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建坤+++李敏
[摘要]川陜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時期工農武裝割據的典范,在其創建和續存的兩年多時間里對新民主主義革命乃至中國革命的的勝利都曾做出過重大貢獻。本文在探討紅色文化生成規律的基礎上,論述了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的生成的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群眾基礎和領導核心、理論基石和文化淵源、主要載體和藝術形式。
[關鍵詞]紅色文化;川陜革命根據地;理論基礎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紅色文化的生成不是偶然的,它遵循著一系列規律:新民主主義革命為紅色文化的生成提供了實踐基礎;工人無產階級的壯大為紅色文化的生成奠定了堅實的階級基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為紅色文化的生成形成了堅強的領導核心;農民階級反帝反封建運動為紅色文化的生成提供了群眾基礎;馬克思主義理論為紅色文化的生成提供了直接理論基礎;中華傳統文化為紅色文化的生成提供了文化淵源。川陜革命根據地的紅色文化是我國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生成既遵循了紅色文化產生的一般性規律,同時又具有川陜地區自身的特點。
一、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生成的時代背景和實踐基礎
文化的生成必然能在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和現實條件中找到根源。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的生成是與川陜革命根據地當時所面臨的革命形勢和川陜地區的實際情況密切相關的。
川北、陜南被川陜交界處的米倉山和大巴山脈分為南北兩大區域,地勢險要,交通閉塞,自然條件差,生產力極為落后。再加上1930年以來,川陜廣大地區遭受了嚴重的旱災,各地軍閥為了爭奪地盤仍不斷混戰,到處拉夫抽丁,豪紳地主巧取豪奪,以及地租高利貸的剝削,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各種矛盾十分尖銳。1932年冬,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主力在張國燾、徐向前等的率領下,戰略轉移到四川、陜西邊界地區,在川陜邊區黨組織和廣大勞動群眾的配合支持下攻下南江、通江、巴中等縣,1933年2月成立了中共川陜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至此,川陜革命根據地正式建立。為了鞏固根據地,面對大小軍閥的聯合圍剿,紅四方面軍多次擊退并取得了反三路圍攻和反六路圍攻的勝利;針對川陜群眾的迷信思想及當地軍閥對黨和紅軍的大肆丑化和污蔑,開展了宣傳黨的綱領和理論、啟發群眾階級覺悟的思想政治工作;為了滿足廣大農民對土地的需要,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斗爭,先后頒布了《怎樣分配土地》和《平分土地須知》,發布了大大小小有關土地革命的各種布告,取消了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除此之外,根據地還頒布多項政策以保護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熬拧ひ话恕笔伦冎?,民族矛盾突顯,川陜革命根據地黨組織響應中央號召,采取了多種措施主張一致對外,開展了一系列抗日戰爭統戰工作。紅四方面軍于1935年1月22日離開川陜革命根據地北上抗日。川陜革命根據地的紅色文化是與黨和紅軍開展軍事斗爭、土地革命、社會教育和統戰工作等相伴而生的。在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實踐中,隨著紅色文化的應運而生,廣大人民群眾逐漸認同了紅色文化,而革命形勢的發展反過來又促進紅色文化日臻完善,使其更具先進性,更能指導現實革命。
二、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生成的群眾基礎和領導核心
第一,川陜革命根據地的廣大農民是紅色文化生成的群眾基礎。
歷史反復證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不僅是紅色文化的創造者,同時也是紅色文化的接受者、傳播者。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就一直注重群眾工作,群眾路線是黨的優良傳統。川陜革命根據地黨組織始終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鼓動廣大群眾加入到紅色陣營中來,催生了紅色文化的產生和發展。紅四方面軍各級政治部都有常設的宣傳隊和宣傳員,廣泛開展對農民群眾的政治動員;創辦了各級各類學校和培訓班,如列寧學校、蘇維埃學校、讀報會、識字班等,不斷提升廣大農民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積極在農民群眾中培養一批黨員干部,進一步密切黨群關系;通過成立俱樂部、張貼告示、組織文藝活動等多種方式,引導農民徹底摒棄各種封建迷信;發起了聲勢浩大的禁煙運動,厲行禁煙政策,以增強農民身體健康;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很大程度上給農民帶來了實利。廣大群眾在紅四方面軍的領導下,所表現出來的艱苦奮斗、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軍民共同為革命而創作的口號、標語、戲曲、話劇等,豐富了紅色文化的形式和內容,大大提高了廣大農民群眾的階級覺悟。
第二,中國共產黨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生成的領導核心。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種先進的社會政治意識。為此,中國共產黨必須不斷加強自身建設,以鞏固在紅色文化生成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川陜革命根據地開辟后,川陜黨組織領導根據地建設的同時,堅持思想上建黨。強調要以無產階級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全黨,統一全黨思想,保持全黨在思想上的純潔性和政治上的高度一致性。同時,還不斷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實行民主集中制、大力吸收新黨員、建立黨組織、提拔和培訓黨員干部。除此之外,川陜黨組織還建立了大大小小的群眾團體,如共產主義青年團的組織,建立農工會、雇工會等等,通過對這些群眾團體的組織和引導,黨的主張和影響不斷擴大。川陜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的日益發展壯大,鞏固了紅色文化生成的主體。
三、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生成的理論基礎和文化淵源
第一,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紅色文化生成的理論基礎。
