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春 石 瑾
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探究
周邦春 石 瑾
創新能力培養是高校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也是高等學校音樂教育培養目標的根本要求。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處在新時期的音樂教師必須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完善創作形式、豐富表演形式,創設實踐機會,健全考評機制,并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對當代音樂專業大學生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地培養,使其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性和競爭力。
地方高校 音樂專業 創新能力 培養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知識激增,需要新一代學會學習;科技革命需要新一代革新創造;振興中華需要新一代開拓前進。二十一世紀是教育創新的世紀,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衡量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志,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高校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也是高等學校音樂教育培養目標的根本要求。地方高校音樂教育要樹立以大學生為主體和學會學習為核心的新的教學改革觀,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充分發揮音樂在培養人的個性特征形成方面所表現出的最大優勢,通過音樂教育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培養創新精神,挖掘創新潛能。①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的歷史,一部創新思維實踐、創造力發展的歷史。當前,我國的音樂教育正處在改革與創新的關鍵時期。從專業的音樂藝術院校,到老牌的師范大學,再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家都紛紛投入到教學改革浪潮中,音樂專業也不例外。地方高校的音樂專業究竟如何改革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使其培養的學生能夠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擁有一席之地,其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將是至關重要的一步。縱觀我國當前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的教育教學過程,我們不難發現存在以下特征:
一是教學觀念過于陳舊、落后,重數量,輕質量。不少地方高校盲目擴大招生規模,以師生人數多少來衡量其專業發展水平,沒有把培養學生的質量放在首位。二是教學內容不夠豐富、知識結構單一,重西洋,輕本土。學校開設的課程主要還是以西洋音樂為主,民族民間音樂和區域性的本土音樂很少涉及。三是教學方法單調、死板,重技能,輕興趣。教師一味地注重技術技能的訓練,沒有從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而做到寓教于樂,學生感到專業學習枯燥、乏味。四是創作形式過于傳統、老套,重經驗,輕突破。采用固定的創作模式,過多地沿用前人的創作經驗,不求突破,缺乏新意和特色,“匠”氣十足。五是表演形式過于程式、呆板,重傳統,輕創意。平時的演出大多數老師都會選擇那些既有模式,按部就班地進行指導,學生很少有自己的發揮,循規蹈矩,不可越雷池半步,缺乏創意。六是實踐教學所占比例太少,重理論,輕實踐。學生平時只從書本和課堂上獲取一些理論知識,缺乏必要的實踐鍛煉,致使理論跟實踐嚴重脫節,學生的動手、動口能力較差。七是考評機制過于刻板、守舊,重結果,輕過程。不少老師不注重學生的平時學習,有的學生吊兒郎當,不上課也不練琴,僅僅依靠期末考試的一首曲目或一張答卷來蒙混過關,經常出現高分低能。大多數學生只注重主專業的學習,很少接觸其他姊妹藝術和文化課,也不愿意花時間去學習。諸如此類的原因,導致音樂專業畢業大學生知識結構單一,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等綜合能力欠缺。
目前,音樂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缺失已成為社會的關注的熱點,每年約有三成的大學畢業生因缺失上述能力與就業機會失之交臂,或因工作中能力太差而失去理想的崗位。因此,地方高校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創新教育理論,改善教學方法,突出辦學特色,大力培養音樂專業學生的創新精神,全面提升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為振興地方音樂文化,服務地方經濟,有效緩解音樂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做出應有的貢獻。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是現實的迫切需要,也是迎接知識經濟挑戰,適應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
1.教學觀念的創新
