,何工.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④楊易禾.音樂表演藝術原理與應用[M].安徽:文藝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常熟理工學院
★注:本文系常熟理工學院 2011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江南絲竹中的“藝人琵琶”音樂探究(QS1114)的階段性成果;常熟理工學院 2013年教學改革研究課題:PBL 模式在音樂師范專業民族樂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與實踐(JX110121340)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