紅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表達。我們的勝利靠的是馬克思主義散發的光芒,即:科學的指導思想、堅定的理想信念、 頑強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它們為紅色文化的生成提供了正確的導向力、強大的凝聚力、推動力和吸引力,共同構成了紅色文化所承載的核心元素。從馬恩的“中心城市勝利論”到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中國式革命道路的探索與形成,逐步奠定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中的基礎地位,馬克思主義及其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產生的毛澤東思想共同決定了紅色文化的性質及其生成方向。在川陜革命根據地,紅四方面軍各級政治部都有常設的宣傳隊和宣傳員,通過印發報刊傳單、張貼標語口號、大造紅軍石刻、創作紅色歌謠、編排革命戲劇等宣傳馬克思主義革命主張;通過興辦列寧學校、工余學校、識字班、讀報班、俱樂部等教廣大群眾學習識字,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廣大群眾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為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的生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endprint
第二,中華傳統文化是紅色文化生成最重要的文化淵源
“每一種文化都以原始的力量從它的土壤中勃興起來,都在它的整個生活期中堅實地和那土生的土壤聯系著”。紅色文化是凝聚和傳承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母體文化的基礎上。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逐漸形成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等民族優良傳統,形成了團結統一、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等偉大的民族精神;近代川陜地區反抗外來侵略和國內反動統治而體現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頑強英勇的革命斗爭精神等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質,這些優良的民族傳統和偉大的民族精神共同成為了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涵蓋的主要內容。在川陜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川陜地區的軍民共同創作了多首經典紅色歌謠,內容多是反映并歌頌黨的方針政策、所取得的勝利等等。“這些歌謠均配上當地民歌的韻律,結合當地語言習慣和傳統表達方式,為紅色文化注入了豐富的川陜地區特色。”還有用當地方言表達、內容通俗易懂的大量石刻文獻、標語、對聯等,無不體現了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為紅色文化注入了無限生機與活力。
四、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生成的主要載體和藝術形式
川陜革命根據地軍民團結一心,共同創造了頗具特色的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形態。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紅軍石刻。川陜革命根據地位于巴山、秦嶺之間,山高石多,石刻文化源遠流長。由于石刻具有取材便捷、宣傳面大、易于保存等特點,故在政治宣傳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石刻標語數量十分龐大。“據不完全統計,30年代有近7000幅,分布于川北,陜南26個縣轄地區,面積達5萬多平方公里,”其中以“赤化全川”和“平分土地”最著名。這些石刻形式多樣,主要有石刻文獻、石刻對聯、石刻漫畫和石刻標語四種。呈現出鮮明的特點:規模巨大,氣勢恢宏;語言通俗易懂,極富地方特色;字跡蒼勁渾厚,章法靈活,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成為紅四方面軍在川陜地區的一大創舉。
二是紅色歌謠。川陜地區山高林密,峰巒疊翠,地勢險要,物產豐富,這里的人民歷來就有唱山歌的民俗,他們喜歡在勞動中大唱山歌,抒發感情。歌謠的主要傳播方式是口頭傳播,口口相傳,在當時的條件下是最快的傳播方式。再加上歌詞本土化氣息非常濃厚,淺顯易懂,朗朗上口,配上當地的樂律,歌謠很快便在廣大人民群眾當中傳播開來。紅色歌謠生動活潑,內容豐富,涵蓋面廣,如《共產黨十大政綱歌》、《農村階級劃分(五言歌)》、《工農窮人享太平》等,深受老百姓喜愛。紅色歌謠增進了廣大群眾對黨和紅軍的認同,極大地鼓舞了根據地軍民的革命熱情,紅色文化日漸成為根據地的主流文化。
三是書籍報刊。川陜革命根據地發行的書籍報刊種類多,數量大,影響力持久而深遠。主要有《共產黨》(中共川陜省委機關報),《川北窮人》(川陜省政府機關報),《赤化全川》(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機關報)等?!斑@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川北窮人》,主要內容反映川陜蘇區政治、經濟、軍事等情況,也有其他根據地的斗爭情況和建設情況,綜合版還刊登紅色中華通訊社的電訊稿。”根據地多名領導人曾撰稿講解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宣傳共產黨,反對右傾錯誤等。傳播了馬克思主義,頌揚了根據地軍民艱苦卓絕、英勇善戰的革命精神,有力地推動了紅色文化的傳播。
四是革命戲劇。1933年8月,蘭衣劇團與川陜省蘇維埃政府社會文化科新創辦的劇團合并成立川陜省工農劇團,此后,巴中、通江、綏定等地的劇團也先后誕生,他們通常就地搜集素材,自編自演話劇、戲劇、歌舞等,內容主要為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揭露國民黨的罪行、謳歌榜樣典型。如川陜省工農劇團在陣地前為紅軍戰士演唱的《范哈兒的末日》《勸郎回頭》、新編川劇《田頌堯自嘆》等節目題材新穎,形式多樣,人物鮮活,語言樸實,感情真摯,拉近了與廣大群眾的距離,促進了紅色文化的大眾化傳播。
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色文化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對根據地的發展與壯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同時也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對于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構建和推動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都有較大的借鑒和啟示。endprint