教育既有其延續性,又有其創新性。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高等教育的發展突飛猛進。目前我國正處在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轉變的關鍵時期,創新人才的培養已是大勢所趨,也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題。羅曼羅蘭說“我創造,所以我生存。生命的第一行動是創造的行動。”創造力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因循守舊、固步自封必將被社會所淘汰,缺乏創造力就必然缺乏競爭力,沒有創新的教育是沒有生命力的教育。因此,作為地方高校的音樂教育工作者要能夠始終站在時代的前沿,緊跟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變過去片面追求辦學規模,重數量,輕質量的做法,樹立創新意識,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放在首位,充分發揮自身的地域優勢,揚長避短,將音樂教育與國際接軌,與社會需求相適應,與區域經濟文化發展相協調,與當代大學生的個性特征相吻合,在過去已有的經驗基礎上進行不斷的改革與創新,不斷增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成功實現由數量向質量的轉變。
2.教學內容的創新
一直以來,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大多是照搬或模仿音樂院校和師范大學的教學大綱進行專業課程的設置,這有其有利的一面,畢竟音樂院校和師范大學的教學大綱經過多年的實踐運行,已經比較成熟了。而地方高校由于受其辦學條件和所處的地理環境以及師資力量、生源結構等限制,不可能完全跟專業音樂院校和師范大學相提并論,一味地照搬和效仿,不一定適合自身的實際。音樂院校培養的主要是從事創作、表演和研究型的專業人才,師范大學培養的主要是從事專業音樂教育教學的人才,而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培養的學生除了極少一部分能從事音樂創作、表演外,大部分學生的出路都是從事中小學音樂教育和社會音樂文化活動的組織、開展、與協調等工作。所以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就要進一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在課程的開設上,除了一些基本的西洋音樂理論必修課之外,還要多開設一些民族音樂理論、本土音樂、傳統音樂和流行音樂,尤其是本土音樂,如在視唱練耳、合唱、聲樂、器樂、舞蹈課的教學中多融入一些本土音樂,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本土音樂文化的特征,為其將來畢業后從事本土音樂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為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做好準備。
3.教學方法的創新
教學方法決定著教學質量,什么樣的方法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大多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即理論課采用集體授課,專業課采用一對一的單獨授課模式。課堂上老師講什么學生就聽什么,老師說什么學生就是什么,尤其是專業課的教學中,老師過多的強調技巧技能的訓練而忽視學生興趣的培養,從來都是以老師為主,學生為輔,過分強調老師的主導性,忽視學生的主體性,老師不管學生的感受,機械地滿堂灌,學生迫于考試壓力毫無興趣地被動接受,很少有學生能夠撼動老師的權威。為了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師要適時創新教學思維,改進教學方法。如根據新時期網絡發達的特點,通過網絡媒體進行教學,有效利用各種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拓寬學生視覺和聽覺渠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再如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可以組成多個興趣小組,開設器樂組合課,聲樂組合課,舞蹈組合課等,采用合作式教學,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此外,采用學業導師制,即根據專業教師的研究方向,將同一專業的或有著相同興趣愛好的學生劃分成若干個小組,指定一名專業教師作為學生的學業導師,負責他們的專業指導和職業規劃,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4.創作形式的創新
音樂創作是以創造性的音樂活動為主體,通過創造音樂、表演音樂、欣賞音樂等音樂創作活動,盡可能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激發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再創作的欲望,最終達到創新能力培養的目的。教師可以通過創造性的教學活動,例如在歌曲寫作、配器、MIDI制作、即興伴奏等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語言創設情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情緒,使學社沉浸在音樂夢幻般的意境之中,讓他們在遵循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敢于突破常規,敢于嘗試新手段,敢于接受新事物,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開啟音樂創作之門,通過反復的對比、研究、實踐、探索,讓學生從中感受不同創作形式所產生的奇妙音響變化和由此帶來的音樂快感,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如以創新而著稱的作曲家、指揮家譚盾,被譽為東方的馬可·波羅和中國的文化名片,它的音樂跨越了古典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等眾多界限,以其不同尋常的音樂理念和非常規的音響手段,讓他走出了一條超越常規的音樂之路。其首部作品交響協奏曲《水樂》、第二部《紙樂》和第三部《垚樂》等都是音樂創新的經典之作。
5.表演形式的創新
音樂表演是音樂的再創作活動,是音樂創作與音樂欣賞的中介,也稱為二度創作。音樂表演的形式多種多樣,無論是聲樂也好,器樂也好,傳統也好,流行也好,所有的音樂最終都是用來表現作者的情感和內心世界的。所以,諸多的音樂形式都是表現音樂的工具,人們總是在追求好的音樂,事實上也就是在不斷地追求如何用好的音樂工具來完美地表現作者的意圖。另外,不同的表演形式、表演流派,也會促進聽眾對音樂的欣賞和理解。因此,地方高校音樂專業要不斷地創新思維,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音樂表演形式,用獨特的音樂表演形式來詮釋音樂作品,從而給聽眾以不同的影響和感受。如神曲《忐忑》,突破了以往呆板的演唱形式,將民族、戲曲、原生態、通俗等多種唱法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演唱者龔琳娜化著濃妝,表情豐富,類似于戲曲的表演形式。她在舞臺上時而驚訝、時而喜悅、時而沉思的狀態,讓觀眾覺得很是生動。而后面民族樂器的演奏員更是激動,這與中規中矩的傳統表演形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②又如風靡全亞洲的女子十二樂坊,是我國一個以流行音樂形式來演奏中國音樂的樂團。它以中國民族器樂與現代流行音樂表現形式的完美結合,打動了業內外人士的心扉,給予觀眾新鮮感,極盡視聽之娛。女子十二樂坊以其具有感染力的音樂和充滿震撼力的表演及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樂組合形式,叩響了通向國際市場的大門。
6.藝術實踐的創新
音樂藝術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的實踐性,從創作到表演,再到欣賞都離不開實踐。音樂作為實踐性十分突出、專業性很強的學科門類,將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形成教學互動、學練相融的動態教學模式,是如今應用型人才培養背景下創新教學所提倡的。創新來源于實踐,與專業的音樂院校的學生相比,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的學生藝術實踐的機會很少,這大大影響了其教學質量和學生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的學生,不僅需要學習掌握專業理論、專業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借助藝術實踐這個環節,將所學書本知識轉化為藝術活動。地方高校音樂專業一方面要調整培養方案,加大實踐教學力度,增加藝術實踐的學分和所占比重。如每個月舉辦一次專業匯報,每個學期舉辦一次班級音樂會,每年舉辦一次年級音樂會、新年音樂會和采風、見習、實習等活動。另一方面要拓寬藝術實踐的途徑,多給學生創造藝術實踐的機會。如鼓勵學生廣泛參加大學生藝術節、樂隊、合唱隊、舞蹈隊、校園歌手大賽、迎新晚會、元旦晚會等校園文化活動,甚至包括活動策劃、節目主持、舞臺布置、服裝化妝、燈光音響乃至禮儀迎賓等一系列的“非音樂”因素,這些都可以給學生提供學習鍛煉、施展才華、創新思維、提高素養的機會。此外,還要多組織學生參加深入農村、社區、廠礦、企業開展調研、支教、送音樂下鄉、藝術慰問、藝術指導、藝術培訓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諸如此類的藝術實踐活動,讓更多的學生都有機會登臺表演,都有機會切身感受藝術實踐帶給他們的快樂和自信,進而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7.考評機制的創新
長期以來,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的考試,大多采用同一種模式,即術科以唱(奏)一首中外歌曲(樂曲),理論課則做一張試卷,得出一個成績。對學生成績的考核評定一般也是以期末一次性測試為主。因為考評內容的片面、考評形式的單一、考評方法的陳舊,加上音樂成績的評定與其它學科相比缺乏“絕對”尺度,所以使音樂教師在成績評定中也出現一些隨意性。絕大多數理論課的教考都是同一個教師,教考不分,有的教師甚至憑借自己的主觀臆斷和對學生大體的印象給學生打個模糊的分數,考與不考一個樣,長此以往便給學生造成了一種無所謂的情緒,更談不上興趣所在了。因此,音樂評價手段的不科學,就會使學生對音樂考核厭倦無味,這不僅會扼殺學生的音樂專業學習欲望與興趣,而且還會把音樂教育引向歧途,更談不上說對學生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的培養。由此看來,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的考評機制創新迫在眉睫,音樂考評的手段和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第一,考核的內容要豐富,不能“一曲定音”,要突出綜合性和全面性,教師可劃定曲目范圍,學生要有自主選擇的空間,發揮自身優勢的機會。第二,考核的形式要多樣化,可以采取以演代考的形式,即通過音樂匯報代替專業考試、專業比賽獲獎頂學分、藝術實踐加學分、畢業音樂會代替畢業論文等形式代替考試。第三,要注重過程評價,音樂成績以平時為主,期末為輔,既要看結果,更要看過程,要加大平時成績在終極評價中的比例,以減輕學生期終的課業負擔與心理壓力,提高平時課堂效率。第四,要實行教考分離,理論課要建立試題庫,采用隨機抽取的方式,閱卷采用流水作業的方式,術科采取教研室成員集體評分的方式進行,要避免部分教師憑主觀臆斷和以貌取人的不良現象發生。
綜上所述,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處在新時期的音樂教師必須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完善創作形式、豐富表演形式,創設實踐機會,健全考評機制,并結合自己實踐經驗,對當代音樂專業大學生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地培養。這些方法,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理念和創新意識,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的全面提高,使他們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性和社會競爭力,為振興地方音樂文化,服務地方經濟,有效緩解我國地方高校音樂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做出積極的貢獻。
注釋:
①黃穎.高校音樂教育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1(12).
②孟靜.“神曲”《忐忑》和它背后的故事[J].三聯生活周刊,2011(1).
作者單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注:本文系湖南人文科技學院重點教改課題《地方高校音樂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以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為例》(RKJGZ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